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小序,叔和《脈經》,似無遺用。乃長短二脈,缺而不載;牢革二脈,混而不分;未盡厥旨也。王常闢偽訣七表、八里之陋,是矣,而復增長數二脈為九表,短細二脈為十里,又何說哉!脈之動靜,固陰陽所生,其變化不皆為名數所限也。是編二十八脈,悉皆即義辨形,衷極理要。至於主病略同者,則不加詮釋,引而申之,在於達者。
白話文:
小序
叔和所著《脈經》,看似沒有遺漏,但實則不然。其中長短二脈,缺失未載;牢[革二]脈,混淆未分,未能完全表達其精髓。
王常所著《偽訣七表、八里》,批判了前人的錯誤,是正確的。然而,他又增設長數二脈為九表,短細二脈為十里,這又說不通了。
脈象的動靜變化,本就是陰陽之氣所生,其變化並非完全受限於名數。
本書記載二十八種脈象,皆是根據其義辨其形,精準地總結了脈象的原理。對於主病略同的脈象,則不再贅述,留待有志者自行推演。
2. 浮脈(陽)
體象,浮在皮毛,如水漂木;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浮之為義,如木之浮水面也。其脈應於皮毛,故輕手可得,如水中漂木,雖按之使沉,亦將隨手而起。
主病,浮脈為陽,其病在表。左寸浮者,頭痛目眩。浮在左關,腹脹不寧。左尺得浮,膀胱風熱。右寸浮者,風邪喘嗽。浮在右關,中滿不食。右尺得浮,大便難出。
六腑屬陽,其應在表,故浮主表病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雜亂其清陽之氣,痛眩之自來。肝為風木之藏,風勝則木張而肋脹。膀胱受風,風勝熱淫,津液自燥,故令小便秘澀。肺受風邪,清肅之令不行,氣高而喘嗽。風木乘脾,中氣憊而食減。腎家通主二便,風客下焦,大府燥而不快。
白話文:
浮脈屬於陽氣,疾病在身體表面。
- 左寸脈浮:頭痛目眩。
- 左關脈浮:腹脹不適。
- 左尺脈浮:膀胱風熱。
- 右寸脈浮:風邪導致喘咳。
- 右關脈浮:腹部脹滿,食慾不振。
- 右尺脈浮:大便難以排出。
六腑屬於陽氣,其反應在身體表面,所以浮脈主要反映表證疾病。
頭頂最高處,只有風能到達,它會擾亂清陽之氣,導致頭痛目眩。
肝臟是風木之氣的藏身之所,風氣盛行就會導致木氣膨脹,引起肋骨脹痛。
膀胱受風,風氣盛行,熱氣過盛,津液乾燥,導致小便排泄困難。
肺臟受到風邪影響,清肅之氣無法正常運作,導致氣逆上衝,引起喘咳。
風木之氣侵犯脾臟,中氣虛弱,導致食慾減退。
腎臟主宰大小便的排泄,風氣侵入下焦,導致大腸乾燥,排便不暢。
兼脈,無力表虛,有力表實。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數風熱,浮遲風虛。浮虛暑憊,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濡陰虛。浮澀血傷,浮短氣病。浮弦痰飲,浮滑痰熱。浮數不熱,瘡疽之兆。
脈非一端,必有兼見之象。或外而偏於六淫,或內而偏於七情,則脈將雜至,然後揆其輕重,以別病情。如浮脈當即見於皮毛,而取之無力,此氣不能應,表虛之象;如力來太過,表實何疑。緊則緊斂,寒之性也,風中有寒;緩則緩惰,濕之性也,風中有濕。數乃過於鼓動,為風熱相搏;遲乃徐徐而至,為風虛無力。
