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昰

《脈訣匯辨》~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審象論

數見關上,形如豆大,厥厥動搖,異於他部者,動也。藏於內不見其形,脈在筋下者,伏也。結、促者,脈之陰陽也。陽甚則促,脈疾而時止。陰甚則結,脈徐而時止。至於代、牢、弦、革、芤、濡、細、弱八脈,則又不可對舉也。《三因》盡為偶名,不知既非,一陰一陽,寧必過鑿乎!經曰,前大後小,前小後大。

來疾去徐,來徐去疾,去不盛來反盛。乍大乍小,乍長乍短,乍數乍疏。是二二脈偶見也,不可不知。一曰,辨兼至者。所以明相互之脈。大抵脈獨見為證者鮮,合眾脈為證者多,姑舉一二,以例其餘。如似沉、似伏,實、大、弦、長之合為勞極;軟、浮細之合為濡之類是也。

合眾脈之形為一證者,如浮、緩為不仁;浮、滑為飲;浮、洪、大而長為風眩顛疾之類是也。有二合脈有三四合脈者,然又有一脈獨見而為病亦多者,如浮為風,又為虛,又為氣,此一脈之證合也。一曰察平脈以定其常。所以明本部之脈,而治無病之候。未能精稔,將有無病妄藥之弊矣。

如足厥陰肝脈弦細而長,足少陰腎脈沉實而滑,足太陰脾脈沉軟而緩,足少陽膽脈弦大而浮,足陽明胃脈浮長而緩,足太陽膀胱脈洪滑而長,手少陰心脈洪大而散,手太陰肺脈浮澀而短,手厥陰心包絡脈浮大而散,手少陽三焦脈洪大而急,手陽明大腸脈浮短而滑,手太陽小腸脈洪大而緊。一曰,準時令者所以見四時之變其狀,各自不同,脈與之應也。

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為初之氣,厥陰風木主令,經曰,厥陰之至其脈弦。春分至小滿為二之氣,少陰君火主令,經曰,少陰之至其脈鉤。小滿至六月大暑為三之氣,少陽相火主令,經曰,少陽之至大而浮。大暑至八月秋分為四之氣,太陰濕土主令,經曰,太陰之至其脈沉。

秋分至十月小雪為五之氣,陽明燥金主令,經曰,陽明之至短而澀。小雪至十二月大寒為六之氣,太陽寒水主令,經曰,太陽之至大而長。一曰,察真藏脈者。所以明不治之脈與決短期。往而不返,如水之流;止而不揚,如杯之覆。使其在肺,則上而微茫下而斷絕,無根蕭索。

使其在腎,則解散而去,欲藏無入,去如解索,彈搏而來,所藏盡出,來如彈石。在命門右腎與左腎同,但內藏相火,故其絕也,忽爾靜中一躍,如蝦之遊,如魚之翔,火欲絕而忽焰之象也。使其在膀胱,則氾濫不收,至如湧泉,以其藏津液而為州都之官,故絕形如此。凡斯六者皆脈中至為吃緊之處,況有象可求學者精勤,則熟能生巧,三指多回春之德矣。

若不揣者,乃妄圖形象,弄巧成拙,最為可笑。夫脈理淵微,須心領神會,未可以言求,而可以圖示乎!如脈之浮沉、大小、長短、弦細,猶可圖也,如遲數、結促,亦何從描畫乎!欲學岐黃精蘊,而為紙上筌蹄,是又執形象而趨於愚妄者矣。

白話文:

審象論

多次見到脈象在關上,形狀像豆子般大小,微微震動搖晃,與其他部位脈象不同,這就是「動」脈。藏在裡面看不見其形狀,脈搏在筋膜之下,這就是「伏」脈。「結」、「促」是脈象陰陽的表現。陽氣盛則促,脈搏快速而時而停止;陰氣盛則結,脈搏緩慢而時而停止。至於代、牢、弦、革、芤、濡、細、弱這八種脈象,則不能簡單地相對比較。《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脈象都配對命名,卻不知道這樣並不恰當,一陰一陽,何必過於刻板呢?經書上說,脈象先大後小,或先小後大;來時脈搏快,去時脈搏慢,或來時脈搏慢,去時脈搏快;去時脈搏不盛,來時反而盛;時大時小,時長時短,時快時慢。這些都是兩種脈象同時出現的情況,不可不知。

