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八、針法秘傳 (8)

回本書目錄

八、針法秘傳 (8)

1. 三才法

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號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內,號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號曰地才。得氣補之,再停良久,退針人部,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瀉者,吸氣針至天部,少停直至地部,得氣瀉之。再停良久,退針人部,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施法同前。

少停者,三息也。再停者,五吸也。

白話文:

補法是,在呼氣時開始下針,將針刺入皮膚內,這被稱為"天才"。稍微停留後,進一步將針刺入肌肉內,這叫做"人才"。再稍作停頓,再進一步將針刺入至筋骨間,此即為"地才"。當感到針感後,再進一步補針。然後長時間停留,將針退回到肌肉層,等待氣感沉緊,將針尖反向病竈處,進行進針和退針的動作,使經絡中的氣血流動,所有這些都在這個過程中實現。

而瀉法,是在吸氣時將針刺到皮膚層,稍微停留後,直到針達至筋骨層,當感到針感後,進行瀉針。再次長時間停留,將針退回到肌肉層,等待氣感沉緊,將針尖反向病竈處,其操作方法與補法相同。

所謂的"稍停",是指大約三次呼吸的時間。而"再停",則是大約五次呼吸的時間。

2. 候氣法

病未退者,針下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未可出針,出則病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病勢已退,針下微松,如魚吞餌之狀,乃真氣至也,方可出針豆許,搓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急捫其穴,瀉者呼之去徐,不閉其穴。

白話文:

如果病患的病症尚未減緩,當針刺入後,會感覺像被固定在某個點上,無論如何推或轉都無法輕易移動,這表示邪氣正纏繞著針頭。此時不能立即拔針,若強行拔出,病情可能會復發。需再次進行補瀉治療,等待一段時間,直到病況有明顯好轉,且針下感覺稍微鬆動,就像魚咬餌一樣,這就是身體的真氣開始迴流的跡象,這時才能慢慢拔針,拔出的深度大約只有一豆(古代長度單位)左右,然後輕輕揉按針孔,進行補法時,要吸氣快速拔針以排除病氣,隨即緊閉針孔;在瀉法時,要呼氣緩慢拔針,並且不必馬上封閉針孔。

3. 近世針家十四法

(以下各法,諸家之書不同。茲從實驗後考訂改正,其緊要異同之處,識者自能辨之)

一切

凡欲下針之時,用兩手大指甲,於穴旁上下、左右四圍,掐而動之,如刀切割之狀,令血氣宣散。次用爪法,爪者掐也,用左手大指甲著力掐穴,右手持針,插穴有準,此下針之法也。

二搖

凡退針出穴時,必須擺撼而出之,所謂青龍擺尾者,即搖法也。故曰搖以行氣,此出針法也。

三退

凡施補瀉,出針豆許,補時出針,宜瀉三吸,瀉時出針,宜補三呼。再停少時,方可出針。又一瀉法,一飛三退,邪氣自退。其法一插至地部,三提至天部,插針宜速,提針作三次出,每一次停三吸,宜緩提時,亦宜吸氣,故曰退以清氣。飛者進也。

四動

凡下針時,如氣不行,將針搖之,如搖鈴之狀。動而振之,每穴每次,須搖五息,一吹一搖,按針左轉,一吸一搖,提針右轉,故曰動以運氣。所謂白虎搖頭者,亦用此法。又曰飛針引氣,以大指次指拈針來去上下也。

五進

下針後氣不至,男左女右,轉而進之,外轉為左,內轉為右。春夏秋冬,各有淺深。又有補法,一退三飛,真氣自歸。其法一提至天部,三進入地部,提針宜速,進針三次,每停三息宜緩,進時亦宜吹氣。故曰進以助氣。

六循

下針後氣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針手陽明合谷穴,氣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將指面於針邊,至曲池上下往來撫摩,使氣血循經而來。故曰循以至氣。

七攝

下針之時,氣或澀滯,用大食中三指甲,於所屬經分,來往攝之,使氣血流行。故曰攝以行氣。

八努

下針至地,復出人部,補瀉務待氣至。如欲上行,將大指次指拈住針頭,不得轉動,卻用中指將針腰輕輕按之,四五息久,如撥努機之狀。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氣或行遲,兩手各持其針,仍行前法,謂之龍虎升騰,自然氣血搬運。故曰努以上氣。

一說:用大指次指拈針,名曰飛針,引氣至也。如氣不至,令病人閉氣一口,著力努之,外以飛針引之,則氣至矣。

九搓

下針之後,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令人肥肉纏針,難以進退。左轉插之為熱,右轉提之為寒,各停五息久。故曰搓以使氣。

按《內經》云:針入而肉著者,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肉著於針,故堅焉。茲謂轉緊纏針,與經不同。

十彈

補瀉之時,如氣不行,將針輕輕彈之,使氣速行。用大指彈之,象左補也;用次指彈之,象右瀉也,每穴各彈七下。故曰彈以催氣。

十一盤

如針腹部軟肉去處,只用盤法,兼子午搗臼提按之訣。其盤法如循環之狀,每次盤時,各須運轉五次。左盤按針為補,右盤提針為瀉,故曰盤以和氣。如針關元穴,先刺入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一寸五分,在內盤之。且如要取上焦之病,用針頭迎向上,刺入二分,補之使氣攻上。臍下之病,退出二分。