暑傷乎氣,氣泄則脈虛;營行脈中,血失則脈芤。一則浮取之而如無,氣外泄也;一則浮取之而則有,血中脫也。炎炎上蒸,火之象也,但浮則有表無里,故曰虛熱;衰薄之甚,若無其下,故曰陰虛。脈浮而澀,乃肺脈之應於秋者,若加以身熱,則火盛金衰,血日以損;浮澀而短,乃肺家之本脈,其象過短,是真氣不能會於寸口以成權衡,氣將竭矣。
白話文:
脈象除了基本類型,還有許多組合變化,需根據不同的情況綜合判斷。比如脈浮而無力,說明表虛,氣不足以應對外邪;脈浮而有力,則說明表實,氣力充足。浮緊的脈象代表風寒,浮緩的脈象代表風濕,浮數的脈象代表風熱,浮遲的脈象代表風虛。浮虛的脈象代表暑熱耗氣,浮芤的脈象代表失血,浮洪的脈象代表虛熱,浮濡的脈象代表陰虛,浮澀的脈象代表血傷,浮短的脈象代表氣病,浮弦的脈象代表痰飲,浮滑的脈象代表痰熱,浮數而不熱,可能預示瘡疽。
脈象並非單一存在,往往會出現多種組合,可能是外感六淫,也可能是內傷七情。要根據脈象的變化,以及患者的其他症狀,綜合判斷病情。比如浮脈原本反映表淺,但如果取之無力,就說明氣不足以應對外邪,屬於表虛。而如果取之有力,則說明表實,氣力充足。緊脈屬於寒性,代表風寒入侵;緩脈屬於濕性,代表風濕入侵。數脈代表風熱相搏,遲脈代表風虛無力。
暑氣傷氣,導致氣虛,脈象就會浮虛;血不足,就會出現浮芤的脈象,因為血液不足,無法充盈脈管。浮洪的脈象代表虛熱,因為火氣上炎,只表現在表層,沒有深入內裡;浮濡的脈象代表陰虛,因為陰氣衰弱,導致脈象浮而無力。浮澀的脈象代表血傷,因為肺脈受損,導致血液運行不暢;浮短的脈象代表氣病,因為氣虛不足,導致真氣無法充盈脈管。浮弦的脈象代表痰飲,因為痰濕阻滯,導致脈象浮而弦;浮滑的脈象代表痰熱,因為痰熱壅盛,導致脈象浮而滑。浮數而不熱,可能預示瘡疽,因為這可能是體內毒素積聚的徵兆。
水飲應沉而言浮者,上焦陽不能運,隨著停留;若浮而滑者,則非弦斂不鼓之象,寒當化熱,飲當成痰。浮數理應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若有一定不移之痛處,瘡疽之兆矣。
按浮脈法天,輕清在上之象,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素問·玉機真藏論》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又曰:「太過則氣逆而背痛;不及則喘,少氣而咳,上氣見血。」《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
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然肺掌秋金,天地之氣,至秋而降,況金性重而下沉,何以與浮脈相應耶?不知肺金雖沉,而所主者實陽氣也。乃自清濁肇分,天以氣運於外而攝水,地以形居中而浮於水者也。是氣也,即天之謂也。
白話文:
浮脈屬於輕清在上之象,在八卦中屬於乾卦,在時間上對應秋天,在人體對應肺臟。
《素問·玉機真藏論》記載:脈氣到達指尖,中間堅實,兩邊虛弱,這是陽氣過盛,病在體表的表現。脈氣到達指尖,微弱細小,這是陽氣不足,病在體內的表現。陽氣過盛會導致氣逆背痛,陽氣不足則會喘氣、氣短、咳嗽,甚至咳血。
《素問·平人氣象論》記載:健康人的肺脈平穩,緩慢而輕微,就像榆莢落下一樣,稱為肺平。
有病的肺脈則不上不下,如同沿著雞毛走動一樣,稱為肺病。
死亡的肺脈就像漂浮的物品,又像風吹毛髮一樣,稱為肺死。
然而,肺臟主宰著秋天的金氣,天地之氣在秋天下降,而且金屬本性沉重下沉,為何會與浮脈相應呢?
