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二、醫經錄要 (12)
二、醫經錄要 (12)
1. (四)《靈樞·小針解》
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白話文:
調整氣息的關鍵在於始終如一,這需要用心去把握。人體三百六十五個關節交接處,是經絡氣血滲透灌注各個關節的地方。所謂五臟之氣已經衰竭於內的情況,是指脈搏處氣息內虛不足,針灸時就要反過來在體表病灶處與陽經相合的穴位施針,以導入陽氣。陽氣到達後,內氣反而耗竭,耗竭則會死亡,這種死亡是因為沒有氣息推動,所以表現為靜止安詳。所謂五臟之氣已經衰竭於外的情況,是指脈搏處氣息外虛不足,針灸時就要反過來在四肢末端的輸穴施針,以導入陰氣。陰氣到達後,陽氣反而逆流而入,逆流則會死亡,這種死亡是因為陰氣過盛,所以表現為躁動不安。因此觀察病人的眼睛很重要,因為五臟會使眼睛呈現不同的顏色,顏色正常明亮,則聲音清晰,聲音清晰,則說話的聲音與平時不同。
2. (五)《靈樞·營氣》篇
此篇論營血之專行於經隧,循環無端,而成十二經脈,須與第一篇參看,其理益明。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
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
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蓄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主要討論了營氣在人體中的運行方式,它專行於經絡之中,形成十二經脈的循環,並需結合第一篇來理解,道理會更清楚。
黃帝說,營氣的運行,主要依賴體內的穀物養分。穀物進入胃部後,再傳遞到肺部,然後在體內流動,向外散發。其中最精純的部分,則會在經絡中運行,持續不斷地循環,終而復始,這就是所謂的天地運行的規律。營氣從手太陰肺經開始,注入手陽明大腸經,再上行至足陽明胃經,下行至腳背,再注入大拇趾間,與手太陰肺經交匯,再上行至大腿。
接著從脾臟注入心臟,沿著手少陰心經出腋下,沿手臂,注入小指,再與手太陽小腸經交匯,上行腋下,出腋窩內側,注入眼睛內角,再上行至頭頂,下行至後頸,與足太陽膀胱經交匯,沿脊椎下行至臀部,再下行至小指尖,沿足底注入足少陰腎經,再上行注入腎臟,從腎臟注入心臟,再散發至胸腔。
再沿心包經出腋下,沿手臂,穿過兩筋之間,進入手掌,出中指尖,再回到小指和無名指間,與手少陽三焦經交匯,上行注入胸膛中部,再散發至三焦,從三焦注入膽囊,出側脅,注入足少陽膽經,下行至腳背,再從腳背注入大拇趾間,與足厥陰肝經交匯,上行至肝臟,從肝臟上行注入肺部,再沿喉嚨上行,進入鼻孔,終點在鼻腔深處。
營氣的分支,上行至額頭,沿頭頂下行至後頸中間,沿脊椎進入尾骨,這是督脈,絡陰部,上行經過毛髮中間,進入肚臍,再上行沿腹部內側,進入鎖骨上窩,再下行注入肺部,再出現在手太陰肺經。這就是營氣的運行路徑,其順逆都是有常規的。
3. (六)《靈樞·營衛生會》篇
此篇論營衛之所由生,及三焦生化之原理。凡針法皆借營衛以為用,如不明營衛循行與三焦相關之理,則區區毫芒之針,如何發生效力。且所謂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者,果如所指,又果何以措手耶。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岐伯答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主要討論了人體營衛之氣的生成、運行以及和三焦的關係。針灸療法需依靠對營衛的理解,否則難以發揮效應。所謂刺營不傷衛,刺衛不傷營,指的是如何在操作中做到恰到好處。
黃帝向岐伯詢問,人體的氣從何而來,陰陽如何交匯,什麼是營氣,什麼是衛氣,營氣如何生成,衛氣在哪裡會聚。對於不同年齡層的人,氣的運行有何不同。岐伯回答說,人體的氣來自食物,食物進入胃部,再轉送至肺,五臟六腑都接受這些氣。其中清的部分成為營氣,濁的部分成為衛氣。營氣在脈管中運行,衛氣在脈管外運行,營氣不停息地運行,每五十個週期就會有一次大會聚。陰陽互相貫通,像無始無終的圓環。
衛氣在夜晚運行二十五次,在白天運行二十五次,分為晝夜,所以當衛氣到達陽分時,人體開始活動,到達陰分時,人體停止活動。因此,中午時分,陽分的活動達到高峯,半夜時分,陰分的活動達到高峯。太陰主管內部,太陽主管外部,各自運行二十五次,分為晝夜。半夜是陰分的高峯,半夜過後,陰分開始衰退,清晨時分,陰分完全衰退,陽分開始接受氣。中午是陽分的高峯,傍晚時分,陽分開始衰退,夕陽落下時,陽分完全衰退,陰分開始接受氣。
半夜時分,營衛二氣大會聚,萬物都在休息,這被稱為陰氣的聚合。清晨時分,陰氣完全衰退,陽氣開始接受氣。如此循環不止,與天地的規律相同。
黃帝問,為什麼老年人晚上不易入睡,年輕人白天不易打盹。岐伯回答,年輕人的氣血旺盛,肌肉滑潤,氣道通暢,營衛二氣的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神充沛,夜晚容易入睡。老年人的氣血衰退,肌肉乾枯,氣道阻塞,五臟之氣互相搏鬥,營氣減少,衛氣內侵,所以白天精神不佳,夜晚不易入睡。
黃帝問,營氣和衛氣是如何運行的。岐伯回答,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下焦。黃帝問,三焦是如何產生的。岐伯回答,上焦出自胃的上口,沿咽喉向上穿過膈肌,分佈於胸中,經過腋下,沿著太陰的路徑運行,回到陽明,上至舌,下至足陽明,經常和營氣一起運行於陽二十五次,運行於陰也是二十五次,一圈下來,再在手太陰大會聚。
黃帝問,當人們喝熱飲食,氣尚未穩定,就出汗,有的在臉上,有的在背上,有的在身體的一半,這並未遵循衛氣的運行路徑,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外感風邪,內部毛孔開放,汗腺分泌,衛氣趁機逸出,無法遵循正常的路徑。這種氣體輕盈快速,一遇到開放的機會就出來,所以無法遵循正常的路徑,這被稱為漏泄。
黃帝問,中焦是如何產生的。岐伯回答,中焦也在胃中,出現在上焦之後,這裡接收的氣,可以分解食物殘渣,蒸發津液,精華部分上注於肺脈,轉化為血液,供養全身,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所以獨自可以在經絡中運行,被稱為營氣。黃帝問,血液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同一種東西,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營衛是精氣,血液是神氣,所以血液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同一種東西。所以,失血的人不出汗,出汗的人不缺血,所以人一生只能死一次,不能死兩次。
黃帝問,下焦是如何產生的。岐伯回答,下焦是腸道的末端,注入膀胱,然後滲入體內。所以,水分和食物通常一起存在於胃中,形成食物殘渣,然後一起進入大腸,形成下焦,然後一起滲入體內,幫助泌尿系統分離尿液,沿著下焦滲入膀胱。
黃帝問,當人們喝酒,酒也會進入胃部,食物還沒消化完,小便卻先排出,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酒是由成熟的穀物製成的液體,它的氣質強烈而清澈,所以比食物晚進入,卻先於食物排出。黃帝說,很好。我聽說,上焦像霧,中焦像漚,下焦像瀆,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