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卷六

」《難經·二十八難》則曰:「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痿論》亦曰:「衝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二論所並,雖有少陰、陽明之不同,要知自臍至胸,與陽明則並於前,與少陰則並於後也。故與陽明皆得稱五臟大腑之海。

脈來直上直下,弦長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長。氣不順,血不和,則胸腹之氣循經壅逆而裡急矣。疝氣攻心,正逆急也。支滿者,脹也。溺失者,衝脈之邪於腎也。按督、任、沖三脈,直行上下,發源最中,故見於脈亦皆直上直下也。直上直下者,即三部俱長透之義。若直上下而浮,則氣張揚,陽象也,故屬督。

若直上下而緊,則勢斂束,陰象也,故屬任。若直上下而牢,則體堅實,有餘之象也,故屬沖。寸口丸丸,緊細實長,男疝女瘕,任脈可詳。

任脈總諸陰之位,其脈起於胞中,循腹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裡上行於咽喉,別而絡唇口。《難經》亦云:「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蓋七疝之發,多起於前陰少腹之間,任脈所經之地;即或屬他經,未有不以任脈為原者。瘕乃女子之病,發亦在任脈界分。

此云寸口者,統寸關尺三部言也。丸丸,動貌。緊細實長,寒邪盛而實也。男疝女瘕,則苦少腹繞臍下引陰中切痛等證。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脈可求。腰背疆痛風癇為憂。

潔古云:「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其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之端,絡陰器,繞篡,繞臀,至少陰。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其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脊上項,散上頭,下當肩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自目內眥上額,下循膂,絡腎,皆合太陽而並行者也。與太陽、少陰合入股內,貫脊,屬腎。與太陽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髀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臀。」《二十八難》亦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由是觀之,則督亦與太陽合行者十九,故邪客則脊強。以其實脊也。督與太陽皆主表,而督為諸陽之總,太陽為諸陽之長,又曰巨陽。風邪從類傷陽,表必先受,故留則為癲癇疾也。癲癇時發時止,或筋脈牽引,或項背反張,雖云風傷督脈,亦太陽主筋故耳。脈來直上直下,則弦長矣。

尺寸俱浮,中央亦浮,則六部皆浮,又兼弦長,故其見證皆屬風家。大抵衝脈主裡,督脈主表也。帶脈周迴,關左右彈。帶下臍痛,精失不安。

帶脈起於季脅,回身如帶,在人腰間,故應於關。臟腑十二經絡,皆過於此。或濕熱下流,或風入胞宮,帶脈不任,與邪俱陷,則赤白之證見。《素問·痿論》曰:「帶脈起於季脅章門,前則當臍上。」故或為臍痛。《靈樞·經別篇》曰:「腎足少陰當十四椎出屬帶脈。」蓋腎主藏精,帶固腰膂,虛則一不能藏,一不能固,而精有自失者矣。

白話文:

[卷六]

《難經·二十八難》記載:「衝脈起源於氣衝穴,與足陽明經並行,沿著腹部上方,到達胸部而分散。」《痿論》也說:「衝脈是經脈之海,主管著體內津液的運送,與陽明經在宗筋處匯合。」這兩段論述雖然提到了少陰、陽明經的不同,但重點在於從臍部到胸部,衝脈與陽明經在前面並行,與少陰經在後面並行。因此,衝脈與陽明經都被稱為五臟六腑之海。

脈象直上直下,弦長且相似,寸口脈和尺脈都堅實有力,也兼有弦長的特徵。氣機不順暢,血液運行不和諧,就會導致胸腹之氣循經絡阻塞逆行,出現裡急後重等症狀。疝氣攻心,就是氣機逆亂急迫的表現。支滿是指腹部脹滿。尿失禁是衝脈邪氣侵犯腎臟所致。按壓督脈、任脈、衝脈三條經脈,它們都直上直下運行,源頭都在身體正中央,所以脈象也都是直上直下。直上直下,指的是三部脈象都長而透達。如果脈象直上直下且浮,則氣機上揚,屬陽象,這是督脈的表現。

