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二、醫經錄要 (4)
二、醫經錄要 (4)
1. (四)《靈樞·小針解》
此篇乃前篇之註解,與《素問·針解篇》大同小異,皆古聖針法之真傳。恐後世以訛傳訛,故特著此二篇,以防後世之貽誤。凡習針法者,萬不可不讀。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
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怳然有失也。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恇然不復也。
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
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白話文:
這篇文章是對前一篇的詳細解釋,內容和《素問·針解篇》大致相同,都是古代針灸技法的真傳。為了防止後世誤解或錯誤傳遞,因此特別撰寫了這兩篇文章,避免後代產生誤解。任何學習針灸的人,都絕對不能不讀。
所謂「易陳」就是容易講述,而「難入」指的是難以讓人理解。"粗守形"是指掌握針刺的方法,"上守神"是指掌握人體血液和氣的盈虧,以便進行補或洩。"神客"是指正氣和邪氣同時存在的情況。"神"代表的是正氣,"客"代表邪氣。"在門者"指的是邪氣沿著正氣的通道進出。"未睹其疾者"是指在未見到病徵前,能預知邪氣和正氣在哪條經絡中活動。"惡知其原者"是指在未見到病源之前,就能知道該在何處取穴治療。
針刺的微妙在於「數遲」,即針刺的快慢。"粗守關"指的是隻關注四肢,卻不瞭解氣血和邪氣的流動。「上守機」是指懂得控制氣息。機的運作不離開空中,指的是瞭解氣息的虛實,以及針刺的快慢。"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指的是針刺得氣後,應謹慎保持氣息不要流失。"其來不可逢者"是指氣息過盛,不宜補充。"其往不可追者"是指氣息過虛,不宜洩放。"不可掛以發者"是指氣息很容易流失。
"扣之不發者"是指不懂得補瀉的意涵,導致血氣耗盡卻無法調理。"知其往來者"是指了解氣息的順逆和盛虛。"要與之期者"是指知道氣息可以被調節的時間點。"粗之暗者"是指完全不知道氣息的細微變化。"工獨有之者"是指精通針刺的技藝。"往者為逆者"是指氣息虛弱且少,少即是逆。"來者為順者"是指形氣平和,平即是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是指清楚知道應該在何處取穴。
"迎而奪之者"是指洩放。"追而濟之者"是指補充。"虛則實之者"是指氣口虛弱時應進行補充。"滿則泄之者"是指氣口過盛時應進行洩放。"宛陳則除之者"是指去除血脈中的瘀血。"邪勝則虛之者"是指對於過盛的邪氣,應進行洩放。"徐而疾則實者"是指慢慢進入然後快速退出。"疾而徐則虛者"是指快速進入然後慢慢退出。"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是指實指有氣,虛則無氣。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是指觀察氣息的虛實,以及補洩的先後次序,並注意氣息是否已穩定或仍持續存在。"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是指補充時會感到似乎得到了什麼,洩放時則會感到彷彿失去了什麼。"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是指邪氣進入人體時,通常會在上方,所以邪氣在上。"濁氣在中者"是指水穀進入胃部後,精氣上升至肺部,而濁氣則留在腸胃,如果飲食不節制,疾病就會在腸胃中發生,所以稱為濁氣在中。"清氣在下者"是指清濕地氣進入人體時,通常會從腳開始,所以稱為清氣在下。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是指在上方取穴以排出邪氣。"針中脈則濁氣出者"是指在陽明合取穴以排出濁氣。"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是指對於淺表的疾病,不應過度深入,因為這樣會讓邪氣跟著針頭進入更深層,反而加重病情。"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是指經絡各自有其主導功能。"取五脈者死"是指疾病在體內,氣息不足,如果過度使用針刺,會大量洩放陰脈的氣息,導致死亡。"取三陽之脈者"是指過度洩放三陽的氣息,也會導致病情惡化,患者會陷入恐慌。
