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小序,叔和《脈經》,似無遺用。乃長短二脈,缺而不載;牢革二脈,混而不分;未盡厥旨也。王常闢偽訣七表、八里之陋,是矣,而復增長數二脈為九表,短細二脈為十里,又何說哉!脈之動靜,固陰陽所生,其變化不皆為名數所限也。是編二十八脈,悉皆即義辨形,衷極理要。至於主病略同者,則不加詮釋,引而申之,在於達者。

白話文:

[卷三]

叔和的《脈經》似乎沒有遺漏任何應用,但它缺少長脈和短脈的記載,也混淆了牢脈和革脈的區別,並沒有完全闡明脈診的要義。王常闢糾正了《七表》、《八里》等脈法書的不足之處,這很好,但他又增加了長脈和短脈,將脈象增至九表、十里,這又怎麼說呢?脈象的動靜本是陰陽變化所致,其變化並非完全能被固定的名稱和數字所限制。這本書記載的二十八種脈象,都根據脈象的意義來辨別其形態,闡述了脈診的根本道理。至於主症略微相同的部分,就不再贅述解釋,進一步的理解,則有賴於讀者自己去領悟。

2. 浮脈(陽)

體象,浮在皮毛,如水漂木;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浮之為義,如木之浮水面也。其脈應於皮毛,故輕手可得,如水中漂木,雖按之使沉,亦將隨手而起。

主病,浮脈為陽,其病在表。左寸浮者,頭痛目眩。浮在左關,腹脹不寧。左尺得浮,膀胱風熱。右寸浮者,風邪喘嗽。浮在右關,中滿不食。右尺得浮,大便難出。

六腑屬陽,其應在表,故浮主表病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雜亂其清陽之氣,痛眩之自來。肝為風木之藏,風勝則木張而肋脹。膀胱受風,風勝熱淫,津液自燥,故令小便秘澀。肺受風邪,清肅之令不行,氣高而喘嗽。風木乘脾,中氣憊而食減。腎家通主二便,風客下焦,大府燥而不快。

兼脈,無力表虛,有力表實。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數風熱,浮遲風虛。浮虛暑憊,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濡陰虛。浮澀血傷,浮短氣病。浮弦痰飲,浮滑痰熱。浮數不熱,瘡疽之兆。

脈非一端,必有兼見之象。或外而偏於六淫,或內而偏於七情,則脈將雜至,然後揆其輕重,以別病情。如浮脈當即見於皮毛,而取之無力,此氣不能應,表虛之象;如力來太過,表實何疑。緊則緊斂,寒之性也,風中有寒;緩則緩惰,濕之性也,風中有濕。數乃過於鼓動,為風熱相搏;遲乃徐徐而至,為風虛無力。

暑傷乎氣,氣泄則脈虛;營行脈中,血失則脈芤。一則浮取之而如無,氣外泄也;一則浮取之而則有,血中脫也。炎炎上蒸,火之象也,但浮則有表無里,故曰虛熱;衰薄之甚,若無其下,故曰陰虛。脈浮而澀,乃肺脈之應於秋者,若加以身熱,則火盛金衰,血日以損;浮澀而短,乃肺家之本脈,其象過短,是真氣不能會於寸口以成權衡,氣將竭矣。

水飲應沉而言浮者,上焦陽不能運,隨著停留;若浮而滑者,則非弦斂不鼓之象,寒當化熱,飲當成痰。浮數理應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若有一定不移之痛處,瘡疽之兆矣。

按浮脈法天,輕清在上之象,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素問·玉機真藏論》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又曰:「太過則氣逆而背痛;不及則喘,少氣而咳,上氣見血。」《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

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然肺掌秋金,天地之氣,至秋而降,況金性重而下沉,何以與浮脈相應耶?不知肺金雖沉,而所主者實陽氣也。乃自清濁肇分,天以氣運於外而攝水,地以形居中而浮於水者也。是氣也,即天之謂也。

人形象天,故肺主氣,外應皮毛。陽為外衛,非皮毛乎,此天之象也。其包裹骨肉腑臟於中,此地之象也。血行於皮里肉腠,晝夜周流無端,此水之象也。合三者而觀,非水浮地、天攝水、地懸於中乎?所以聖人作易,取金為氣之象。蓋大氣至清至剛至健、屬乎金者也。非至剛不能攝此水,非至健不能運行無息,以舉地之重,故以氣屬金,厥有旨哉!王叔和云:「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最合浮脈象天之義。

白話文:

浮脈(陽)

脈象浮在皮膚表面,像水上的木頭一樣;輕輕觸摸感覺充實,用力按壓則感覺不足。

浮脈的意義,如同木頭浮在水面一樣。脈搏在皮膚表面流動,所以輕輕觸摸就能感覺到,像水中的木頭,即使按壓使其下沉,也會隨著手指的抬起而上升。

主要病症:浮脈屬於陽脈,疾病在體表。左寸脈浮者,頭痛頭暈;左關脈浮者,腹部脹滿不安;左尺脈浮者,膀胱風熱;右寸脈浮者,風邪引起的咳嗽喘息;右關脈浮者,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右尺脈浮者,大便秘結。