其實,雖然肺金屬沉重,但它主宰的卻是陽氣。自古以來,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天地分開。天以氣運於外,而攝取水氣;地以形居中,而浮於水。這氣就是天,也就是陽氣。
人形象天,故肺主氣,外應皮毛。陽為外衛,非皮毛乎,此天之象也。其包裹骨肉腑臟於中,此地之象也。血行於皮里肉腠,晝夜周流無端,此水之象也。合三者而觀,非水浮地、天攝水、地懸於中乎?所以聖人作易,取金為氣之象。蓋大氣至清至剛至健、屬乎金者也。非至剛不能攝此水,非至健不能運行無息,以舉地之重,故以氣屬金,厥有旨哉!王叔和云:「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最合浮脈象天之義。
黎氏以為如捻蔥葉,則混於芤脈矣。崔氏云:「有表無里,有上無下。」則脫然無根,又混於散脈矣。偽訣云:「尋之如太過。」是中候盛滿,與浮之名義,有何干涉乎?須知浮而盛大為洪,浮而軟大為虛,浮而柔細為濡,浮弦芤為革,浮而無根為散,浮而中空為芤。毫釐疑似,相去千里矣。
白話文:
人體的形狀像天,因此肺主氣,外應皮毛。陽氣是人體的外在防衛,不就是皮毛嗎?這就是天的象徵。皮毛包裹著骨肉、腑臟,這就是地的象徵。血液在皮肉之間循環流動,晝夜不停,這就是水的象徵。把三者結合起來觀察,不就是水浮在地、天攝水、地懸於中間嗎?所以聖人創立易經,用金來代表氣的象徵。因為大氣最清、最剛、最健,屬於金的屬性。只有最剛才能攝住水,只有最健才能無休止地運行,才能承載地的重量,所以用金來代表氣,真是有道理啊!王叔和說:「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最符合浮脈像天的意義。
黎氏認為如果像捻蔥葉一樣,就會混淆成芤脈。崔氏說:「有表無裏,有上無下。」就會像脫離根源一樣,又混淆成散脈。偽訣說:「尋之如太過。」是中候盛滿,和浮脈的名義,有什麼關係呢?要知道,浮而盛大為洪脈,浮而軟大為虛脈,浮而柔細為濡脈,浮而弦緊為革脈,浮而無根為散脈,浮而中空為芤脈。這些脈象雖然只有一線之差,但實際上卻是天壤之別。
3. 沉脈(陰)
體象,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餘,舉之不足。
沉之為義,如石之沉水底也。其脈近在筋骨,非重按不可得,有深深下沉之勢。
主病,沉脈為陰,其病在裡。左寸沉者,心寒作痛。沉在左關,氣不得申。左尺得沉,精寒血結。右寸沉者,痰停水蓄。沉在右關,胃寒中滿。右尺得沉,腰痛病水。
五臟屬陰,其應在裡,故沉主裡病也。心失煦燠之權,為寒所制則痛。木失條達之性,為寒所遏則結。腎主精血,若有陰而無陽,譬之水寒則凝。肺位高脈浮,布一身之陰陽者也。倘使倒置,則真氣不運,而或痰或水為害。脾胃喜溫,不浮不沉,是其候也。脈形偏於近下,則土位無母,何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中滿吞酸之證至矣。
白話文:
體象
脈象沉行於筋骨之間,猶如石頭投入水中,按下去有餘力,但提起卻不足。
沉之為義
指脈象如同石頭沉於水底一般。此脈位於筋骨附近,必須重按才能觸摸到,有深深下沉的趨勢。
主病
沉脈屬於陰脈,其病症在內臟。
- 左寸脈沉者,心寒疼痛。
- 左關脈沉者,氣機不暢。
- 左尺脈沉者,精寒血凝。
- 右寸脈沉者,痰停水積。
- 右關脈沉者,胃寒中滿。
- 右尺脈沉者,腰痛水腫。
五臟屬陰
其氣血運行於內,因此沉脈主要反映內臟病症。
- 心臟失去溫煦作用,被寒邪所制,則會疼痛。
- 肝臟失去疏泄之性,被寒邪所阻,則會結聚。
- 腎臟主宰精血,若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如同水寒凝固一般。
- 肺臟位置高,脈象浮,負責佈散全身陰陽之氣。若脈象倒置,則真氣不流通,導致痰或水積聚。
- 脾胃喜溫,脈象不浮不沉,為其正常狀態。若脈象偏向下方,則脾土失去母氣,無法運行三焦、消化五穀,導致中滿吞酸等症狀。