"奪陰者死"是指在尺脈的五里五往取穴,會奪走陰氣,導致死亡。"奪陽者狂"是指奪走陽氣,會導致精神失常。"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是指高明的醫生能夠通過觀察眼睛的顏色和眼神,瞭解身體的狀況,包括調節脈搏的大小、緊張程度和滑澀感,以此判斷病情。"知其邪正者"是指能夠分辨虛邪和正邪的風向。"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是指持針的手勢和進針的動作。"氣至而去之者"是指當氣息調和後,就可以拔針了。
"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是指保持心態的平穩。"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是指三百六十五個節點,這些節點由絡脈互相連接,以確保氣息的流通。"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是指當體內五臟的氣息完全消失,脈搏也停止跳動,即使在外側的病竈和陽經的合穴上留針,也無法挽回,陽氣到達後,體內的氣息會迅速消耗殆盡,最終導致死亡,死亡時因缺乏氣息支撐,身體會顯得非常安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是指當體外的氣息完全消失,脈搏也停止跳動,即使在四肢末端的輸穴上留針,也無法挽回,陰氣到達後,陽氣會反向流入體內,造成氣息逆行,最終導致死亡,死亡時因陰氣過剩,身體會顯得非常焦躁。"所以察其目者"是指五臟會使五種顏色循環出現,當這些顏色清晰明亮時,聲音也會變得洪亮,這表示聲音和平時相比有所不同。
2. (五)《靈樞·營氣》篇
此篇論營血之專行於經隧,循環無端,而成十二經脈,須與第一篇參看,其理益明。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
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
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蓄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主要討論了營氣在人體中的運行方式,它專行於經絡之中,形成十二經脈的循環,並需結合第一篇來理解,道理會更清楚。
黃帝說,營氣的運行,主要依賴體內的穀物養分。穀物進入胃部後,再傳遞到肺部,然後在體內流動,向外散發。其中最精純的部分,則會在經絡中運行,持續不斷地循環,終而復始,這就是所謂的天地運行的規律。營氣從手太陰肺經開始,注入手陽明大腸經,再上行至足陽明胃經,下行至腳背,再注入大拇趾間,與手太陰肺經交匯,再上行至大腿。
接著從脾臟注入心臟,沿著手少陰心經出腋下,沿手臂,注入小指,再與手太陽小腸經交匯,上行腋下,出腋窩內側,注入眼睛內角,再上行至頭頂,下行至後頸,與足太陽膀胱經交匯,沿脊椎下行至臀部,再下行至小指尖,沿足底注入足少陰腎經,再上行注入腎臟,從腎臟注入心臟,再散發至胸腔。
再沿心包經出腋下,沿手臂,穿過兩筋之間,進入手掌,出中指尖,再回到小指和無名指間,與手少陽三焦經交匯,上行注入胸膛中部,再散發至三焦,從三焦注入膽囊,出側脅,注入足少陽膽經,下行至腳背,再從腳背注入大拇趾間,與足厥陰肝經交匯,上行至肝臟,從肝臟上行注入肺部,再沿喉嚨上行,進入鼻孔,終點在鼻腔深處。
營氣的分支,上行至額頭,沿頭頂下行至後頸中間,沿脊椎進入尾骨,這是督脈,絡陰部,上行經過毛髮中間,進入肚臍,再上行沿腹部內側,進入鎖骨上窩,再下行注入肺部,再出現在手太陰肺經。這就是營氣的運行路徑,其順逆都是有常規的。
3. (六)《靈樞·營衛生會》篇
