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9)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9)
1. (十)足陽明胃經
(左右及股凡三十穴)
1.厲兌: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足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脹滿,熱病汗不出,寒熱瘧,不嗜食而腫,足胻寒,喉痹,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好臥。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2.內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足陽明脈之所流也,為滎。治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齒齲痛,瘧不嗜食。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3.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之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脈之所注也,為腧。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咽,腸鳴腹痛,熱病汗不出,振寒瘧疾。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4.衝陽:二穴在足跗上,去陷谷三寸。足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治偏風,口眼喎斜,肘腫,齒齲痛,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振寒,久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5.解谿:二穴火也,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胻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目赤。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6.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中,別走太陰。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難澀,厥頭痛,面浮腫,風逆,四肢腫,身濕,喉痹不能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7.下廉:二穴,一名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當舉足取穴。治少腹痛,飧泄,次指間痛,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胃中熱不嗜飲食,泄膿血,胸脅少腹痛,暴驚狂言非常,女子乳癰,喉痹,胻腫,足跗不收。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8.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治膝胻寒痠痛,足緩履不收,濕痹,足下熱。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9.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虛,在三里下三寸,當舉足取之。治飧泄,腹脅支滿,狂走,夾臍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可灸三壯,針入三分。甄權云:治藏氣不足,偏風,腿腲手足不仁,可灸以年為壯。
10.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間,當舉足取之。足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胃中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臭,腸鳴腹痛,食不化。秦承祖云:諸病皆治,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腫滿,膝䯒痠痛,目不明。華池云: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
胸中瘀血,乳癰。《外臺》、《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11.犢鼻:二穴在膝臏下,䯒骨上,俠解大筋中。治膝中疼痛不仁,難跪起,膝臏臃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若犢鼻堅硬,勿便攻,先以洗熨,即微刺之愈。
白話文:
[(十)足陽明胃經]
-
厲兌: 在腳的大拇指和第二趾的末端,距離趾甲邊緣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是足陽明脈開始的地方,稱為「井穴」。主治像是昏厥、口閉、呼吸停止、類似惡性疾病的狀態、心腹部脹滿、熱病不出汗、寒熱交錯的瘧疾、胃口不好且腳部腫脹、腳踝冰冷、喉嚨痛、牙齒痛、怕風、鼻子不通、容易受驚嚇和愛睡覺。針灸深度為一分,可施灸一次。
-
內庭: 位於腳的大拇指和第二趾間的凹陷處。是足陽明脈流經的地方,稱為「滎穴」。主治四肢冰冷、腹部脹滿、頻繁打哈欠、不願聽到人的聲音、寒顫、咽喉疼痛、口歪、牙齒痛、瘧疾、胃口不好。可施灸三次,針灸深度為三分。
-
陷谷: 位於腳的大拇指和第二趾間本節後方的凹陷處,距離內庭二寸。是足陽明脈注入的地方,稱為「輸穴」。主治面部和眼部浮腫以及水腫疾病、常有吞嚥感、腸鳴腹痛、熱病不出汗、寒顫和瘧疾。針灸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個呼吸,可施灸三次。
-
衝陽: 位於腳背,距陷谷三寸。是足陽明脈穿過的地方,稱為「原穴」。主治半側風邪、口眼歪斜、肘部腫脹、牙齒痛、發冷發熱、腹部堅實且膨脹、胃口不好、寒顫、長期的瘋狂行為、高歌、棄衣而逃、腳步緩慢且抬不起腳。針灸深度為五分,可施灸三次。
-
解谿: 位於衝陽後方一寸五分,手腕上的凹陷處。是足陽明脈運行的地方,稱為「經穴」。主治臉部浮腫、面色黑、氣沖上衝、腹部脹滿、大便困難、抽搐驚嚇、膝部和小腿腫脹、轉筋、視力模糊、頭痛、癲癇、心煩哭泣、霍亂、頭風、面部紅色。針灸深度為五分,可施灸三次。
-
豐隆: 位於外踝上方八寸下方,小腿外側的凹陷處,通往太陰脈。主治四肢逆冷、胸痛如針刺、腹部劇痛、大小便困難、頭痛、面部浮腫、逆風、四肢腫脹、身體濕潤、喉嚨痛無法說話。針灸深度為三分,可施灸三次。
-
下廉: 又名下巨虛,位於上廉下三寸,當抬腳時可以找到穴位。主治小腹部疼痛、餐後立即腹瀉、第二趾間疼痛、嘴脣乾燥、口水不自覺流出、無法出汗、毛髮枯黃、肌肉萎縮、氣短、胃熱、食慾不佳、膿血便、胸脅和小腹疼痛、突然驚嚇和胡言亂語、女性乳腺炎、喉嚨痛、小腿腫脹、腳掌無法抬起。針灸深度為八分,可施灸三次。
-
條口: 位於下廉上方一寸,抬腳時可以找到穴位。主治膝部和小腿寒冷痠痛、腳步緩慢且抬不起腳、濕痹、腳底發熱。針灸深度為五分,可施灸三次。
-
上廉: 又名上巨虛,位於三里下三寸,抬腳時可以找到穴位。主治餐後立即腹瀉、腹部脹滿、精神失常、夾在肚臍周圍的腹痛、食物消化不良、喘息、行動困難。可施灸三次,針灸深度為三分。甄權說:治療臟腑氣虛、半側風邪、腿部麻木、手腳不靈活,可按年齡施灸。
-
三里: 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兩根肌腱之間,抬腳時可以找到穴位。是足陽明脈進入的地方,稱為「合穴」。主治胃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到食物就噁心、腸鳴腹痛、食物消化不良。秦承祖說:各種疾病都可以治療,包括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腫脹、膝蓋和脛骨疼痛、視力下降。華池說:治療五勞羸瘦、七傷虛弱。
胸部瘀血、乳腺炎。《外臺》、《明堂》說:30歲以上的人,如果不灸三里,會使氣上衝至眼睛。可施灸三次,針灸深度為五分。
-
犢鼻: 位於膝蓋下方,脛骨上方,夾在大筋中間。主治膝蓋中間疼痛、麻木、難以跪起、膝蓋上方腫脹,如果已經潰爛則無法治療,未潰爛則可以治療。如果犢鼻部位堅硬,不要直接進行攻擊,先用熱敷和清洗,然後輕微針刺即可痊癒。
-
梁丘: 位於膝蓋上方二寸兩根肌腱之間。主治極度驚嚇、乳房疼痛、寒痹、膝蓋無法屈伸。可施灸三次,針灸深度為三分。
-
陰市: 又名陰鼎,位於膝蓋上方三寸,伏兔下方,跪拜時可以找到穴位。主治寒疝、小腹部疼痛、脹滿、腰部以下至伏兔上方冰涼如水。針灸深度為三分,不可施灸。
-
伏兔: 位於膝蓋上方六寸的肌肉突起處,另一種說法是膝蓋上方七寸。主治風寒、勞損、氣逆、膝蓋冰冷、無法暖和。針灸深度為五分,不可施灸。
-
髀關: 位於膝蓋上方伏兔後方的交叉點中。主治膝蓋冰冷、麻木、肌肉萎縮、大腿內側的筋絡緊繃。針灸深度為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