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八、針法秘傳 (7)
八、針法秘傳 (7)
1. (六)今世所傳之針法
《內經》、《難經》所傳之針法,通乎造化之理者也。今世所傳之針法,率多無稽之言,豈可相提並論。然古經文意深奧,必須沉潛玩味,乃能得其精微。今人喜簡厭繁,貪求淺近。其於聖經視同虛文,孰肯留心於此。茲為普及針法計,取今世針法之近理,而為歷代所傳習,施之病人確有實效者,擇要論列,以便入門。所論各法,雖多為他書所同有,然於他書傳訛之處,概行訂正。
故針法之名稱雖同,而所述之方法多異,學者幸勿以其近而忽之。
白話文:
【六】現在流傳的針灸手法
《內經》和《難經》中記載的針灸手法,是遵循自然運作原理的。然而,現今流傳的許多針灸手法,大都是無憑無據的說法,根本不能與古籍中的針法相提並論。然而,古籍的文字含義深奧,必須深入研讀,才能理解其中的精妙。現代人偏好簡便,厭惡繁複,追求淺顯易懂的知識。對於這些被視為高深的古籍,誰會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呢?為了推廣針灸技術,我們選擇了現今針灸手法中合乎道理,且歷代以來都被廣泛應用,實際在病人身上得到良好療效的方法,進行重點討論,方便初學者入門。我們所討論的各種手法,雖然大多在他書中也能找到,但是對於其他書籍中錯誤的描述,我們都進行了修正。
因此,雖然針灸手法的名稱相同,但我們所描述的手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學習者請不要因為它們看似簡單就輕忽。
2. 宏綱陳氏補瀉針法
取穴既正,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針穴上,令嗽一聲,隨嗽內針,至分寸候,針數穴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拈,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卻用瀉法。令病人呼氣一口,隨呼轉針,如針左邊,以右手持針,大指推前,食指向後,輕提針頭左轉,如針數處,具依此法。轉畢,仍用右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
卻輕提住針頭左轉,略退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依此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提住針頭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依前法輕提針頭右轉,是針右邊瀉法。欲出針時,令咳一聲,隨咳出針,此謂之瀉。
補法則依前法催氣畢,覺針下氣至,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後,食指向前,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針右邊,捻針頭轉向左邊,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若針數穴,俱依此法。
行畢,停少時,卻用手指於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入一二分,輕提針頭,轉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依此法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其穴,此謂之補。
白話文:
【宏綱陳氏補瀉針法】
選擇穴位準確無誤後,先用左手的大拇指按壓在穴位上,右手拿著針放在穴位上方。讓患者咳嗽一聲,隨著咳嗽的動作把針刺入皮膚,達到適當深度後,如果有多個穴位要針灸,就按照同樣的步驟進行。稍作休息後,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細心地上下搖動,前後搓捻,模擬手部顫抖的狀態,這叫做催氣。重複這個動作五到六次,當感到針頭下方有緊實感,就要使用瀉法。
讓患者呼出一口氣,隨著呼氣轉動針頭。如果針是在身體的左側,右手拿針,大拇指往前推,食指往後拉,輕輕提起針頭,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多個部位需要針灸,都依照此法。轉完後,依然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針,用食指快速搓捻三下,叫做飛。
然後輕輕提起針頭,順時針方向轉動,稍微退後半分左右,叫做三飛一退。重複此動作五到六次,感覺到針頭下方有緊實感,表示氣已充分到位。再輕輕提起針頭,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兩次。如果針是在身體的右側,左手拿針,大拇指往前,食指往後,依照前述方法,逆時針方向轉動針頭,這是針對身體右側的瀉法。要拔針時,讓患者咳嗽一聲,隨著咳嗽拔出針,這就是瀉法。
補法與瀉法的催氣步驟相同,感覺到針頭下方的氣已到位,讓患者深吸一口氣,隨著吸氣轉動針頭。如果針是在身體的左側,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針,大拇指往後,食指往前,轉動針頭到右側,再將針頭深入一兩分,使真氣深入肌肉層。如果針是在身體的右側,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針,食指往前,大拇指往後,轉動針頭到左側,再將針頭深入一兩分。如果多個穴位需要針灸,都依照此法。
完成上述步驔後,稍作休息,再用手指輕輕敲擊針頭三次,重複三次。依然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針,大拇指快速搓捻三下,叫做飛。將針頭深入一兩分,輕輕提起針頭,逆時針方向轉動,叫做一進三飛。重複此動作五到六次,感覺到針頭下方有緊實感,或者針頭下方的氣熱,表示氣已充分到位。讓患者深吸一口氣,隨著吸氣拔出針,馬上用手按住針孔,這就是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