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卷六

喻嘉言曰:「人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絡者,兜絡之義,即十二經之外城也。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乃有十五者因十二經各有一別絡,《難經》以陽蹺、陰蹺及脾之大絡足成之。後世遂為定名,反遺《內經》『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吃緊一段。

人知之而不敢翻越人之案,遂曰宜增為十六絡,是十二經有四大絡矣。嘗謂《難經》以二蹺為絡之名原誤,當是胃之一大絡,脾之一大絡,共指奇經八者為一大絡,配為十五絡,始為確耳。如十二經既各有一絡,共十二絡矣。此外有胃之一大絡,繇胃下直貫膈肓,統絡諸絡脈於上。

復有脾之一大絡,繇脾外橫貫脅腹,統絡諸絡脈於中。復有奇經之一大絡,繇奇經環貫諸經之絡於周身上下。總之,十二絡以絡其經,三大絡以絡其絡也。何以知陽蹺、陰蹺之不當言絡也。蓋嘗推奇經之義,督脈督諸陽而行於背,任脈任諸陰而行於前,不相絡也。衝脈直衝於胸中,帶脈橫束於腰際,不相絡也。

陽維、陰維一起於諸陽之會,一起於諸陰之交,名雖曰維,乃是陽自維其陽,陰自維其陰,非交相維絡也。至於陽蹺、陰蹺同起於足跟,一循外踝,一循內踝,並行而鬥其捷,全無相絡之意。設陽蹺、陰蹺可言二絡,則陽維、陰維何不可言二絡乎?推廣之而督、任、沖、帶,何不可言八絡乎?況《難經》有云:『奇經之脈,如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圖。』細推其意,乃則以奇經明等之一大絡。

不然,夫豈有大經如江如湖之水,而反擬之溝渠者哉?又云:『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此全是經盛入絡,而其溢蓄者止在於絡,不能環溉諸經也。合兩說而通會其意,奇經乃自共為一大絡,更復何疑!若時珍以任、督二絡為據者,恐亦未當。」

張紫陽云:「衝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蹺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寸三分,陽維脈在頂後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採之惟在陰蹺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

陰蹺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覆命關,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徹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嘿嘿,如醉如癡。

要知西南之鄉,在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乃天地逐日所生氣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按丹書論陽精、河車,皆以任、沖、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蹺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不同,然內景惟返觀者能知。或不謬也。

白話文:

[卷六]

喻嘉言認為人體有經脈和絡脈,直行的叫經脈,旁支的叫絡脈。「絡」指的是連接、包絡的意思,是十二經脈之外的網絡。經脈共有十二條,即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絡脈則有十五條,因為十二經脈各有獨立的一條絡脈,《難經》又增加了陽蹺脈、陰蹺脈和脾之大絡,合起來一共十五條。後世沿用這個說法,反而忽略了《內經》中「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的重要論述。

人們知道這個問題卻不敢更改之前的說法,所以就說應該增加到十六條絡脈,認為十二經脈各有四大絡脈。我認為《難經》把陽蹺脈和陰蹺脈列為絡脈是錯誤的,應該把胃之一大絡、脾之一大絡以及奇經八脈視為一大絡,這樣才能湊成十五絡脈的說法。如果十二經脈各有獨立的一條絡脈,那就已經有十二條絡脈了。此外,還有一條胃之大絡,從胃下直通膈肌和肓俞穴,統攝上部的所有絡脈;一條脾之大絡,從脾臟外側橫貫脅肋和腹部,統攝中部的所有絡脈;還有一條奇經之大絡,環繞貫通全身各經絡。總而言之,十二條絡脈連結各自的經脈,而這三條大絡脈則連結其他的絡脈。

為什麼說陽蹺脈和陰蹺脈不應該稱為絡脈呢?因為從奇經八脈的運行規律來看,督脈督領諸陽經,沿著背部運行;任脈統攝諸陰經,沿著腹部運行,它們之間並不互相絡通。衝脈直衝胸中,帶脈橫束腰際,它們之間也不互相絡通。陽維脈和陰維脈都起始於諸陽經的交會處和諸陰經的交會處,雖然名字叫「維」,但實際上是陽經維繫自身,陰經維繫自身,並不是互相連接、絡通。至於陽蹺脈和陰蹺脈,都起始於足跟,一條沿著外踝,一條沿著內踝運行,平行而競速,完全沒有互相絡通的意思。如果陽蹺脈和陰蹺脈可以稱為兩條絡脈,那麼陽維脈和陰維脈為什麼不可以稱為兩條絡脈呢?以此類推,督脈、任脈、衝脈、帶脈,為什麼不可以稱為八條絡脈呢?況且,《難經》說:「奇經之脈,如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圖。」仔細推敲這句話的意思,指的是奇經八脈等同於一條大絡脈。

否則,怎麼會有像江河湖海一樣的大經脈,卻反過來比作溝渠呢?《難經》又說:「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這意思是說,經脈盛滿後流入絡脈,而其溢流儲蓄只在絡脈中,不能環流灌溉各經脈。結合這兩句話來理解,奇經八脈自身就構成一條大絡脈,這还有什么疑問呢!李時珍以任脈、督脈為據,恐怕也不正確。

張紫陽說:「衝脈位於風府穴之下,督脈位於臍後,任脈位於臍前,帶脈位於腰部,陰蹺脈位於尾閭前陰囊之下,陽蹺脈位於尾閭後第二節,陰維脈位於頭頂前一寸三分處,陽維脈位於頭頂後一寸三分處。」人體有這八條脈,都屬於陰神,閉而不開;只有神仙才能用陽氣衝開它們,所以才能得道。八脈是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修煉時要先從陰蹺脈入手,此脈一動,其他脈絡也就都通暢了。

陰蹺脈在丹經中有很多名稱,例如天根、死戶、覆命關、生死根等。有一位神靈主管它,叫做桃康,它上通泥丸宮,下達湧泉穴。如果能了解這一點,使真氣的聚散都通過這個關竅,那麼天門就會常開,地戶就會永閉,氣血周流全身,和氣自然上升,陽氣旺盛,陰氣消退,就像水中生火,雪裡開花一樣,身體輕健,容顏衰老返老還童,精神恍惚,如醉如痴。

要知道,西南方向,在坤位,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是天地每日生成的氣根,也是產生鉛汞的地方。醫家卻不知道有這個地方。丹書中論述陽精、河車,都以任脈、衝脈、督脈、命門、三焦來說明,沒有特別指出陰蹺脈。而紫陽的《八脈經》中記載的經脈,與醫家略有不同,但只有通過內觀才能了解其內在的景象,或許並無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