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二、醫經錄要 (1)
二、醫經錄要 (1)
1. 二、醫經錄要
《漢書藝文志》醫經者錄凡七家,二百一十六卷。計《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今傳於世者,只《靈樞》九卷、《素問》九卷,合為《黃帝內經》十八卷,扁鵲《難經》二卷。其餘各家,久已湮沒失傳。
嘗謂醫經傳自上古,其時方劑未興,所賴以治病者,惟恃針灸而已。古聖針灸之術,存於今之《內》、《難》兩經者,已十不逮一。居今日而講求針灸之學,斷未有不讀《內》、《難》,而能洞悉原委者。以《內》、《難》諸經為一切針法所自出,方脈家尚在必讀,針灸家更不可不詳考貫通。
但今之習針灸者,如責其先讀《內》、《難》諸經,未有不望洋而嘆。茲擇其最關重要,為針灸家所萬不可不知者,於《內經》選錄數篇,《難經》則錄自六十二難以後二十條,為學者立一基礎,較之毫無根底,以訛傳訛者,固有天壤之別。倘由此而探本尋源,推求經義,其造詣更未可限量也。
白話文:
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古代醫經總共有七家,共計二百一十六卷。這些醫經包括《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以及《旁篇》二十五卷。然而,現今留存於世的,僅有《靈樞》九卷和《素問》九卷,這兩部合併成為《黃帝內經》十八卷,另外還有扁鵲的《難經》二卷。其他各家醫經,早已遺失,不再流傳。
我們認為醫經源自上古時代,當時尚未發明藥方,用以治病的主要方法是針灸。古聖先賢的針灸技術,保存在現存的《內經》和《難經》中的,可能已不到原有的十分之一。在當今學習針灸學的過程中,如果不閱讀《內經》和《難經》,很難全面理解其精髓。因為《內經》和《難經》是所有針灸技法的來源,即便是方脈學家也需要閱讀,對於專研針灸的人來說,更是必須詳細研究和融會貫通。
但是,現在從事針灸學習的人,如果要求他們先讀《內經》和《難經》等經典,大多會感到無從下手,甚至產生畏懼。因此,我們選擇其中最重要,針灸學者絕對不能不知道的部分,從《內經》中選取幾篇文章,《難經》則從第六十二難開始,錄入後面的二十條,為學者建立一個基礎。這樣相比完全沒有基礎,僅憑誤解傳遞誤解的人,有著雲泥之別。如果能夠從這個基礎深入探究,進一步探索經典的深層意義,那麼在學術上的成就將無法估量。
2. (一)《靈樞·經脈》篇
此篇為醫學之大本原,無論方脈針灸兩家,皆不可不熟讀深思,心知其意。凡人身臟腑經絡,如何貫通,如何聯絡,十二經之界限起止,以及分經辨症之所以然,皆歷歷分明,絲毫不紊。非上古之神聖,何由推測而知。針灸家如不讀此篇,非但不知辨症,且亦無從下手,真乃針灸家之金科玉律,萬不可不讀之大文也。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願盡聞其道。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白話文:
(一)《靈樞·經脈》篇
此篇是醫學的根本,無論是方劑、脈診還是針灸,都必須熟讀深思,真正理解其含義。人體臟腑經絡的貫通聯絡,十二經脈的界限起止,以及根據經脈辨別疾病的道理,都詳盡明確,絲毫不亂。如果不是上古的神聖人物,怎麼可能推測並得知這些呢?針灸醫生如果不讀此篇,不僅不會辨別疾病,甚至無從下手,這真是針灸學家的金科玉律,絕對不可不讀的重要文章。
雷公向黃帝請教說:關於禁服藥物和針灸的道理,經脈是根本,它運行和佈局的規律,以及與臟腑的關係,都希望能詳細了解。黃帝說:人剛出生時,先形成精氣,精氣形成後腦髓產生,骨骼作支撐,經脈負責運行,筋腱提供韌性,肌肉作保護,皮膚堅固,毛髮生長,食物進入胃中,經脈暢通,氣血才能運行。雷公說:希望能詳細了解經脈的產生過程。黃帝說:經脈能夠決定生死,治療百病,調節虛實,絕對不能不通。
肺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向下連接大腸,返回循行胃部,上行通過膈肌連接肺臟,從肺部橫出腋下,向下循行於上臂內側,經過心經前方,到達肘窩,沿著臂內側上行到腕骨下緣,進入寸口(手腕內側動脈搏動處),向上到達魚際(大拇指根部),循行至大拇指末端;它的分支,從手腕後方直行到食指內側,到達食指末端。如果這條經脈不通,就會導致肺脹滿、呼吸困難、咳嗽、鎖骨上窩疼痛,嚴重時兩手交叉麻木,這就是臂厥。
肺經所引起的疾病有:咳嗽、呼吸困難、口渴、煩躁、胸悶、上臂內側前方疼痛麻木、手掌發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疼痛,風寒感冒汗出,小便頻數。氣虛則肩背疼痛怕冷,呼吸短促,尿液顏色改變。對於這些疾病,氣盛則瀉之,氣虛則補之,熱則速治,寒則緩治,下陷則灸治,不虛不實,則根據經脈取穴治療。氣盛時,寸口脈的搏動幅度是人迎脈的三倍,氣虛時,寸口脈的搏動幅度反而小於人迎脈。
大腸手陽明經脈,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沿著手指內側上行,到達合谷穴(虎口處),進入兩筋之間,沿著手臂外側上行,到達肘關節外側,上行至上臂外側前方,到達肩部,經過肩峰前緣,到達頸部,向下進入鎖骨上窩連接肺臟,向下通過膈肌連接大腸;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至頸部,貫穿面頰,進入下齒,返回並沿著口角,到達人中,左側分支向右側,右側分支向左側,向上到達鼻孔兩側。如果這條經脈不通,就會導致牙痛和頸部腫脹。
大腸經所引起的疾病有:眼睛發黃、口乾舌燥、鼻出血、咽喉腫痛、肩部和上臂前側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麻木。氣盛則經脈所經過的地方紅腫熱痛,氣虛則畏寒怕冷。對於這些疾病,氣盛則瀉之,熱則速治,寒則緩治,下陷則灸治,不虛不實,則根據經脈取穴治療。氣盛時,人迎脈的搏動幅度是寸口脈的三倍,氣虛時,人迎脈的搏動幅度反而小於寸口脈。
胃足陽明經脈,起於鼻根部,與太陽經相鄰,向下循行鼻外側,進入上齒,返回並沿著口角環繞嘴唇,向下到達承漿穴(下唇正中),然後循行於下顎後下方,到達大迎穴(下顎角),循行至頰車穴(下顎骨),經過耳前,經過客主人穴(耳前髮際),沿著髮際,到達前額;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向下到達人迎穴(喉嚨兩側),循行於喉嚨,進入鎖骨上窩,向下通過膈肌連接胃,並聯繫脾臟;它的直行部分,從鎖骨下窩向下到達乳房內側,向下經過臍部,進入氣街(腹部);它的分支,起於胃部,向下循行腹內,到達氣街與直行部分相合,向下到達髀關(大腿根部),到達伏兔(膝蓋外側),向下到達膝蓋髕骨,沿著脛骨外側下行,到達足跗(腳背),進入中指內側,它的分支,向下三寸分開,進入中指外側;它的分支,從足跗上分出,進入大拇指之間,到達大拇指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