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 (6)

1. 足厥陰肝經

(左右共二十八穴。)

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滎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刺禁論》曰:「肝生於左。」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肝者,干也。其性多動而少靜,好乾犯他臟者也。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共有28個穴位(左右各14個)。

這些穴位分別是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肝臟是將軍之官,負責謀劃和思考。肝臟位於膈膜之下,靠近脊椎的第九節椎骨下方。肝臟通常血液豐富而氣血相對不足。肝經與筋膜相連,與指甲相關。肝臟主藏魂魄,與眼睛相通。肝臟的經絡向上連接著心臟和肺臟,向下則沒有特定的經脈通路。《難經》記載:肝臟重約二斤四兩,左邊有三葉,右邊有四葉,共七葉。《刺禁論》記載:肝臟位於左側。滑氏則說:肝臟的經絡運行在左側,但肝臟本身位於右脅,右腎前方,與胃臟相鄰,靠近脊椎的第九節椎骨。

肝臟如同樹木的幹,其特性是多動少靜,容易侵犯其他臟腑。

2. 任脈

(二十四穴。)

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白話文:

任脈共有二十四個穴位: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3. 督脈

(二十八穴。)

長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白話文:

督脈共有二十八個穴位:長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

4. 任督解

任督二脈;為人身陰陽之綱領。任行於腹,總諸陰之會,故為陰脈之海。督行於背,統諸陽之綱,故為陽脈之海。二脈皆起於會陰。啟玄子曰《甲乙經》、《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然衝脈亦起於胞中,並足少陰而上行,是任脈、督脈、衝脈,乃一源而三岐者。

故人身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後,猶二陸之分陰陽也。」

白話文:

任督二脈是人體陰陽的根本。任脈運行於腹部,彙集所有陰經,所以稱為陰脈之海。督脈運行於背部,統攝所有陽經,所以稱為陽脈之海。兩脈都起始於會陰穴。啟玄子說,《甲乙經》、《圖經》中將沿著背部運行的脈絡稱為督脈,從小腹向上運行的脈絡稱為任脈,也稱之為督脈。這是根據背部和腹部陰陽的不同而命名的。然而,衝脈也起源於胞宮(丹田),與足少陰經相連向上運行,所以任脈、督脈、衝脈,其實是同一個源頭分出的三條支脈。

因此,人體的腹部和背部,如同天地間的子午線;任脈和督脈的前後位置,如同南北兩陸的分隔陰陽。

5. 十六絡穴圖

《經脈篇》止十五絡。《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是共十六絡也然足太陰絡曰公孫,而復有脾之大絡曰大包;足陽明絡曰豐隆,而復有胃之大絡曰虛里;故諸經之絡皆一,而惟脾胃之絡皆二。

白話文:

《十六絡穴圖》

《經脈篇》只記載了十五條絡脈。《平人氣象論》說:「胃經的大絡脈,名稱叫虛里。」這樣一共就是十六條絡脈了。然而,足太陰脾經的絡脈是公孫穴,但脾經還有一條大絡脈叫大包穴;足陽明胃經的絡脈是豐隆穴,但胃經還有一條大絡脈叫虛里穴;所以,其他經絡都只有一條絡脈,唯獨脾經和胃經各有兩條絡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