腰臍以下,皆腎主之。右腎真火所寓,而元陽痼冷,則精血衰敗,腰腳因之不利。病水者,腎居下焦,統攝陰液,右為相火,火既衰熄,則陰寒之水不得宣泄。
兼脈,無力裡虛,有力裡實。沉遲痼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飲,沉澀血結。沉弱虛衰,沉牢堅積。沉緊冷疼,沉緩寒濕。
無力里原非實,但氣不申;有力有物在裡。沉為在裡而復遲,虛寒可必;沉為在裡而加數,伏熱何疑?滑則陰凝之象也,見於沉分,宜有痰飲;澀則血少之徵也,按而後得,應為積血。沉為陰,弱為虛,沉弱必主陰虛;沉為里,牢為積,沉牢定為痼冷。沉而緊則寒為斂實,故冷痛也;沉而緩則陽不健行,故濕成焉。
白話文:
無力者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實證,但其實只是氣機不順暢;有力者則是內裡確實有病邪存在。脈沉而遲,說明病邪在內部,而且是虛寒之證;脈沉而數,說明病邪在內部,而且是伏熱之證。脈沉而滑,是陰氣凝滯的表現,多見於沉脈,說明可能有痰飲。脈沉而澀,是血虛的徵兆,按脈時才能摸到,說明可能是積血。沉脈代表陰氣,弱脈代表虛證,沉弱的脈象就代表陰虛;沉脈代表在內,牢脈代表積聚,沉牢的脈象就代表寒凝積聚。沉脈而緊,說明寒氣收縮,所以會感到冷痛;沉脈而緩,說明陽氣不健,所以會出現濕邪。
按沉脈法地,重濁在下之象,在卦為坎,在時為冬,在人為腎。《素問·玉機真藏論》曰:「黃帝曰:『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對曰:『冬脈,腎也,北方之水也,萬物所以合藏,其氣來沉以軟,故曰營。其氣如彈石者,此為太過,病在外,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其虛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令人心懸如飢,脛中清,脊中痛,小腹痛,小便黃赤。』」《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楊氏曰:「如綿裹砂,內剛外柔;審度名義,頗不相戾。
白話文:
沉脈法與腎臟
按照沉脈法來看,脈象沉重濁滯,象徵著重濁之氣沉於下,這在卦象中屬於坎卦,在時間上對應冬季,在人體則對應腎臟。《素問·玉機真藏論》記載:
黃帝問道:「冬天脈象如同營氣,這是怎麼回事呢?」
岐伯回答道:「冬天的脈象,就是腎臟的表現,如同北方的水,萬物都因此而收藏起來,其氣沉降柔軟,所以稱為營氣。如果脈象如同彈石般跳動,這是過度之象,病症會表現在外,讓人感到身體解㑊,脊柱疼痛,氣息短促,不想說話。
如果脈象虛弱,如同數珠般跳動,這是不足之象,病症會表現在內,讓人心神不安,如同飢餓般,小腿感到清涼,脊柱疼痛,小腹疼痛,小便黃赤。」
《素問·平人氣象論》記載:「正常腎臟的脈象,如同鉤子般沉沉浮浮,按壓堅實,稱為腎平。冬天以胃氣為本。腎臟生病的脈象,如同牽引葛藤般,按壓更堅實,稱為腎病。腎臟死亡的脈象,如同斷裂的繩索,跳動如同彈石般,稱為腎死。」
楊氏評論道:「這如同用棉花包裹砂石,內剛外柔;仔細推敲,名義上並不矛盾。」
」偽訣云:「緩度三關,狀如爛綿。」則是弱脈而非沉脈矣。若緩度三關,尤不可曉。須知沉而細軟為弱脈,沉而弦勁為牢脈,沉而著骨為伏脈,剛柔淺深之間,宜熟玩而深思也。
腎之為藏,配坎應冬,萬物蟄藏;陽氣下陷,冽為雪霜;故脈主沉陰而居里。若誤與之汗,則如飛蛾出而見湯矣。此叔和入理之微言,後世之司南也。
白話文:
古書中說「緩度三關,狀如爛綿」,指的是脈象微弱,而非沉脈。如果脈象緩慢且三關皆不明顯,更需仔细辨别。要記住,脈象沉而細軟是弱脈,沉而弦勁是牢脈,沉而貼骨是伏脈。脈象的剛柔、淺深,都需要仔细观察和思考。
腎臟主藏,对应五行中的坎,主冬,萬物休眠。陽氣下降,寒氣凝结成雪霜,所以肾氣沉阴而藏于体内。如果誤用汗法,就如同飞蛾扑火一般,非常危险。这是叔和对脉象的精妙论述,是后世醫者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