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九 (7)
卷九 (7)
1. 卷九
邑侯張孟端夫人,憂憤交乘,食下輒噎,胸中隱隱痛。余診曰,陽脈滑而陰脈搏,痰血互凝之象也。以二陳湯加歸尾、桃仁、鬱金、五靈脂,連進四劑,證猶未衰。因思人參與五靈脂同劑,善於浚血。即以前劑入人參二錢,倍用五靈脂,再劑而血從大便出,十劑而噎止,彌月而竟安矣。
金元之之內患噎,胸腹有奇痛。以經阻故,諸醫咸以瘀血處療。余察其脈,細為氣衰,沉為寒痼,反與攻血,豈非加霜於雪乎?況自上及下處處皆痛,明徵非血矣。參、耆、術各二錢,木香、薑、桂各一錢,煎成,和醇酒進之。甫入口便快,半月而痛去如掃矣。自是歲服理中湯,數年弗輟。
顧淡之,勞神之後,躁熱異甚,頭角掣痛,時作時止。醫者奪其食而與之解表,越四日而熱不衰,議將攻裡。余細視之,脈不浮緊,安得表耶?又不沉實,安得里耶?只有少陰大而無力,為勞神太過,乃虛煩類傷寒也。若禁其食,即益其疾耳。便以糜粥與之,且與大劑歸脾湯,不十日安矣。
錢臺石年近六帙,肢體不能轉側,昏倦不能語言,鼻竅不利,二便俱秘。是心肺俱虛,為類中風也。日伐其氣,並攻其痰,已瀕於危矣。比余診之,六脈洪盛,按之搏指。此至虛有盛候,以形色驗之灼然也。法當從證不從脈,補中為主,方可回生。舉家惑於他言,兩日不決。
余曰,今日不進藥,將為性命憂矣。若補之而病進,余獨任其咎。乃以補中益氣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再劑而神清,十日而轉側利便。珍攝半載,始獲全愈。
大宗伯董玄宰少妾,吐血喘嗽,蒸熱煩心。先與清火,繼進補中,藥餌雜投,竟無少效,而後乞治於余。余曰,兩尺沉且堅,小腹按之即痛,此有下焦瘀血,法當以峻劑行之。若與平和之劑行血,則堅血不得行也。以四物湯加鬱金、穿山甲、䗪蟲、大黃,武火煎服。一劑而黑血下二碗。
而痛猶未去。更與一服,又下三四碗而痛方止。遂以十全大補丸四斤,而康復如常。文學顧明華,十年哮喘,遍治無功,始向余叩首乞哀,淚潸然下。余診其兩寸俱澀,餘部俱實。澀者痰凝之象,實者氣壅之徵。非吐利交行,則根深蒂固之痰,何能去耶?幸其恪遵余言,半載之間,吐者五次,下者七次,更以補中之劑加雞子、秋石,期年而永絕其根。
王邃初,老於經商,患哮喘者二十年矣。偶值舟次談及,問余尚可治否?余曰,年望六旬,困頓日久,恐不可治。姑與診之,喜其脈尚有神,右寸浮滑,是風痰膠固於太陰之經。以杏仁、防風、甘、桔、白芥子、麻黃,連進三劑,而病狀大減。因以丹溪治哮丸與之,仍日進六君子湯。喜其不畏藥餌,連服無間,經歲而痊。
張遠公,久嗽。得藥如水,委命待盡。一日以他事晤談,自謂必不可治,姑乞診之。余曰,飢時胸中痛否?遠公曰,大痛。視其上唇有白點,痛發則口角流涎,此蟲齧其肺,故咳嗽耳。用百部、烏梅煎膏與服。居十日而痛如失,嗽竟止矣。令其家人從淨桶中索之,得寸白蟲數十條,自是永不復發。
白話文:
[卷九]
