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古籍記載「瘰癧」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瘰癧指發生在頭側耳後皮裡膜外,累累如串珠的結核。大者屬瘰,小者屬癧,俗稱"癧子筋"。後期往往延及頜下、缺盆、腋下等處。瘰癧之名,早見於《靈樞.寒熱》篇:"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醫學入門》更明確指出:"生頸前項側,結核如綠豆,如銀杏,曰瘰癧。"因狀態不同,而有"馬刀癧"、"馬挂鈴"等名稱。或從形成瘰癧的病因、病理分為"痰核"、"氣癧"、"筋癧等。潰後常此癒彼起,則稱"鼠瘻"或"鼠瘡"。中醫古代典籍中記載相關穴道如下:

足五里

足五里

1.《針灸大成》:「主寒熱臂痛,不得舉,瘰癧,頸項拘急。」


大迎

大迎

1.《針灸大成》:「主風痙,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疼,寒熱頸痛瘰癧,口喎,齒齲痛,數欠氣,惡寒,舌強不能言,風壅面浮腫,目痛不得閉。」

2.《針灸甲乙經》:「寒熱頸瘰癧,大迎主之。」


間使

間使

1.《針灸大成》:「主脾寒症,九種心痛,脾疼,瘧疾,口渴。如瘰癧久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翳風

翳風

1.《針灸大成》:「主耳聾及瘰癧。」

2.《針灸易學》:「耳聾、瘰癧,痛癢、腫瘡:翳風、聽會皆瀉。」


天池

天池

1.《針灸大成》:「瘰癧:少海(先針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針入內,須定淺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針)天池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灸百壯)肩井(隨年壯)手三里。」


少海

少海

1.《針灸大成》:「瘰癧:少海(先針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針入內,須定淺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針)天池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灸百壯)肩井(隨年壯)手三里。」

2.《針灸易學》:「瘰癧:少海、天井。」


手三里

手三里

1.《針灸大成》:「瘰癧:少海(先針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針入內,須定淺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針)天池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灸百壯)肩井(隨年壯)手三里。」


支溝

支溝

1.《針灸大成》:「瘰癧:少海(先針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針入內,須定淺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針)天池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灸百壯)肩井(隨年壯)手三里。」


章門

章門

1.《針灸大成》:「瘰癧:少海(先針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針入內,須定淺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針)天池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灸百壯)肩井(隨年壯)手三里。」


肩井

肩井

1.《針灸大成》:「瘰癧:灸肩井曲池大迎」

2.《針灸易學》:「瘰癧結核:肩井、曲池、天井、三陽絡、陰陵泉。」


陽輔

陽輔

1.《針灸大成》:「瘰癧:少海(先針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針入內,須定淺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針)天池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灸百壯)肩井(隨年壯)手三里。」


曲池

曲池

1.《針灸大成》:「瘰癧:灸肩井曲池大迎」

2.《針灸易學》:「瘰癧結核:肩井、曲池、天井、三陽絡、陰陵泉。」


天牖

天牖

1.《針灸甲乙經》:「肩背痛,寒熱,瘰癧繞頸,有大氣,暴聾氣蒙瞀,耳目不開,頭頷痛,淚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風眩喉痹,天牖主之。」


天井

天井

1.《子午流注說難》:「證治:咳嗽上氣。胸滿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悽悽不得臥。驚悸悲傷。瘛瘲癲疾五癇。風痹頭頸肩背痛。耳聾目銳眥頰肘痛腫。臂腕不得捉物。及瀉一切瘰癧瘡腫疹。」

2.《針灸易學》:「瘰癧結核:肩井、曲池、天井、三陽絡、陰陵泉。」


臂臑

臂臑

1.《針灸易學》:「瘰癧瘡:五里、臂臑。」


聽會

聽會

1.《針灸易學》:「耳聾、瘰癧,痛癢、腫瘡:翳風、聽會皆瀉。」


三陽絡

三陽絡

1.《針灸易學》:「瘰癧結核:肩井、曲池、天井、三陽絡、陰陵泉。」


陰陵泉

陰陵泉

1.《針灸易學》:「瘰癧結核:肩井、曲池、天井、三陽絡、陰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