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小序,望聞問切,古所謂四診也。知切矣而略於三者,猶欲入戶而闔門,其可得哉!扁鵲稱聖醫,見齊桓而卻步,先得於望也。予本於經而條晰之,附以仲景之說,四診之法始全。學者尤當熟玩而深味焉。
白話文:
[卷七]
診斷疾病,古人稱為「四診」,也就是望、聞、問、切。只注重切脈而忽略望、聞、問三者,就好比想進屋卻關著門,怎麼能成功呢!扁鵲被稱為神醫,見到齊桓公卻先觀察他的外貌才診治,這就是「望診」的重要性。我根據經典醫籍,將四診方法條理清晰地整理出來,並加入張仲景的觀點,使四診之法更加完整。學習者更應該仔細研讀,深入體會。
2. 望診
善診察色,變化相移;得失在望,斷之不疑。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善診者,察色按脈。」《素問·移精變氣論》曰:「理色脈而通神明,變化相移,以觀其妙。」《素問·玉機真藏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已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大都氣盛形盛,氣虛形虛,是相得也,故可治。
氣色明潤,血氣相營,故易已。若形與氣兩不相得,色夭枯而不明潤,何以圖存乎?視色之道,積神屬意;往今新故,可以自必。《靈樞·五色篇》曰:「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凡已往來今新病故疾,先本乎視色,不過凝靜精一,扁鵲豈有他技乎。
合色脈之法,聖神所最重,治病之權輿也。色者目之所見,脈者手之所持,而兩合之,下合五行休旺,上副四時往來,要未可與中人以下者道也。合之維何?五臟之色在王時見者,春蒼,夏赤,長夏黃,秋白,冬黑。五臟所主外榮之常,白當肺當皮,赤當心當脈,黃當脾當肉,青當肝當筋,黑當腎當骨。
五臟之脈,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強則為太過,弱則為不及。四時有胃曰平,胃少曰病,無胃曰死。有胃而反見所勝之脈,甚者今病,微者至其所勝之時而病,此非顯明易推者乎?
五臟六腑,各有部分,額至闕庭,上屬咽喉。闕循鼻端,五臟之應。內眥挾鼻,下至承漿,屬於六腑。表裡各別。自顴下頰,肩背所主,手之部分。牙車下頤,屬股膝脛,部分在足。
《靈樞·五色篇》曰:「自額而下闕庭上,屬咽喉之部分也。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五臟之部分也。自內眥挾鼻而下至承漿,屬六腑之部分也。自顴而下頰,屬肩背手之部分也。自牙車以下頤,屬股膝足之部分也。」
臟腑色見,一一可徵。庭者首面。闕上咽喉。闕中者肺。下極為心。直下者肝。肝左為膽。肝下屬脾。方上者胃。中央大腸。挾大腸者,北方之腎。當腎者臍。面王以上,則為小腸。面王以下,膀胱、子處。
《靈樞·五色篇》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庭者,顏也,額也,天庭也,位最高危,見於此者,上應首面之疾,闕在眉心,眉心之上,其位亦高,故應咽喉。眉心,中部之最高者,故應肺。下極者,在兩目之間,心居肺之下,故下極應心。下極之下為鼻柱,肝在心之下,故直下應肝。膽附於肝之短葉,故肝左應膽,在鼻柱左右。
白話文:
望診
精通望診者,善於觀察面部顏色變化,從中判斷病情,憑藉觀察所得就能準確診斷,毫不懷疑。
古籍記載:「善於診斷的人,觀察面色,觸摸脈象。」「調理面色脈象就能通達神明,觀察其變化就能了解其奧妙。」「凡是治療疾病,都要觀察其形體、氣息、面色、光澤。形氣相合,則可治癒;面色光澤已現,則病容易痊癒;形氣不相合,則難治癒;面色枯萎無光,則難以痊癒。」總而言之,氣盛形盛,氣虛形虛,這都屬於形氣相合,所以容易治療。
面色光潤,血氣調和,則容易痊癒。如果形氣不相合,面色枯萎黯淡無光,又怎能指望痊癒呢?觀察面色的方法,需要集中精神,專注觀察;觀察過去、現在、新舊疾病,就能準確判斷。古籍記載:「集中精神於心,就能明了過去和現在,所以觀察氣色不會細微到分辨不出是非,專注觀察,就能了解新舊疾病。」凡是過去現在的新舊疾病,都應首先從觀察面色入手,只要凝神靜氣,專注一心,就能做到,扁鵲的醫術也不過如此。
結合面色和脈象的方法,是聖賢們最重視的,也是治療疾病的基礎。面色是眼睛看到的,脈象是手摸到的,將兩者結合起來,下應五行生剋,上應四時變化,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如何結合呢?五臟的顏色在旺盛時表現為:春天青色,夏天紅色,長夏黃色,秋天白色,冬天黑色。五臟主外在的常態表現為:白色屬肺屬皮膚,紅色屬心屬脈絡,黃色屬脾屬肌肉,青色屬肝屬筋,黑色屬腎屬骨骼。
五臟的脈象,春天弦脈,夏天鉤脈,秋天毛脈,冬天石脈,脈象強則為過盛,脈象弱則為不足。四季胃氣充足則為平和,胃氣不足則為疾病,沒有胃氣則為死亡。有胃氣卻出現了被克制的脈象,嚴重的現在就發病,輕微的則到被克制的那個季節發病,這不是很明顯容易推斷嗎?
五臟六腑,各有其在面部的反應區域:額頭到眉心之間,屬於咽喉;眉心到鼻尖,屬於五臟;內眼角到下頜,屬於六腑;顴骨下到頰部,屬於肩背和手;下頜到下巴,屬於大腿、膝蓋和腳。表裡各有不同。
古籍記載:「從額頭到眉心,屬於咽喉;從眉心沿著鼻子到鼻尖,屬於五臟;從內眼角沿著鼻子到下頜,屬於六腑;從顴骨到頰部,屬於肩背和手;從下頜到下巴,屬於大腿、膝蓋和腳。」
臟腑的顏色表現,都可以一一驗證。眉心處為顏面,眉心上為咽喉,眉心為肺,眉心下方為心,眉心直下為肝,肝的左側為膽,肝的下方為脾,眉心偏上為胃,腹部中央為大腸,大腸旁為腎,腎的正下方為臍,眉心上方為小腸,眉心下方為膀胱和子宮。
古籍記載:「眉心為顏面,眉心上為咽喉,眉心為肺,眉心下方為心,眉心直下為肝,肝的左側為膽,肝的下方為脾,眉心偏上為胃,腹部中央為大腸,大腸旁為腎,腎的正下方為臍,眉心上方為小腸,眉心下方為膀胱和子宮。」
眉心為面部,額頭,天庭,位置最高,這裡出現問題,則上應頭面部的疾病;眉心在眉間,位置也高,所以應咽喉;眉心是面部中央最高處,所以應肺;眉心下方在兩眼之間,心在肺之下,所以應心;眉心下方為鼻樑,肝在心之下,所以應肝;膽附著在肝的短葉上,所以肝的左側應膽,在鼻樑的左右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