六腑屬陽,其反應在體表,所以浮脈主表證疾病。頭頂上部,只有風邪可以到達,擾亂清陽之氣,就會引起頭痛頭暈。肝臟主藏風木,風邪盛則肝氣亢盛,導致肋部脹滿。膀胱受風,風邪盛則濕熱內盛,津液乾燥,所以導致小便困難。肺臟受風邪,清肅功能失調,氣逆而喘咳。風邪侵犯脾臟,中氣虛弱,食慾減退。腎臟主管大小便,風邪客犯下焦,導致大腸乾燥而排便不暢。

兼脈症狀:脈力不足者為表虛,脈力充盛者為表實;浮脈而緊為風寒表證;浮脈而緩為風濕表證;浮脈而數為風熱表證;浮脈而遲為風虛表證;浮脈而虛為暑熱耗氣;浮脈而芤為失血;浮脈而洪為虛熱;浮脈而濡為陰虛;浮脈而澀為血瘀;浮脈而短為氣虛;浮脈而弦為痰飲;浮脈而滑為痰熱;浮脈而數但不發熱,為瘡疽的徵兆。

脈象並非單一表現,往往兼見其他症狀。有的疾病主要表現為外邪侵犯,有的疾病主要表現為情志內傷,脈象就會出現多種變化,需要根據脈象的輕重緩急來判斷病情。例如浮脈若觸之無力,則為氣虛不能應於外,是表虛的象徵;脈力過盛,則是表實無疑。脈緊則為氣血收斂,是寒邪的特性,為風寒表證;脈緩則為氣血運行遲緩,是濕邪的特性,為風濕表證;脈數則為脈搏跳動過快,是風熱相互搏結;脈遲則為脈搏跳動緩慢,是風虛無力。

暑邪傷氣,氣虛則脈虛;營血運行於脈中,失血則脈芤。一種情況是浮脈摸起來像沒有脈一樣,是氣外泄;另一種情況是浮脈摸起來雖然有脈,但感覺虛弱,是血虛。陽熱上蒸,是火邪的表現,但脈浮則有表無里,所以稱為虛熱;氣血衰弱到極點,像沒有下部一樣,所以稱為陰虛。脈浮而澀,是肺脈在秋季的表現,如果伴有發熱,則為火盛金衰,血液日漸損耗;脈浮澀而短,是肺臟的本脈,脈象過短,說明真氣不能到達寸口形成平衡,氣將要耗竭。

水飲本應沉,而表現為浮者,是上焦陽氣不能運化,水飲停留在上焦;如果浮而滑,則不是弦而收斂不鼓的象徵,寒邪將化為熱邪,水飲將化為痰飲。浮脈而數理應發熱,但卻不發熱反而惡寒,如果還有固定不移的疼痛部位,則是瘡疽的徵兆。

浮脈法象徵天,輕清在上之象,在八卦為乾卦,在時間為秋季,在人體為肺臟。《素問·玉機真藏論》說:「氣行於毛而中央堅實,兩旁虛弱,這是氣盛的表現,疾病在體表;氣行於毛而微弱,這是氣虛的表現,疾病在內臟。」又說:「氣盛則氣逆而背痛;氣虛則喘息、氣短咳嗽,咳血。」《素問·平人氣象論》說:「正常肺脈,脈象平和細弱,像落下的榆莢一樣,稱為肺平;患病的肺脈,脈象不上不下,像沿著雞毛走一樣,稱為肺病;肺臟衰竭的脈象,像物體漂浮,像風吹毛一樣,稱為肺死。」然而肺主秋金,天地之氣,到秋季而下降,況且金屬的特性是重而下沉,為什麼會與浮脈相應呢?這是因為肺金雖然沉降,但它所主宰的是陽氣。從清濁之氣開始分開,天以氣運化於外而攝水,地以形居中而浮於水。這氣,就是天。

人體的形象像天,所以肺主氣,外應皮毛。陽氣為外在的防衛,不是皮毛嗎,這是天的象徵;它包裹著骨骼、肌肉、臟腑在內,這是地的象徵;血液運行在皮膚、肌肉之間,晝夜不停地循環流動,這是水的象徵。綜合三者來看,不是水浮於地、天攝水、地懸於中嗎?所以聖人作易經,以金為氣的象徵。因為大氣至清至剛至健,屬於金的特性。不是至剛就不能攝水,不是至健就不能無休止地運行,來承載地的重量,所以以氣屬金,真是有道理啊!王叔和說:「輕觸有餘,按之不足。」最符合浮脈象徵天的意義。

黎氏認為浮脈像捻蔥葉一樣,則與芤脈混淆;崔氏認為浮脈有表無里,有上無下,則像脫落無根,又與散脈混淆;偽訣說:「摸起來像氣盛。」這是中氣充實,與浮脈的意義有什麼關係呢?必須知道,浮脈而盛大為洪脈,浮脈而軟大為虛脈,浮脈而柔細為濡脈,浮脈而弦細為革脈,浮脈而無根為散脈,浮脈而中空為芤脈。一點點相似之處,卻相差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