張孟端夫人因憂慮憤怒導致吞嚥困難,胸部隱隱作痛。醫生診斷為陽脈滑利、陰脈搏動,痰血凝滯。於是用二陳湯加歸尾、桃仁、鬱金、五靈脂,服用四劑後症狀未見好轉。醫生考慮到人參和五靈脂能活血,便在原方中加入人參,並增加五靈脂的用量。服用兩劑後,血從大便排出,服用十劑後吞嚥困難消失,一個月後完全康復。
金元之患有吞嚥困難,胸腹部奇痛。其他醫生誤以為是瘀血,都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醫生觀察其脈象,脈細弱顯示氣虛,脈沉則表示寒症,認為用攻血的方法反而會加重病情,因為患者全身疼痛,並非單純瘀血所致。於是處方人參、黃耆、白朮各二錢,木香、生薑、桂枝各一錢,用醇酒送服。服藥後立即見效,半個月後疼痛消失。之後每年服用理中湯,多年未曾間斷。
顧淡之因勞累導致躁熱,頭部疼痛,時發時止。其他醫生限制其飲食,並用解表藥物治療,四天後熱症未退,準備攻治裡證。醫生仔細觀察,發現其脈象不浮不緊,並非表證;也不沉實,並非裡證,只是少陰脈大而無力,是因勞累過度導致虛煩,類似傷寒。如果再禁食,反而會加重病情。於是給予他稀粥,並服用大量歸脾湯,十天后痊癒。
錢臺石年近六十,肢體不能活動,昏昏欲睡,不能言語,鼻塞,大小便不通。這是心肺俱虛,類似中風。醫生認為,每日耗損元氣,又攻治痰濁,已危在旦夕。醫生診脈發現六脈洪盛,按之搏指,這是虛極反實的表現。因此決定根據症狀,而非脈象,以補益心氣為主。家人因其他人的話遲遲未做決定。
醫生說,今天如果不服藥,性命堪憂。即使補益後病情加重,我也願意承擔責任。於是處方補中益氣湯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服用兩劑後精神轉好,十天后能翻身,大小便通暢。調養半年後,完全康復。
董玄宰少妾吐血、咳嗽、發熱、煩躁。先前用清熱藥物,之後服用補益藥物,但療效甚微,後來求治於醫生。醫生診斷為下焦瘀血,需要用峻猛的藥物治療。如果用平和的藥物則難以活血。於是處方四物湯加鬱金、穿山甲、蜣螂蟲、大黃,武火煎服。一劑藥後排出大量黑血,但疼痛未消,再服用一劑,又排出大量黑血,疼痛才停止。之後服用十全大補丸四斤,痊癒。
顧明華十年哮喘,遍治無效,向醫生求治,泣不成聲。醫生診脈發現兩寸脈澀,其他脈象皆實,澀為痰凝,實為氣壅。如果不攻瀉,則難以根治。患者遵守醫囑,半年內嘔吐五次,大便七次,再用補中益氣湯加雞蛋、秋石,一年後痊癒。
王邃初因經商勞累,患哮喘二十年。在船上偶遇醫生,詢問能否治癒。醫生說,他年近六十,病情日久,恐怕難治。但診脈後發現尚有生機,右寸脈浮滑,是風痰阻滯太陰經。於是處方杏仁、防風、甘草、桔梗、白芥子、麻黃,服用三劑後病情減輕。再用丹溪治哮丸,並每日服用六君子湯。患者不畏藥物,連服無間斷,一年後痊癒。
張遠公久咳不止,藥石無效,準備等死。一日與醫生談話,自認為無法治癒,但還是請求診治。醫生詢問其飢餓時是否胸痛,張遠公說非常痛。醫生觀察其上唇有白點,發作時口角流涎,判斷是蟲蛀肺部導致咳嗽。於是用百部、烏梅煎膏治療。十天后疼痛消失,咳嗽停止。家人在淨桶中找到數十條寸許長的白色蟲子,此後再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