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二、醫經錄要 (11)
二、醫經錄要 (11)
1. (四)《靈樞·小針解》
此篇乃前篇之註解,與《素問·針解篇》大同小異,皆古聖針法之真傳。恐後世以訛傳訛,故特著此二篇,以防後世之貽誤。凡習針法者,萬不可不讀。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
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怳然有失也。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恇然不復也。
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
白話文:
這篇文章是對前一篇的詳細解釋,內容和《素問·針解篇》大致相同,都是古代針灸技法的真傳。為了防止後世誤解或錯誤傳遞,因此特別撰寫了這兩篇文章,避免後代產生誤解。任何學習針灸的人,都絕對不能不讀。
所謂「易陳」就是容易講述,而「難入」指的是難以讓人理解。"粗守形"是指掌握針刺的方法,"上守神"是指掌握人體血液和氣的盈虧,以便進行補或洩。"神客"是指正氣和邪氣同時存在的情況。"神"代表的是正氣,"客"代表邪氣。"在門者"指的是邪氣沿著正氣的通道進出。"未睹其疾者"是指在未見到病徵前,能預知邪氣和正氣在哪條經絡中活動。"惡知其原者"是指在未見到病源之前,就能知道該在何處取穴治療。
針刺的微妙在於「數遲」,即針刺的快慢。"粗守關"指的是隻關注四肢,卻不瞭解氣血和邪氣的流動。「上守機」是指懂得控制氣息。機的運作不離開空中,指的是瞭解氣息的虛實,以及針刺的快慢。"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指的是針刺得氣後,應謹慎保持氣息不要流失。"其來不可逢者"是指氣息過盛,不宜補充。"其往不可追者"是指氣息過虛,不宜洩放。"不可掛以發者"是指氣息很容易流失。
"扣之不發者"是指不懂得補瀉的意涵,導致血氣耗盡卻無法調理。"知其往來者"是指了解氣息的順逆和盛虛。"要與之期者"是指知道氣息可以被調節的時間點。"粗之暗者"是指完全不知道氣息的細微變化。"工獨有之者"是指精通針刺的技藝。"往者為逆者"是指氣息虛弱且少,少即是逆。"來者為順者"是指形氣平和,平即是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是指清楚知道應該在何處取穴。
"迎而奪之者"是指洩放。"追而濟之者"是指補充。"虛則實之者"是指氣口虛弱時應進行補充。"滿則泄之者"是指氣口過盛時應進行洩放。"宛陳則除之者"是指去除血脈中的瘀血。"邪勝則虛之者"是指對於過盛的邪氣,應進行洩放。"徐而疾則實者"是指慢慢進入然後快速退出。"疾而徐則虛者"是指快速進入然後慢慢退出。"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是指實指有氣,虛則無氣。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是指觀察氣息的虛實,以及補洩的先後次序,並注意氣息是否已穩定或仍持續存在。"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是指補充時會感到似乎得到了什麼,洩放時則會感到彷彿失去了什麼。"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是指邪氣進入人體時,通常會在上方,所以邪氣在上。"濁氣在中者"是指水穀進入胃部後,精氣上升至肺部,而濁氣則留在腸胃,如果飲食不節制,疾病就會在腸胃中發生,所以稱為濁氣在中。"清氣在下者"是指清濕地氣進入人體時,通常會從腳開始,所以稱為清氣在下。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是指在上方取穴以排出邪氣。"針中脈則濁氣出者"是指在陽明合取穴以排出濁氣。"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是指對於淺表的疾病,不應過度深入,因為這樣會讓邪氣跟著針頭進入更深層,反而加重病情。"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是指經絡各自有其主導功能。"取五脈者死"是指疾病在體內,氣息不足,如果過度使用針刺,會大量洩放陰脈的氣息,導致死亡。"取三陽之脈者"是指過度洩放三陽的氣息,也會導致病情惡化,患者會陷入恐慌。
"奪陰者死"是指在尺脈的五里五往取穴,會奪走陰氣,導致死亡。"奪陽者狂"是指奪走陽氣,會導致精神失常。"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是指高明的醫生能夠通過觀察眼睛的顏色和眼神,瞭解身體的狀況,包括調節脈搏的大小、緊張程度和滑澀感,以此判斷病情。"知其邪正者"是指能夠分辨虛邪和正邪的風向。"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是指持針的手勢和進針的動作。"氣至而去之者"是指當氣息調和後,就可以拔針了。
"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是指保持心態的平穩。"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是指三百六十五個節點,這些節點由絡脈互相連接,以確保氣息的流通。"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是指當體內五臟的氣息完全消失,脈搏也停止跳動,即使在外側的病竈和陽經的合穴上留針,也無法挽回,陽氣到達後,體內的氣息會迅速消耗殆盡,最終導致死亡,死亡時因缺乏氣息支撐,身體會顯得非常安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是指當體外的氣息完全消失,脈搏也停止跳動,即使在四肢末端的輸穴上留針,也無法挽回,陰氣到達後,陽氣會反向流入體內,造成氣息逆行,最終導致死亡,死亡時因陰氣過剩,身體會顯得非常焦躁。"所以察其目者"是指五臟會使五種顏色循環出現,當這些顏色清晰明亮時,聲音也會變得洪亮,這表示聲音和平時相比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