此篇論營衛之所由生,及三焦生化之原理。凡針法皆借營衛以為用,如不明營衛循行與三焦相關之理,則區區毫芒之針,如何發生效力。且所謂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者,果如所指,又果何以措手耶。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岐伯答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主要討論了人體營衛之氣的生成、運行以及和三焦的關係。針灸療法需依靠對營衛的理解,否則難以發揮效應。所謂刺營不傷衛,刺衛不傷營,指的是如何在操作中做到恰到好處。
黃帝向岐伯詢問,人體的氣從何而來,陰陽如何交匯,什麼是營氣,什麼是衛氣,營氣如何生成,衛氣在哪裡會聚。對於不同年齡層的人,氣的運行有何不同。岐伯回答說,人體的氣來自食物,食物進入胃部,再轉送至肺,五臟六腑都接受這些氣。其中清的部分成為營氣,濁的部分成為衛氣。營氣在脈管中運行,衛氣在脈管外運行,營氣不停息地運行,每五十個週期就會有一次大會聚。陰陽互相貫通,像無始無終的圓環。
衛氣在夜晚運行二十五次,在白天運行二十五次,分為晝夜,所以當衛氣到達陽分時,人體開始活動,到達陰分時,人體停止活動。因此,中午時分,陽分的活動達到高峯,半夜時分,陰分的活動達到高峯。太陰主管內部,太陽主管外部,各自運行二十五次,分為晝夜。半夜是陰分的高峯,半夜過後,陰分開始衰退,清晨時分,陰分完全衰退,陽分開始接受氣。中午是陽分的高峯,傍晚時分,陽分開始衰退,夕陽落下時,陽分完全衰退,陰分開始接受氣。
半夜時分,營衛二氣大會聚,萬物都在休息,這被稱為陰氣的聚合。清晨時分,陰氣完全衰退,陽氣開始接受氣。如此循環不止,與天地的規律相同。
黃帝問,為什麼老年人晚上不易入睡,年輕人白天不易打盹。岐伯回答,年輕人的氣血旺盛,肌肉滑潤,氣道通暢,營衛二氣的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神充沛,夜晚容易入睡。老年人的氣血衰退,肌肉乾枯,氣道阻塞,五臟之氣互相搏鬥,營氣減少,衛氣內侵,所以白天精神不佳,夜晚不易入睡。
黃帝問,營氣和衛氣是如何運行的。岐伯回答,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下焦。黃帝問,三焦是如何產生的。岐伯回答,上焦出自胃的上口,沿咽喉向上穿過膈肌,分佈於胸中,經過腋下,沿著太陰的路徑運行,回到陽明,上至舌,下至足陽明,經常和營氣一起運行於陽二十五次,運行於陰也是二十五次,一圈下來,再在手太陰大會聚。
黃帝問,當人們喝熱飲食,氣尚未穩定,就出汗,有的在臉上,有的在背上,有的在身體的一半,這並未遵循衛氣的運行路徑,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外感風邪,內部毛孔開放,汗腺分泌,衛氣趁機逸出,無法遵循正常的路徑。這種氣體輕盈快速,一遇到開放的機會就出來,所以無法遵循正常的路徑,這被稱為漏泄。
黃帝問,中焦是如何產生的。岐伯回答,中焦也在胃中,出現在上焦之後,這裡接收的氣,可以分解食物殘渣,蒸發津液,精華部分上注於肺脈,轉化為血液,供養全身,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所以獨自可以在經絡中運行,被稱為營氣。黃帝問,血液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同一種東西,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營衛是精氣,血液是神氣,所以血液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同一種東西。所以,失血的人不出汗,出汗的人不缺血,所以人一生只能死一次,不能死兩次。
黃帝問,下焦是如何產生的。岐伯回答,下焦是腸道的末端,注入膀胱,然後滲入體內。所以,水分和食物通常一起存在於胃中,形成食物殘渣,然後一起進入大腸,形成下焦,然後一起滲入體內,幫助泌尿系統分離尿液,沿著下焦滲入膀胱。
黃帝問,當人們喝酒,酒也會進入胃部,食物還沒消化完,小便卻先排出,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酒是由成熟的穀物製成的液體,它的氣質強烈而清澈,所以比食物晚進入,卻先於食物排出。黃帝說,很好。我聽說,上焦像霧,中焦像漚,下焦像瀆,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