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清朝醫學家方慎庵所著的《金針秘傳》是一部重要的針灸學著作,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對歷代針灸理論與臨床經驗的集大成。本書結構嚴謹,分為上、中、下三卷,總計百篇,旨在闡明針灸學的理論基礎、臨床應用及多種治療手法,為後世研究針灸提供了寶貴的文獻。
本書開篇,即「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作者方慎庵直陳針灸學術傳承之不易,認為世人或以為針灸失傳,或以為醫家秘而不宣,實則皆未盡悉其中甘苦。他指出,任何學術,可以文字相傳者多為「糟粕」,而其「精華」所在,絕非文字所能盡載,必須依賴「耳提面命」,甚至「意會而不可言傳」,如同孟子所言「大匠誨人,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針灸之學,其精華成分尤其豐厚,故能得其真傳者,歷代以來寥寥可數。
作者深入分析了造成學術傳承困難的歷史與客觀原因。其一,五代以前印刷術尚未發明,書籍全賴手抄,不僅難得,且易錯訛;一旦遭遇戰亂,焚燬無遺,使得文獻保存成為一大難題。其二,秦漢以前學術多為口耳相傳,人存則學存,人亡則學亦亡,這種傳承方式極易導致知識的湮沒失傳。這兩個困難,使得上古學術流傳至今者不及十分之一,絕非醫家刻意保守秘密。
儘管傳承困難,但針灸一道的首要基礎——經絡穴道與手法針法,其根源仍可追溯至古代經典。《靈樞》、《素問》、《難經》等被奉為針灸家的「祖籍」,雖然這些經典對特定經穴的主治病症記載略顯簡略,對於如何下針、寒溫補瀉等具體手法更是缺乏詳細闡述。作者提及隋唐時期尚存多種關於「明堂孔穴」的書籍,本可以彌補《內經》、《難經》的不足,然而這些寶貴文獻不幸皆已失傳。
在眾多失傳文獻的背景下,晉代皇甫謐所著的《甲乙經》顯得尤為重要。皇甫謐在漢魏經籍散亡之後,蒐羅整理當時尚未完全殘缺的古代醫籍,編纂成《甲乙經》十二卷。這部著作垂示後人,使得學習針灸者得以知曉各經穴道的數量、準確位置、主治病症及基礎的下針方法。方慎庵強調,《甲乙經》之於醫學的功勞,可與《內經》、《難經》並駕齊驅,是針灸家必須熟讀深究的「金科玉律」。
然而,晉宋至隋初的數百年大亂導致學術荒蕪,醫學尤其凋敝,流傳至今的醫書甚少,針灸專著更是罕見。直到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才稍論及針灸,而王燾的《外臺秘要》甚至認為針灸絕無所用,此時《內》、《難》、《甲乙》之學幾乎面臨失傳的危機。方慎庵在《金針秘傳》中對這段歷史的回顧,凸顯了他著書立說、整理發掘古籍精華以重振針灸學術的時代使命感。
在闡述了針灸學淵源與傳承困境後,本書第二章「醫經錄要」進一步聚焦於針灸所依據的核心經典。作者指出,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古代醫經種類繁多,如《黃帝內經》、《外經》、《扁鵲內經》、《白氏內經》等,但現今流傳於世者僅存合為《黃帝內經》十八卷的《靈樞》與《素問》,以及扁鵲《難經》二卷。他認為,醫經傳自上古,彼時方藥未盛,治病主要依靠針灸,故現存《內》、《難》兩經所載的針灸之術,不過是上古精華的冰山一角。
儘管如此,作者堅信《內》、《難》兩經是「一切針法所自出」的源頭,是洞悉針灸原委的根本,無論方脈還是針灸醫家都必須研讀,而對於針灸家而言更是不可不詳考貫通。鑑於許多習針灸者對研讀全部《內》、《難》望而生畏,《金針秘傳》特意從中選錄最為關鍵、針灸家萬不可不知的內容,作為學者入門的基礎,希望能引導讀者深入探究經義,達到更高的造詣。
本書選錄的首要內容即是《靈樞·經脈》篇。方慎庵將此篇視為「醫學之大本原」,認為無論方脈還是針灸醫家皆應熟讀深思。此篇詳細闡述了人體臟腑經絡如何貫通、聯絡,十二經脈的起止界限,以及如何根據經脈辨識病症。作者強調,經脈篇是針灸家辨症與下針的依據,堪稱「針灸家之金科玉律」。書中引用了《靈樞·經脈》中雷公與黃帝關於經脈重要性的對話,並詳細引述了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的經脈循行、主要病症、氣盛氣虛表現以及基本的治療原則(如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並提到了寸口與人迎脈診在判斷經絡虛實上的應用。這些具體的經脈描述,為讀者提供了針灸臨床辨症與取穴的直接基礎。
緊隨其後的是《靈樞·本輸》篇的選錄。作者認為此篇是針灸家「依經認穴,扼要治病之祖」,是發明十二經絡「井、滎、俞、經、合」五輸穴的關鍵篇章。五輸穴的概念對於理解經氣在經脈中的流注規律以及如何利用不同屬性的輸穴治療不同性質的病症至關重要。方慎庵讚譽此篇的發明非後世言解剖者所能企及,是人周身穴道及用針灸治病方法逐漸發展的基礎,亦為針灸家不可不讀。書中引述了黃帝與岐伯關於刺法需通曉十二經絡起止、絡脈、五輸、六腑合穴、四時出入、五臟流注以及穴位闊數、深淺、高下的對話,並具體列舉了手太陰肺經的五輸穴名稱、位置及與五輸穴系統中井、滎、俞、經、合的對應關係。雖然選錄的部分內容在順序上(如穿插了心經的輸穴)可能與原文略有差異或僅為部分節選,但其核心思想是強調五輸穴在針灸治療中的基石作用。
綜觀《金針秘傳》已提供的開篇內容,方慎庵的意圖十分明確:他不僅要傳授針灸技術,更要追本溯源,梳理針灸學的歷史脈絡與傳承困境,並將其深厚的理論基礎——特別是來自《靈樞》的經脈與輸穴理論——呈現給讀者。他清楚地認識到針灸真傳的難得性,但仍希望通過文字著作,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傳播這門古老醫學的精華。通過對《內經》、《難經》尤其是《靈樞》重要篇章的選錄與闡釋,方慎庵為針灸學者築起了一個堅實的理論根基,強調了經絡、穴位及其功能在診斷與治療中的核心地位。這部著作不僅是對古代針灸醫學的整理與傳承,也體現了作者作為一代醫家,對學術傳播與後學培養的責任感。雖然提供的內容僅為全書的一小部分,但已足以見其體例的嚴謹與內容的紮實,反映出作者回歸經典、探求真知的學術態度。本書對於理解清代針灸學的發展、追溯古代針灸理論的源頭,以及學習基礎的經絡穴位知識,都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