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二、醫經錄要 (13)

回本書目錄

二、醫經錄要 (13)

1. (七)《素問·離合真邪論》篇

此篇論審症候氣,引針補瀉之法,至詳且盡,為後世針家所宗祖,亟錄之以示模範。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輸,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帝曰:候氣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真氣者,經氣者,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其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白話文:

在這篇討論中,詳細講述瞭如何根據病症氣候來使用針灸的補瀉方法,這是後世針灸學者所遵從的典範,因此急於記錄下來作為學習的模式。

黃帝詢問:我聽聞了九針九篇的內容,先生您又將它們擴展到了八十一章,我已經完全理解了其中的意思。經書上說到氣的盛衰,左右偏移,用上方調理下方,用左邊調理右邊,有餘或不足,都在滎輸穴進行補瀉,這些我都明白。這些都是營衛之氣的偏移,虛實的生成,並非是邪氣從外部進入經絡。我想知道邪氣進入經絡,病人的症狀如何?該如何治療?岐伯回答:聖人制定度數,必然要與天地相應,所以天有星宿的度數,地有河流的走向,人有經脈的運行。

當天地溫和,經脈就平穩;天寒地凍,經脈就會凝固;天熱地溫,經脈就會沸騰;突然風暴來臨,經脈就像河水一樣波動起伏。邪氣進入脈絡,寒冷會使血液凝固,暑熱會使氣血變得濕潤,虛邪乘機侵入,就像經脈受到風吹一樣,脈搏會隨之起伏。其在脈絡中的運行,有時大有時小,大的表示邪氣到達,小的表示平穩,其運行沒有固定的位置,可能在陰經也可能在陽經,無法預測,只能觀察三部九候,一旦發現異常,就要立即阻止其發展。

吸氣時針刺,不要讓氣阻塞,靜靜等待,不要讓邪氣擴散,吸氣時轉動針頭,目的是為了得到氣感,等到呼氣時拔針,呼完氣才離開,邪氣都排出,這就是瀉法。黃帝問:氣不足該怎麼補?岐伯回答:一定要先按摩,再按揉,推拿,拍打,使其興奮,然後針刺,向外拉針,關閉其門戶,保持神氣,呼氣時針刺,靜靜等待,直到氣感出現,像等待重要的事情,不知道天黑,氣感一到,就自我保護,等到吸氣時拔針,防止氣出,各自回到原位,關閉其門戶,讓神氣保存,大氣停留,這就是補法。

黃帝問:如何等候氣感?岐伯回答:邪氣從絡脈進入經脈,停留在血脈中,寒熱未達到平衡,就像湧起的波浪,時來時去,所以不會一直存在。因此,當邪氣來臨時,必須按住它,抓住機會治療,不要在邪氣最盛時瀉掉。真氣,也就是經脈的氣,如果太虛,就不能在邪氣來臨時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其來不可逢」。如果不能準確判斷邪氣,等到大氣已過,再瀉就會使真氣流失,一旦流失就無法恢復,邪氣再次來臨,病情就會加重,這就是所謂的「其往不可追」。

不能在邪氣未到時就下針,應該等邪氣到來時再下針瀉掉,如果提前或延遲,血氣已經耗盡,病就無法治療,這就是所謂的「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黃帝問:補瀉該如何做?岐伯回答:這是在攻擊邪氣,快速出血以去除多餘的血,恢復真氣,邪氣剛剛侵入,還未固定位置,推它會前進,拉它會停止,逆向針刺,溫熱的血就會出來,刺出血,病就會立刻好。

黃帝說:很好。但如果真氣和邪氣混合,波浪不起,該如何診斷?岐伯回答:仔細檢查三部九候的盛虛情況,觀察左右上下是否有差異,確定病臟,預測病情。如果不瞭解三部,就無法區分陰陽,天地也就無法分辨。用地來觀察地,用天來觀察天,用人來觀察人,調整中府,以確定三部,所以說,如果不懂三部九候和病脈的位置,即使有大的危機即將來臨,醫生也無法阻止。

過度的懲罰,會造成大亂,這叫做大惑,違反了大的原則,真氣就無法恢復,將實當虛,將邪當真,用針無意義,反而會成為氣的盜賊,奪取人的正氣,這就是逆境,營衛混亂,氣已經失去,邪氣獨佔,截斷人的壽命,給人帶來天災,如果不瞭解三部九候,就無法長期保持健康。因為不瞭解四時五行的配合,導致邪氣攻正,截斷人的壽命。邪氣新來時,沒有固定的位置,推它會前進,拉它會停止,遇到它就瀉掉,病就會立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