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二、醫經錄要 (2)

回本書目錄

二、醫經錄要 (2)

1. (二)《靈樞·本輸》篇

此篇為針灸家依經認穴,扼要治病之祖,其十二經五臟六腑之井滎俞經合各穴之發明。非開天明道之聖人不能通曉,非後世言解剖者,所能幾其萬一。凡人周身之穴道,及用針灸治病之方法,俱由此篇逐漸發明,尤為針灸家不可不讀。

白話文:

這篇文章是針灸學家根據經絡認穴位的來源,是簡要治療疾病的祖本,十二條經脈、五臟六腑的井、滎、俞、經合等穴位的發現。如果不是開天闢地、闡明大道的聖人,就不能完全理解;如果不是後來談論解剖的人,也無法理解其中萬分之一。所有人的穴位,以及用針灸治療疾病的方法,都是由這篇文章逐漸發展出來,尤其是針灸的醫師必須研讀的。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岐伯曰:請言其次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針灸的方法,必須通曉十二經絡的起止部位,絡脈的分支部位,五輸的停留部位,六腑的相合部位,四時的出入部位,五臟的流通部位,寬窄的程度,淺深的程度,高下的程度。希望聽到你的解釋。岐伯說:請依次解釋。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白話文:

肺經生於少商穴,少商穴位於大拇指的內側,為井木;流注於魚際穴,魚際穴是手上的魚,為滎穴;注入太淵穴,太淵穴位於魚之後一寸的凹陷處,為腧穴;運行為經渠穴,經渠穴位於大拇指根部,運行不息,為經穴;流入尺澤穴,尺澤穴是肘中的動脈,為合穴,是手太陰經。

心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溜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腧;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

白話文:

心臟的經脈出自中衝穴,中衝穴在手中指的指端,五行屬木,叫做井穴;流注到勞宮穴,勞宮穴在掌中中指本節的內側,叫做滎穴;注入到大陵穴,大陵穴在手掌背兩骨之間的下方,叫做腧穴;運行到間使穴,間使穴的通道在兩條筋的中央,三寸的範圍內,有超過的症狀就到穴位,沒有超過的症狀就停止,叫做經穴,進入曲澤穴,曲澤穴在肘部內側下陷的中央,彎曲就可以找到,叫做合穴,是手少陰經。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溜於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滎;注於太衝,太衝,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腧;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白話文:

肝經從大敦穴開始,大敦穴位於足大拇指的末端和三個毛之間,為本經的井穴。肝經的氣血由此流注於行間穴,行間穴位於足大拇指間,為滎穴。接著流注於太衝穴,太衝穴位於行間穴上二寸的凹陷處,為腧穴。再行經中封穴,中封穴位於內踝前方一寸半,凹陷處。如果按壓會感到疼痛,而且逆著經絡的方向按壓會更加疼痛,如果順著經絡的方向按壓則會感到通暢,搖動足部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為經穴。最後流注於曲泉穴,曲泉穴位於輔骨下方,大筋上方,屈膝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為合穴。這是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線。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腧;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白話文:

脾經發於隱白穴,隱白穴位於足大拇指內側,為井穴;流經大都穴,大都穴位於足背,本節之後,向下凹陷的地方,為滎穴;注入太白穴,太白穴位於腕骨縫隙處,為腧穴;行至商丘穴,商丘穴位於內踝縫隙處,向下凹陷的地方,為經穴;進入陰陵泉穴,陰陵泉穴位於跗骨縫隙處,向下凹陷的地方,伸直腳找出此穴位,為合穴,此即足太陰穴。

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於太谿,太谿,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腧;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於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白話文:

腎經起源於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足心,五行屬木;流注於然谷穴,然谷穴位於然骨之下,五行屬火;注入太谿穴,太谿穴位於內踝之後,跟骨之上,足跟凹陷處,五行屬土;循行於復溜穴,復溜穴位於內踝上二寸,常動不停;進入陰谷穴,陰谷穴位於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壓能感受到脈搏,屈膝時才能發現,五行屬水。上述穴位構成腎經。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白話文:

膀胱經起於至陰,至陰指足小趾尖端,為井金穴;循行至通谷,通谷指本節之前的外側,為滎穴;濕潤束骨,束骨指本節之後、凹陷中部,為腧穴;經過京骨,京骨指足外側大骨的下面,為原穴;行於崑崙,崑崙指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穴;進入委中,委中指膕中央,為合穴,委而取之,是足太陽經的穴位。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俠谿,俠谿,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腧;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白話文:

膽經出於足竅陰,足竅陰指的就是足小趾次指的指尖,屬於井金。經脈流經俠谿,俠谿指的是足小趾次指之間,屬於滎穴。經脈注於臨泣,臨泣位於足背上行一寸半,陷者中,屬於腧穴。經脈經過丘墟,丘墟位於外踝之前的下陷處,屬於原穴。經脈行於陽輔,陽輔位於外踝之上、輔骨之前,一直到絕骨的指尖,屬於經穴。經脈進入陽之陵泉,陽之陵泉位於膝蓋外側的陷者中,屬於合穴。伸直小腿即可找到膽經,膽經屬於足少陽。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內庭,內庭,次指外間也,為滎;注於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腧;過於衝陽,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

白話文:

