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8)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8)
1. (八)足少陽膽經
12.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風痹不仁。針入五分,不可灸。
13.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治寒氣入於分肉之間,痛攻上下,筋痹不仁。可灸五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14.環跳:二穴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治冷風,溫痹,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轉側。可灸五十壯,針入一寸,留十呼,忌熱面、豬、魚、生冷物等。
白話文:
(八)足少陽膽經
-
陽關:兩個穴位位於陽陵泉穴向上三寸,犢鼻穴外側凹陷處。可以治療膝蓋外側疼痛,導致無法屈伸,以及風寒痺痛麻木。針刺深度五分,不可灸。
-
中瀆:兩個穴位位於大腿骨外側,膝蓋骨上方五寸,肌肉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的絡穴。可以治療寒邪侵入肌肉之間,導致疼痛上下竄動,以及筋脈痺痛麻木。可以灸五壯。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
-
環跳:兩個穴位位於髀樞穴(股骨大轉子)的中央,患者側臥,伸直下肢,屈曲上肢取穴。可以治療寒邪引起的疼痛,溫熱痺痛,風疹,偏癱,半身不遂,以及腰胯疼痛不能翻身。可以灸五十壯,針刺深度一寸,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忌食熱性食物、豬肉、魚肉及生冷食物。
2. (九)足太陰脾經
(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1.隱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暴泄,衄血,卒屍蹶不識人,足寒不能溫。針入三分。今附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刺之立愈。
2.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弦。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3.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4.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太陰絡。治寒瘧,不嗜食,卒面腫,煩心,狂言,腹虛脹如鼓。可灸三壯,針入四分。
5.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足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腹脹,腸中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氣逆,痔疾,骨疽蝕,絕子,魘夢。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6.三陰:二穴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之交會。治痃癖,腹中寒,膝股內痛,氣逆,小便不利,脾病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女子漏下不止。可灸三壯,針入三分。昔有宋太子性善醫術,出苑逢一懷娠婦人。太子診曰:是一女也。
令徐文伯亦診之,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視之。臣請針之,瀉足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
7.漏谷:二穴,亦名太陰絡,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治痃癖冷氣,心腹脹滿,食飲不為肌膚,濕痹不能久立。針入三分。
8.地機:二穴,亦名脾舍,足太陰郄,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丈夫溏泄,腹脅氣脹,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9.陰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又曲膝取之。治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滿,水脹腹堅,喘逆不得臥,腰痛不得俯仰,霍亂,疝瘕,小便不和,氣淋,寒熱不節。針入五分。
10.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可灸三壯,針五分。
11.箕門:二穴在魚腹上越筋間,動脈應手在陰股。《內經》一云在股上起筋間。治淋,遺溺,鼠鼷腫痛,小便不通。可灸三壯。
白話文:
(九) 足太陰脾經
(左右腳及其大腿共有二十二個穴位)
-
隱白穴:位於腳拇趾末端內側,距離趾甲邊緣如韭菜葉般寬的地方。這是足太陰脈開始的位置,被稱為井穴。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喘息困難、睡眠不安、嘔吐、食慾不振、急性腹瀉、鼻出血、突然失去意識、腳部冰冷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三分。此外,若婦女月經過期不停,針刺此穴可以立即止血。
-
大都穴:位於腳拇趾根部後方的凹陷處。這是足太陰脈的流動點,被稱為滎穴。可用於治療熱病、出汗障礙、手腳冰冷、腹部脹滿、易嘔吐、煩躁熱鬧、噁心、眼睛問題。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
太白穴:位於腳內側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這是足太陰脈的注入點,被稱為輸穴。可用於治療身體發熱、腹部脹滿、消化不良、嘔吐、膿血便、腰痛、排便困難、氣逆、腹部劇烈疼痛。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
公孫穴:位於腳拇趾根部後方一寸處,是足太陰脈與陽明脈的連接點。可用於治療寒性瘧疾、食慾不振、面部突然腫脹、心煩、胡言亂語、腹部虛脹如鼓。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四分。
-
商丘穴:位於腳內側腳踝下方略前方的凹陷處。這是足太陰脈的行進點,被稱為經穴。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腸胃鳴響、脾虛引起的不快感、身體寒冷、容易嘆氣、心情悲傷、呼吸困難、痔瘡、骨髓炎、不孕、噩夢。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
三陰交穴:位於腳內踝上方三寸,骨頭下方的凹陷處,是足太陰脈、厥陰脈和少陰脈的交匯點。可用於治療肝脾疾病、腹部寒冷、膝蓋和大腿內側疼痛、氣逆、小便不順、脾臟疾病導致的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腹部脹滿、腸鳴、稀便、消化不良、女性月經不止。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曾有一位宋朝太子精通醫術,他在外出時遇到一位懷孕的婦女。太子診斷她懷的是女孩。
另一位醫生徐文伯也進行了診斷,認為她懷的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想通過剖腹來確認。然而,另一位醫生建議使用針灸治療,瀉足三陰交穴,補手陽明合谷穴,結果胎兒立即掉落,果然如徐文伯所說的一樣。因此,懷孕期間不宜針刺。
-
漏谷穴:位於腳內踝上方六寸,骨頭下方的凹陷處。可用於治療肝脾疾病、心腹脹滿、食物無法轉化為營養、濕性關節炎、無法長時間站立。針刺深度為三分。
-
地機穴:又稱脾舍穴,是足太陰脈的郄穴,位於膝蓋下方五寸,別走上一寸的空隙。可用於治療女性血瘤、按摩後大腿內側至膝蓋感覺像被熱水澆灌、男性稀便、腹部脹氣、水腫、腹部堅硬、食慾不振、小便不順。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
陰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處,伸直腳即可找到。這是足太陰脈的進入點,被稱為合穴。同時,也可以彎曲膝蓋找到該穴。可用於治療腹部寒冷、食慾不振、膈肌下方脹滿、水腫、腹部堅硬、呼吸困難、無法躺下、腰痛、無法彎腰、霍亂、疝氣、腫瘤、小便不調、尿頻、寒熱交錯。針刺深度為五分。
-
血海穴:位於膝蓋上方內側,白色肉質部位兩寸處。可用於治療女性月經不調、惡性出血、腹部脹氣。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五分。
-
箕門穴:位於大腿上方,肌肉之間,脈搏跳動處,靠近大腿內側。可用於治療尿頻、夜尿、鼠蹊部腫痛、小便不暢。灸療可使用三壯。
請注意,這僅僅是對穴位及其功能的描述,實際針灸治療應由專業醫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