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數脈(陽)

必須二十八字字字窮研,則心貫萬象,始而由粗及精,終乃從博反約,稱曰善診,其無愧乎!

白話文:

必須仔細研究數脈這二十八個字的每一個字,才能夠心領神會、通達萬事萬物的道理。剛開始學習時,要從粗淺的地方著手,慢慢地深入精微;最終則能從廣泛的涉獵,回歸到簡要的掌握,這樣才能稱為善於診脈,也才能夠問心無愧啊!

2. 滑脈(陽中之陰)

體象,滑脈替替,往來流利;盤珠之形,荷露之義。

滑者,往來流利而不澀滯也。故如盤中之走珠,荷葉之承露,形容其旋轉輕脫之狀。

主病,左寸滑者,心經痰熱。滑在左關,頭目為患。左尺得滑,莖痛尿赤。右寸滑者,痰飲嘔逆。滑在右關,宿食不化。右尺得滑,溺血經郁。

滑脈勢不安定,鼓盪流利,似近於陽,故曰陽中之陰。不腐不化之物,象亦如之,故主痰液有物之類為多。心主高拱,百邪莫犯,如使痰入包絡,未免震鄰。東風生於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內鼓則熱生,邪害空竅。腎氣通於前陰,膀胱火迫,故莖痛尿赤。肺有客邪,積為痰飲,則氣不宣揚而成嘔逆。

食滯於胃,脈必緊盛;滑則相近於緊,故脾胃見之,知其宿食。右尺火部,滑為太過,血受火迫而隨溺出;經郁者,非停痰則氣滯血壅相與為病耳。

兼脈,浮滑風痰,沉滑痰食。滑數痰火,滑短氣塞。滑而浮大,尿則陰痛。滑而浮散,中風癱緩。滑而沖和,娠孕可決。

鼓動浮越,風之象也,故滑而浮者兼風。沉下結滯,食之徵也,故滑而沉者兼食。熱則生痰,故流利之間而至數加以急疾。鬱則氣滯,故圓轉之際還呈短縮。浮大者膀胱火熾,尿乃作疼。浮散者風淫氣虛,行坐不遂。滑伯仁曰:「三部脈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為有妊也。」故滑而沖和,此血來養胎之兆。夫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妊孕宜之。

凡痰飲、嘔逆、傷食等證,皆上中二焦之病,以滑為水物兼有之象也。設所吐之物非痰與食,是為嘔逆,脈必見澀也。溺血、經閉或主淋痢者,咸內有所蓄,血積類液,瘀凝類痰,須以意求耳。

按《素問·診要經終篇》曰:「滑者,陰氣有餘;陰氣有餘,故多汗身寒。」偽訣云:「胃家有寒,下焦蓄血,臍下如冰。」與經旨未全違背,第不知變通,禪家所謂死於句下。仲景以「翕、奄、沉」三字狀滑脈者,翕者合也,奄者忽也,當脈氣合聚而盛之時,奄忽之間,即以沉去,摩寫往來流利之狀,極為曲至。又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

」此言無病之滑脈也。若云:「陽明脈微沉者,當陽部見陰脈,則陰偏勝而陽不足也。少陰脈微滑者,當陰部見陽脈,則陽偏勝而陰不足也。三部九候,各自不同。」偽訣云:「按之即伏,不進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矣。仲景恐人誤認滑脈為沉,下文又曰:「滑者,緊之浮名也。

」則知沉為翕奄之沉,非重取乃得一定之沉也。而偽訣云「按之即伏」,與翕奄之沉,何啻千里;云「不進不退」,與滑之象尤為不合。夫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氣盛則脈滑,故肺脈宜之。此皆滑中之平脈。叔和言「關滑胃熱」,乃指與數相似,正《內經》所云「諸過者切之」之滑也。

白話文:

滑脈(陽中之陰)

滑脈摸起來像珠子在盤中滾動,又像荷葉上的露珠般,流利而輕快。滑脈的特點是脈象流利,沒有阻滯感。

左寸脈滑,表示心經有痰熱;左關脈滑,則頭目會有問題;左尺脈滑,則可能會有尿痛、尿赤等症狀。右寸脈滑,表示有痰飲、嘔逆;右關脈滑,則可能是宿食不化;右尺脈滑,則可能會有血尿或月經不調。