如果脈象直上直下且緊,則氣機收斂,屬陰象,這是任脈的表現。如果脈象直上直下且牢,則脈體堅實,氣血充盛,這是衝脈的表現。寸口脈圓滾滾的,緊細而實長,男子患疝氣,女子患瘕症,可以從任脈的脈象來判斷。

任脈是統攝諸陰經脈的部位,其脈氣起於胞宮,循行於腹部內側,是經絡之海。任脈浮於體表的部分,循行於腹部內側向上到達咽喉,然後分支絡於唇口。《難經》也說:「任脈起於中極穴之下,向上到達毛髮際,循行於腹部內側,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七種疝氣的發生,大多數起源於前陰少腹之間,也就是任脈經過的部位;即使是由其他經脈引起的,也離不開任脈的病理基礎。瘕症是婦女的疾病,其發病部位也在任脈的範圍內。

這裡所說的寸口,是指寸、關、尺三部脈象的總稱。丸丸,是圓滾滾的樣子。緊細實長,是寒邪盛而致實的表現。男子患疝氣,女子患瘕症,都會出現少腹繞臍、下引陰中,並伴有切痛等症狀。脈象直上直下,寸口和尺脈都浮,中央也浮起,這是督脈的表現。腰背僵痛、癲癇等症狀,應引起重視。

潔古(醫家)說:「督脈,是督領的意思,是陽脈的總綱。其脈氣起於少腹以下骨骼的中央,女子則從系帶孔的末端開始,絡於陰器,繞過臀部,到達少陰經。男子則循行於陰莖下部到達臀部,與女子相同。少腹部分直向上行,貫穿臍部中央,向上貫穿心臟,到達咽喉,向上到達下顎,環繞嘴唇,最終到達兩眼下方正中央。督脈的分支,稱為長強穴,沿著脊柱向上到達項部,分散到頭部,向下到達肩背部,抵達腰部中央,進入循行於脊柱兩旁的肌肉,絡於腎臟。

從目內眥(眼角內側)向上到達額部,向下循行於脊柱兩旁的肌肉,絡於腎臟,這些都與太陽經並行。與太陽經、少陰經匯合進入股內側,貫穿脊柱,屬於腎臟。與太陽經一起起於目內眥,上行到額部交會於頭頂,向上進入絡於腦部,然後迴轉向下到達項部,循行於肩膊內側,夾著大腿左右兩側,分支走行於太陽經,進入並貫穿臀部。」《二十八難》也說:「督脈起於長強穴,沿著脊柱內側向上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

由此可見,督脈與太陽經並行的部分很多,所以邪氣入侵就會導致脊柱強直,這是因為督脈實於脊柱的緣故。督脈與太陽經都主表,但督脈是諸陽經的總綱,太陽經是諸陽經之首,又稱巨陽。風邪侵襲損傷陽氣,表證必先出現,如果邪氣留滯就會導致癲癇。癲癇發作時有時無,或者伴有筋脈牽引,或者項背反張,雖然說是風邪傷了督脈,但也是因為太陽經主筋的緣故。脈象直上直下,則弦長。

寸口脈和尺脈都浮,中央也浮,則六部脈象都浮,又兼有弦長,因此其臨床表現都屬於風邪範疇。總之,衝脈主裡,督脈主表。帶脈環繞腰部,影響關元穴左右。帶下(陰道分泌物異常)、臍痛、遺精等症狀都與帶脈相關。

帶脈起於季脅部,環繞身體像一條帶子一樣,位於腰部,因此與關元穴相應。十二經脈都經過此處。如果濕熱下注,或者風邪侵入胞宮,帶脈失於約束,與邪氣共同下陷,就會出現赤白帶下等症狀。《素問·痿論》說:「帶脈起於季脅部的章門穴,前面到達臍上。」所以有時會出現臍痛。《靈樞·經別篇》說:「腎足少陰經在第十四椎骨處分支屬於帶脈。」因為腎臟主藏精,帶脈固攝腰部,腎虛則精不能藏,帶脈不能固攝,因此就會出現遺精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