  1. 「胃出於厲兌」:胃經的起始穴位在厲兌穴,厲兌穴位於足大拇指內側次指的端點,五行屬金。

  2. 「溜於內庭」:胃經的經氣從厲兌穴流向內庭穴,內庭穴位於足次指外側的間隙,五行屬水。

  3. 「注於陷谷」:胃經的經氣從內庭穴流向陷谷穴,陷谷穴位於足中指內側的間隙上行二寸的凹陷處,五行屬木。

  4. 「過於衝陽」:胃經的經氣從陷谷穴流向衝陽穴,衝陽穴位於足跗上五寸的凹陷處,五行屬火。

  5. 「其原」:胃經的原穴是厲兌穴。

搖足而得之;行於解谿,解谿,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

白話文:

搖動腳部得到它,運行於解谿穴,膝蓋外側的解谿穴,往上衝陽穴一寸半陷下就是它,是足陽明胃經的經脈,進入下陵穴,膝蓋下方三寸,股骨外側三寸的地方就是下陵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再往下三寸就是巨虛穴上廉,再往下三寸是巨虛穴下廉,大腸屬於上,小腸屬於下,是足陽明胃經的脈絡,大腸小腸,都屬於胃,是足陽明胃經。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於關衝,關衝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於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過於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於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於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

白話文:

三焦經的經脈,上部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合,由此經脈從關衝穴(位於手小指和小指次指端)開始,這穴是手少陽經的三焦經的井穴;經脈流至液門(位於小指和小指次指之間),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三焦經的滎穴;經脈注於中渚穴(位於手背腕橫紋中間),這是手少陽少陽三焦經的三焦經的腧穴;經脈經過陽池穴(位於腕背橫紋上),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三焦經的原穴;經脈運行至支溝穴(位於腕骨上三寸處,兩骨之間),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三焦經的經穴;經脈進入天井穴(位於肘外大骨之上),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三焦經的合穴,屈肘才能找到它。三焦經的下合穴,位於大腳趾前,足少陽經之後穴,經脈由膕中外廉而出,名為委陽穴,這是足太陽經的絡脈。

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白話文:

手少陽經,三焦是足少陽太陰所統領的,太陽經的別絡,在上踝五寸處,別入貫通腨腸,從委陽穴出來,與太陽經正經脈相並,絡屬於膀胱,約制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為滎;注於後溪,後谿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腧;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行於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太陽經相合,從少澤穴開始,少澤穴位於小指的末端,為井金穴;流經前谷穴,前谷穴位於手的外側,手腕關節的前緣,掌側凹陷處,為滎穴;注入後谿穴,後谿穴位於手的外側,手腕關節的後面,為腧穴;經過腕骨,腕骨位於手的外側,手腕關節的前方,為原穴;行於陽谷穴,陽谷穴位於手腕關節外側,尺骨突起下方的凹陷處,為經穴;進入小海穴,小海穴位於肘內側,尺骨外側,肘關節上緣,屈肘,在骨頭外側半寸的凹陷處,伸直手臂即可觸及,為合穴,這就是手太陽經的循行路線。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腧;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於陽谿,陽谿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手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是五臟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白話文:

大腸的經脈在上面與手陽明經相連,從商陽穴開始,商陽穴在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為井金穴;再從商陽穴流經本節前面的兩個中間部位,為滎穴;再流經本節後面的三個中間部位,為輸穴;再流過合谷穴,合谷穴在大拇指分叉的骨頭之間,為原穴;再流經陽谿穴,陽谿穴在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為經穴;再流入曲池穴,曲池穴在肘關節外側骨頭的凹陷處,彎曲胳膊就能找到,為合穴。手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腧穴,五臟有五個穴位,六腑有六個穴位,合計是二十五個腧穴。六腑的經脈都從足三陽經發出,並在上面與手陽明經相連。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白話文:

缺盆穴,為任脈上的穴位,名稱叫天突,第一個。

任脈旁側的脈搏,為足陽明脈,名稱叫人迎,第二個。

手陽明脈,名稱叫扶突,第三個。

手太陽脈,名稱叫天窗,第四個。

足少陽脈,名稱叫天容,第五個。

手少陽脈,名稱叫天牖,第六個。

足太陽脈,名稱叫天柱,第七個。

頸部中央的脈搏,為督脈,名稱叫風府。

腋動脈,為手太陰脈,名稱叫天府。

腋下三寸,為手心主脈,名稱叫天池。

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腧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髮際。陰尺動脈在五里,五腧之禁也。

白話文:

足陽明在下嚥喉的動脈。它的穴位在胸中。手陽明次於外面,距離彎頰不滿一寸。手太陽穴位在彎頰。足少陽穴位在耳後彎頰。手少陽穴位在耳後,上面加在完骨的上方。足太陽穴位在後頸大筋中間,頭髮邊際。陰尺動脈穴位在五里,是五腧穴位的禁忌。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

白話文:

肺與大腸相配,大腸是傳送糟粕的地方。

心與小腸相配,小腸是接受和盛食物的地方。

肝與膽相配,膽是貯藏精華的地方。

脾與胃相配,胃是儲藏五穀的地方。

腎與膀胱相配,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地方。

少陽屬腎,腎上連接肺,所以將兩臟相配。

三焦是水液通行的通道,水液從那裡排出,屬膀胱,它是孤獨的臟器。

以上是六腑與它相配的臟器。

春取絡脈諸滎大筋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腧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白話文:

春天取絡脈諸榮,在大筋和肌肉的分界處,嚴重者可取深部,輕微者可取淺部。夏天取諸腧孫絡,在肌肉和皮膚之上。秋天取諸合,其他方法與春天相同。冬天取諸井諸腧部分,取穴要深,留針時間要長。這四個季節的順序,氣所在的地方,病的場所,以及藏的適宜。轉筋的人,站立著取穴,可以使病立刻痊癒。痿厥的人,針刺後可使之立即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