滑脈感覺不穩定,脈象跳動流利,看似接近陽氣,所以稱為「陽中之陰」。不易腐敗變化的東西,脈象也類似,因此多與痰液等物質有關。心主神明,一般百邪難犯,但若痰邪侵入心包絡,也會影響其他臟腑。春天肝氣旺盛,肝病容易發作,眼睛是肝的竅穴,肝風內動就會導致眼睛發熱,邪氣侵犯眼睛。腎氣通於尿道,膀胱火盛則會導致尿痛、尿赤。肺部有邪氣,積聚成痰飲,就會阻礙氣機宣發,導致嘔逆。

胃中有食物積滯,脈象會緊實有力;滑脈與緊脈相似,因此脾胃脈象見滑脈,就表示有宿食。右尺脈屬於火部,滑脈表示火氣過盛,血液受熱迫而隨尿液排出;月經不調,不是痰停就是氣滯血瘀。

浮滑脈多見於風痰;沉滑脈多見於痰食;滑數脈多見於痰火;滑短脈多見於氣塞;脈浮大而滑,則可能會有尿痛;脈浮散而滑,則可能是中風或癱瘓;脈滑而和緩,則可能懷孕。

脈象跳動浮越,是風邪的表現,所以浮滑脈兼有風邪。脈象沉下滯澀,是食積的表現,所以沉滑脈兼有食積。熱邪會生痰,所以滑脈流利而快速;氣機鬱滯,則脈象圓轉而短促。脈浮大而滑,膀胱火盛,尿痛。脈浮散而滑,風邪入裡,氣虛,行動不便。滑伯仁說:「三部脈浮沉皆正常,月經正常卻不來月經,就是懷孕了。」所以脈滑而和緩,是懷孕的徵兆。脈是血的通道,血旺則脈滑,所以懷孕的人脈象常為滑脈。

痰飲、嘔逆、傷食等症狀,都是上焦或中焦的疾病,滑脈表示有水液積聚。如果嘔吐物不是痰或食物,而是嘔逆,則脈象會澀。血尿、月經閉止或淋病,都是因為體內有積聚,血積聚成液體,瘀血則類似痰,需要仔細判斷。

《素問·診要經終篇》說:「滑脈是陰氣過盛的表現,陰氣過盛的人容易多汗怕冷。」古書上說:「胃有寒邪,下焦蓄血,臍下如冰。」這與經文的意思並不完全矛盾,只是不懂得變通,就像禪宗所說的「死於句下」。張仲景用「翕、奄、沉」三個字來形容滑脈,「翕」是聚合的意思,「奄」是突然的意思,脈氣聚合而盛,突然又沉下去,形容脈象往來流利的樣子,非常精確。他又說:「沉脈是純陰,翕脈是正陽,陰陽調和則脈象滑利,關尺脈象正常。」這是指無病時的滑脈。他說:「陽明脈微沉,是陽部出現陰脈,陰盛陽衰;少陰脈微滑,是陰部出現陽脈,陽盛陰衰。三部九候,各有不同。」古書上說:「按下去就消失,不進不退」,這是沒有區分浮滑、沉滑、尺寸的滑脈。張仲景擔心人們把滑脈誤認為沉脈,又說:「滑脈是緊脈的另一種名稱。」可見沉脈是指翕奄的沉脈,不是重按才能摸到的沉脈。而古書上說「按下去就消失,不進不退」,與翕奄的沉脈,差別很大;與滑脈的象徵更是格格不入。血盛則脈滑,所以腎脈常滑;氣盛則脈滑,所以肺脈常滑。這些都是滑脈中的正常脈象。叔和說「關脈滑利是胃熱」,是指滑脈與數脈相似,符合《內經》中「諸過者切之」的滑脈。

總之,滑脈兼有浮脈特徵的接近陽,兼有沉脈特徵的接近陰,所以滑脈或寒或熱,沒有固定的名稱;只有根據浮沉和寸口部位來判斷,才能避免錯誤。所以,善於讀書的人,就能理解古書中「胃家有寒」等說法,不善於讀書的人,《內經》中「陰氣有餘」一句話,反而會成為刻舟求劍的錯誤。脈象豈是容易講清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