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芤脈(陽中陰)

體象,芤乃草名,絕類慈蔥;浮沉俱有,中候獨空。

芤草狀與蔥無異。假令以指候蔥,浮候之,著上面之蔥皮,中候之,正當蔥中空處;沉候之,又著下面之蔥皮。

主病,芤狀中空,故主失血。左寸芤者,心主喪血。芤在左關,肝血不藏。左尺得芤,便紅為咎。右寸芤者,相傅陰亡。芤在右關,脾血不攝。右尺得芤,精漏欲竭。

衛行脈外,營行脈中,凡失血之病,脈中必空,故主證如上。

按芤之為義,兩邊俱有,中央獨空之象。劉三點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叔和云:「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二家之言,已無遺蘊。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偽訣云:「兩頭有,中間無。」以頭字易叔和之邊字,則是上下之脈劃然中斷,而成陰絕陽絕之診矣。

又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是以芤為蓄血積聚之實脈,非失血虛家之空脈矣。時珍亦祖述其言,豈曾未精思耶!偽訣又云:「芤主淋瀝,氣入小腸。」與失血之候,有何干涉。即叔和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然暴失血者脈多芤,而謂卒病得之死可乎?其言亦不能無疵也。

至劉肖齋所引諸家論芤脈者,多出附會,不可盡信。若周菊潭謂生平診脈,未有芤象者,抑何其言之不審耶!虞德恆治一人,潮熱微似瘧,小腹右邊一塊,大如雞卵作痛,右腳不能申縮。虞診其脈,左寸芤而帶澀,右寸芤而洪實,兩尺兩關俱洪數。曰:「此大小腸之間欲作癰耳。

」虞說仍沿偽訣,以寸尺相為表裡耳。然芤者,中空之象,帶澀猶可並,曰帶洪實,實則不芤,而芤則不實,豈虞之辨證,乃別有據,姑托於脈以明其術耶?否則於理亦不可解矣。

白話文:

芤脈(陽中陰)的脈象,就像蔥一樣,浮、沉都有感覺,但中間卻是空的。

芤脈的形狀像蔥,如果用手指去感受蔥,浮按時碰到蔥皮,中按時觸及蔥的空心處,沉按時又碰到下面的蔥皮。

芤脈中間空虛,因此主症是失血。左寸脈芤,代表心臟失血;左關脈芤,代表肝血不能儲藏;左尺脈芤,則可能會有便血;右寸脈芤,代表腎陰虧損;右關脈芤,代表脾血不能收攝;右尺脈芤,則可能精液漏泄。

衛氣循行於脈外,營氣循行於脈中,凡是失血的疾病,脈中必定空虛,所以會有上述症狀。

芤脈的意義是指兩邊都有,中間卻空虛的樣子。古籍中有多種記載,例如有的說像蔥一樣,指下感覺像個窟窿,有邊緣但中間是空的;也有的說芤脈浮大而軟,按壓中間是空的,兩邊卻實的。這些說法都說明了芤脈的特徵。戴同父認為,營氣行於脈中,脈象以血液為形體,芤脈中間空虛,是血液虧損的表現。某些古籍也說,芤脈兩端有,中間沒有。 如果用「頭」字代替「邊」字,則上下脈象截然中斷,呈現陰陽都衰竭的徵象。

但也有人認為,寸脈芤是胸中積血,關脈芤是腸癰,因此將芤脈視為積血的實證,而非失血的虛證。李時珍也沿用了這個說法,但其是否考慮周全值得商榷。有些古籍還說,芤脈主淋症,氣入小腸,這與失血的症狀似乎並無關聯。還有的說法認為,三部脈都芤,久病得之則生,暴病得之則死。但實際上,急性失血者脈象常為芤,說暴病得之則死,也不完全正確。這些說法也并非完全正確。

許多醫家對芤脈的論述,多有附會之處,不可盡信。甚至有些醫家聲稱從未見過芤脈,這也顯得有些草率。虞德恆曾治療一個病人,有類似瘧疾的潮熱,小腹右側有一雞蛋大小的腫塊疼痛,右腳無法伸縮。虞德恆診得其左寸脈芤而澀,右寸脈芤而洪實,兩尺兩關皆洪數,判斷為大小腸之間將要生癰。虞德恆的診斷沿用了某些古籍的說法,以寸脈和尺脈互為表裡關係。然而,芤脈是中間空虛的脈象,帶澀還可以同時存在,但如果說帶洪實,則實與芤互相矛盾。虞德恆的辨證是否另有根據,藉由脈象說明其醫術,還是另有其理,否則難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