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卷六 (6)
卷六 (6)
1. 卷六
浮時忽一沉,譬魚翔之似有似無;沉時忽一浮,譬蝦游之靜中一躍;狀類如泉之湧,浮數於肌肉之上,而乖違其就下之常;神已欲脫,何恃而能生乎?統而論之,使其在心,則前曲後居,柔滑全無,如轉豆躁疾,則所謂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者無有也。使其在肝,則強勁弦急,按之切手,如循刀責責,則所謂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者無有也。
使其在脾,則堅銳連屬如雀啄粒,許久一滴,二脈乍數乍疏,如屋之漏,去而不返,如水之流,止而不揚,如杯之覆,所謂和柔相離、如雞踐地者無有也。使其在肺,上則微茫下則斷絕,無根蕭索,所謂厭厭聶聶、如落榆莢者無有也。使其在腎,解散而去,欲藏無入,去如解索彈搏而來,所藏盡出,來如彈石,則所謂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者無有也。
在命門右腎與左腎同,但內涵相火,故其絕也,忽爾靜中一躍,如蝦之遊,如魚之翔,火欲絕而忽焰之象也。在膀胱氾濫不收,至如湧泉,以其藏津液而為州都之官,故絕形如此。蓋脈之和柔得體者,胃氣與之俱耳。胃氣若少,即已成病;何況於無,則生生之根本先絕,而五臟其能持久哉!再察色證以決之,理當不爽也。見真藏之脈可決短期者是矣。
而《素問·玉機真藏論》曰:「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藏雖不見,猶死也。」乃知有急病不必真藏脈見而卜其死者,可拘於時日哉!
按《難經·十五難》所載平脈、死脈,與本經互有異同。如以厭厭聶聶,如循榆葉為春平;如雞舉足為夏病;藹藹如車蓋,按之而益大曰秋平;按之蕭索,如風吹毛曰秋死;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啄曰冬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冬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冬死;此皆與本經之不同者也。
至於如引葛,如奪索,如烏之喙,如鳥之距,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喘喘累累如鉤而堅之類,又皆不載。《難經》之義,原出本論,而異同若此,意者必有誤歟。
醫之診脈,將決死生。展轉思維,務欲其精。窮搜博採,靜氣凝神。得心應手,澤及後昆。勉哉同志,相與有成。熟讀深思,如見古人。
夫人命至重,故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不可任也,非淳良不可信也。古之為醫,必上通天道,使五運六氣變化郁復之理,無一不精;中察人身,使十四經絡,內而五臟六腑之淵涵,外而四肢百骸之貫串,無一不徹;下明物理,使昆蟲草木之性情氣味,無一不暢。及乎診視之際,滌除嗜欲,虛明活潑,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其智能宣暢曲解既如此,其德能仁恕博愛又如彼,而猶不敢以為是,諦察深思,務期協中,造次之際,罔敢或肆者也。學者肯虛衷求益,則承蜩運斤,許入岐黃之室矣。
白話文:
[卷六]
脈象有時忽沉忽浮,像魚兒游動般若隱若現;有時忽浮忽沉,像蝦子游動般靜止中突然躍起;形狀像泉水湧出,浮動在肌肉表面,違背了通常向下流動的規律;神氣將要脫離,還能依靠什麼生存呢?總而言之,如果脈象在心臟,則前緩後急,柔滑全無,像豆子翻滾般急促,則所謂「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的脈象就不存在了。如果脈象在肝臟,則強勁有力,弦急而緊,按之切手,像刀割般疼痛,則所謂「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的脈象就不存在了。
如果脈象在脾臟,則堅硬銳利,連綿不斷,像麻雀啄食米粒一樣,很久才出現一次,兩脈時而數時而疏,像屋頂漏水,漏而不回,像流水,止而不揚,像杯子翻倒,則所謂「和柔相離」、「如雞踐地」的脈象就不存在了。如果脈象在肺臟,上方微弱,下方斷絕,沒有根氣,蕭索無力,則所謂「厭厭聶聶」、「如落榆莢」的脈象就不存在了。如果脈象在腎臟,則脈象散亂而消失,想要收斂卻無法進入,消失時像解開繩索般彈跳而去,所藏的氣血全部流失,出現時像彈石般突然,則所謂「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的脈象就不存在了。
命門、右腎和左腎的脈象相似,但命門內含相火,所以它的脈象消失時,會突然在靜止中躍起,像蝦子游動、魚兒跳躍一樣,是火將要熄滅卻又突然燃起之象。膀胱的脈象泛濫而不收斂,像湧泉一樣,因為膀胱貯藏津液,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所以脈象消失的形態如此。總之,脈象和柔適中,要靠胃氣的配合。如果胃氣不足,就會生病;何況胃氣全無,則生命之根本先絕,五臟又怎能持久呢!再觀察面色證狀來判斷,道理就不會錯了。見到真藏之脈,就能判斷短期內是否會死亡。
《素問·玉機真藏論》說:「急性的虛弱,突然發病,五臟閉塞,脈道不通,氣息不流通,像掉入水中一樣,無法預料。如果脈象完全消失,像人一息五六次一樣,形體沒有明顯變化,雖然真藏脈象不見,但還是死亡。」由此可知,患有急症,不一定需要見到真藏脈象就能判斷其死亡,不可拘泥於時間。
《難經·十五難》記載的平脈、死脈,與本文內容有所不同。例如:厭厭聶聶,如循榆葉,為春季的平脈;如雞舉足,為夏季的病脈;藹藹如車蓋,按之而益大,為秋季的平脈;按之蕭索,如風吹毛,為秋季的死脈;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啄,為冬季的平脈;啄啄連屬,其中微曲,為冬季的病脈;來如解索,去如彈石,為冬季的死脈;這些都與本文內容不同。
至於像牽引葛藤,像解開繩索,像烏鴉的嘴,像鳥的腳爪,軟弱細弱像揭起長竿末端,喘喘累累像鉤子一樣堅硬等等,這些情況《難經》都沒有記載。《難經》的論述,本來源於此論,但卻有如此多的異同,可能其中一定有錯誤。
醫生診脈,要判斷生死。要反覆思考,務必精確。廣泛學習,靜氣凝神。做到得心應手,造福後代。勉勵同道,共同努力。熟讀深思,如同見到古人。
人命至重,所以醫生必須仁愛才能托付,必須聰明才能勝任,必須淳樸善良才能讓人信任。古代行醫的人,必須上通天道,掌握五運六氣的變化規律,沒有不精通的;中間了解人體,掌握十四經絡,內在五臟六腑的深奧,外在四肢百骸的貫通,沒有不透徹的;下面明瞭物理,掌握昆蟲草木的性情氣味,沒有不明白的。等到診脈的時候,要排除雜念,精神清明,活潑機敏,洞察細微,不遺漏任何細節,他的智慧能夠暢達地解釋病情,他的品德能夠仁恕博愛,然而,他仍然不敢自以為是,仔細觀察,深入思考,務求準確,在緊急情況下,也不敢輕率行事。學習者如果肯虛心求教,那麼就能夠掌握醫術,進入岐黃之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