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十 (4)
卷十 (4)
1. 手少陰心經
(左右共十八穴。)
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衝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
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心字移右之一點於下之左,即火字也。心主火。四臟皆繫於心。心者,惺也。言心氣旺,則能惺惺而運其神明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左右共十八穴):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衝。
心臟是人體君主之官,主宰神志活動。它位於肺臟下方,膈膜上方,靠近脊椎的第五節椎骨。心臟通常氣多血少,與心經脈相連,其光澤反映在面色上。心臟與耳朵相通,也與舌頭相通。《難經》記載:「心臟重十二兩,內有七個孔和三根血管,儲藏著三合的精液,主管神志。」心臟形狀像蓮花的花蕊,尖圓,內部有大小不一的孔竅,用以引導先天之氣;心臟下方沒有出口,而上方則與舌頭相通。
心臟有四條經脈與其他四臟相連。心臟外面包裹著一層赤黃色的脂肪,稱為心包絡。心臟下方有膈膜,與脊椎和肋骨連接,阻擋濁氣上行,防止濁氣熏蒸心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膻中。心字的點移到右下方一點,就成了火字,所以心臟主火。人體四臟都與心臟相關聯。心,指的是清醒、警覺之意。意思是說,心氣旺盛,就能保持清醒,正常運作神志活動。
2. 手太陽小腸經
(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二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上口即胃之下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闌門。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共有38個穴位(左右各18個)。
小腸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將食物的精華轉化排出。小腸後面貼近脊椎,前面貼近肚臍,向上向左迴旋彎曲十六次,寬約二寸半,直徑約八分,長約二丈二尺。它能容納穀物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多一點。小腸入口位於肚臍上方二寸,靠近脊椎,食物和水由此進入。再往下約一寸,外側貼近肚臍,是水分穴,也是小腸出口,在此處將清濁分離,水液滲入膀胱,糟粕則流入大腸。這條經絡血多氣少。《難經》記載:「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的入口就是胃的出口;小腸的出口就是大腸的入口,稱為闌門。
3. 足太陽膀胱經
(左右共一百三十四穴。)
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僕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出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膀者,言其橫於前陰之旁以通水也。胱者,言其質之薄而明也。合而言之,以其由虛而實,旁通水道也。下聯前陰,溺之所出。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共有134個穴位(左右各半)。
這些穴位分別是:睛明、攢竹、眉衝、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僕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通谷、至陰。
膀胱是人體重要的器官,像都城一樣貯存津液,依靠氣的運化才能排出尿液。膀胱位於第十九個脊椎骨附近,在腎臟下方、大腸前方,只有下口而沒有上口。肚臍上約一寸處的水分穴,是小腸的下口,也是膀胱的上界,水液由此排出,然後經過迴腸,依靠氣的運行而滲透排出體外。尿液的排出和吸收,都依靠氣的運化作用。如果吸入的氣無法運化,則水分滯留在腸道,導致腹瀉;如果排出的氣無法運化,則會阻塞下焦,導致尿閉和水腫。
後世一些書籍說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或說上下都有口,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膀胱經氣血運行以血為主,氣較少。《難經》記載:「膀胱重九兩二銖,縱橫長九寸,容積九升九合;開口寬二寸半。」
「膀」字是指膀胱橫臥在陰部兩側,以利於排尿;「胱」字是指膀胱的質地薄而透明。總而言之,膀胱是虛中藏實,側面與水道相通的器官,下端與陰部相連,是尿液排出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