一種情況是辨別兼見的脈象,以此明瞭脈象之間的相互關係。總的來說,單獨出現一種脈象作為診斷依據的情況很少,多數是多種脈象組合在一起作為診斷依據,這裡只舉一兩個例子,其他以此類推。例如,似沉、似伏、實、大、弦、長這幾種脈象組合在一起,表示勞累過度;軟、浮、細這幾種脈象組合在一起,屬於濡脈之類。

多種脈象組合成一種病症,例如,浮、緩表示不仁;浮、滑表示水飲;浮、洪、大、長表示風眩癲疾等等。有兩種脈象組合,也有三種或四種脈象組合的情況。但也有單獨一種脈象就能反映疾病的情況,例如,浮脈可以代表風證,也可以代表虛證,也可以代表氣證,這就是單一脈象的綜合表現。

一種情況是觀察平脈來確定其常態,以此明瞭該部位正常的脈象,以及治療無病症的徵候。如果不能精通脈象,就會出現無病濫用藥物的弊端。

例如,足厥陰肝脈弦細而長,足少陰腎脈沉實而滑,足太陰脾脈沉軟而緩,足少陽膽脈弦大而浮,足陽明胃脈浮長而緩,足太陽膀胱脈洪滑而長,手少陰心脈洪大而散,手太陰肺脈浮澀而短,手厥陰心包絡脈浮大而散,手少陽三焦脈洪大而急,手陽明大腸脈浮短而滑,手太陽小腸脈洪大而緊。

一種情況是根據季節來判斷脈象變化,一年四季的脈象變化各不相同,脈象與季節相應。

十二月大寒到二月春分為初氣,厥陰風木主令,經書上說,厥陰脈象到極點時脈象是弦脈。春分到小滿為二氣,少陰君火主令,經書上說,少陰脈象到極點時脈象是鉤脈。小滿到六月大暑為三氣,少陽相火主令,經書上說,少陽脈象到極點時脈象是大而浮。大暑到八月秋分為四氣,太陰濕土主令,經書上說,太陰脈象到極點時脈象是沉脈。

秋分到十月小雪為五氣,陽明燥金主令,經書上說,陽明脈象到極點時脈象是短而澀。小雪到十二月大寒為六氣,太陽寒水主令,經書上說,太陽脈象到極點時脈象是大而長。

一種情況是觀察真藏脈,以此明瞭不可治療的脈象以及判斷疾病的期限。脈象消失不再回來,像水流一樣;停止不揚,像杯子翻倒一樣。如果脈象在肺部,則向上微弱,向下斷絕,沒有根基,蕭條衰敗。

如果脈象在腎部,則散開消失,想藏卻藏不住,消失像解開繩索一樣;彈跳著回來,所藏的全部出來,回來像彈石一樣。在命門,右腎與左腎相同,但內藏相火,所以它消失時,突然在靜止中一躍,像蝦遊一樣,像魚翔一樣,火要熄滅卻突然出現火焰的樣子。如果脈象在膀胱,則氾濫不受控制,像湧泉一樣,因為它貯藏津液,是主管全身津液的臟器,所以消失的樣子是這樣。以上六種情況都是脈象中非常危急的時刻,如果能觀察到這些象徵,勤學苦練,就能熟能生巧,掌握回春之術。

如果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而妄圖描摹脈象的形狀,就會弄巧成拙,非常可笑。脈象的道理深奧微妙,需要用心領會,不能單靠言語來理解,也不能用圖像來表示!例如脈象的浮沉、大小、長短、弦細,還可以描繪,但脈象的遲數、結促,又怎麼能描繪呢?想要學習岐黃的精髓,卻只拘泥於紙上的圖像,這就是執著於形象而走向愚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