白話文:

[近世針灸十四法]

一切

當你準備下針時,利用兩手的大拇指甲,在穴位的四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掐動,就像用刀切東西一樣,目的是讓血液和氣流能夠散開。接著,使用「爪法」,「爪法」即是掐法,用左手的大拇指甲用力掐住穴位,右手拿針,這樣就能準確的插入穴位,這就是下針的方法。

二搖

當你要把針從穴位拔出時,必須搖晃著針來拔出,這被稱為「青龍擺尾」,也就是搖晃法。因此,搖晃是為了讓氣流通,這是出針的方法。

三退

在進行補瀉手法時,當針露出豆粒大小時,如果要補,那麼就應該在出針時吸三口氣;如果要瀉,那麼就應在出針時呼三口氣。稍等片刻,才能完全把針拔出。另外一種瀉法是「一飛三退」,這樣可以讓邪氣自行消退。具體做法是一次插入到地部,然後三次提針到天部,插針的速度要快,提針要分三次,每次停頓三口氣,同時也要吸氣,因此稱為「退以清氣」。「飛」代表的是進針。

四動

當你下針時,如果感覺氣流不順暢,可以搖晃針,就像搖鈴一樣。通過搖晃來振動針,每個穴位每次需搖動五次呼吸的時間,一吹一搖,按針左轉,一吸一搖,提針右轉,所以說「動以運氣」。「白虎搖頭」也是用這種方法。另一種說法是「飛針引氣」,指的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上下來回搖動。

五進

下針後,如果感覺氣流沒有到達,對於男性來說,向左轉針;對於女性來說,向右轉針。外部轉動為左,內部轉動為右。春夏秋冬,深度各不相同。還有一種補法,「一退三飛」,這樣能使真氣自行歸位。具體做法是一次提針到天部,然後三次插入到地部,提針速度要快,進針三次,每次停頓三口氣,進針時也應該吹氣。所以說「進以助氣」。

六循

下針後,如果感覺氣流沒有到達,可以用手上下按摩。例如,如果你針刺手陽明合谷穴,如果感覺氣流沒有到達,可以將三根手指平直,將指面放在針旁邊,從曲池穴上下來回撫摸,使氣血沿著經絡來到。所以說「循以至氣」。

七攝

當你下針時,如果感覺氣流滯塞,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甲,在相關的經絡上來回刮動,讓氣血流動。所以說「攝以行氣」。

八努

當針插入到地部,再插入人部,補瀉時必須等到氣流到達。如果想要氣流向上行,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頭,不要轉動,再用中指輕輕按住針的腰部,持續四五息,就像撥弄努機一樣。按在前面,氣在後面;按在後面,氣在前面。如果氣流行進緩慢,兩手各拿一根針,並重複上述步驟,這叫做「龍虎升騰」,這樣可以自然地搬運氣血。所以說「努以上氣」。

另一種說法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捏針,叫做「飛針」,這樣可以引氣到達。如果氣流沒有到達,讓病人屏住一口氣,用力努氣,外部用飛針引導,這樣氣流就會到達了。

九搓

下針後,將針或向內或向外,像搓線一樣搓動。不要轉得太緊,否則會讓人肉粘在針上,難以進退。左轉插針為熱,右轉提針為寒,各停五息。所以說「搓以使氣」。

根據《內經》所述:針插入後,如果肉粘在針上,這是因為熱氣聚集在針上,使針變熱,熱度使得肉粘在針上,所以變得堅硬。這裡提到的轉得太緊導致肉粘針,與《內經》的描述不同。

十彈

補瀉時,如果氣流不順,可以輕輕彈針,使氣流加速。用大拇指彈針,象徵左補;用食指彈針,象徵右瀉,每個穴位各彈七下。所以說「彈以催氣」。

十一盤

如果針刺在腹部柔軟的地方,只使用「盤法」,同時使用子午搗臼提按的訣竅。盤法像循環一樣,每次盤時,都必須轉動五次。左盤按針為補,右盤提針為瀉,所以說「盤以和氣」。比如針刺關元穴,先刺入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下一寸五分,再在內部盤旋。例如,要治療上焦的疾病,針頭向上,刺入二分,補針使氣流向上。如果是臍下的病,則退出二分。

十二捫

補針時,出針後,用手指封住針孔,防止氣流洩漏。所以說「捫以養氣」。另一種說法是:如果疼痛尚未消除,用手按摩疼痛的地方,外部用飛針引導,消除疼痛。

十三按

當你要補針時,用手緊緊捏住針,像診脈一樣按壓,不要移動或再次插入。每次按壓,讓病人緩緩吹五口氣。所以說「按以添氣」,即增加氣流。

十四提

當你要瀉針時,用手捏住針,慢慢提起豆粒大小,不要轉動或再次拔出。每次提針,讓病人緩緩吸五口氣,這樣氣流就會流向針尖。所以說「提以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