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3)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3)
1.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元王國端之《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亦多錄私相傳誦之歌括歌賦。蓋皆熱心針灸學,惟恐古法失傳,同抱一普及公開之思想者也。
吾師黃石屏先生為人治病,亦隔衣下針,無須留意揣量穴道,而自然百無一誤。蓋與明季凌漢章所傳針法,為一脈相傳,固由於周身穴道爛熟胸中,無須臨時脫衣挨按,然其隨手下針百無一誤者,另有取穴準確之法,較之脫衣挨按,尤為迅速。故鄙人平生治病亦遵吾師之法,隔衣下針,並非故為所難,亦由習之既久反較脫衣為易。
此等處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將來實習時,吾師所傳隔衣下針之法,當可望其普及也。
習針科者,對於暈針及吸針之解法,務宜講明有素,庶不致臨事倉皇。暈針固險,而吸針尤險而危。昔朱丹溪有一門人,為病者用針,針為氣所吸,牢不可拔,而吸入甚速。其人急趨丹溪求教,丹溪聞之變色曰:吾不能解,惟速求可久先生。葛至,急於他穴下一針,其吸入之針,應手射出。可見針法自有真傳,到此緊要關頭,絲毫不容假借矣。
白話文: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元代王國端所著的《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也收錄了不少私下口傳心授的歌訣和詩詞。這都說明他們熱衷於針灸學,擔心古法失傳,都抱著普及公開的思想。
我的老師黃石屏先生治病,都是隔著衣服下針,不用仔細尋找穴位,卻都能準確無誤。這是因為他繼承了明代凌漢章的針法,一脈相承,所以他對全身穴位非常熟悉,不用臨時脫衣按摸,就能準確下針。但他下針百發百中的原因,還在於他獨特的取穴方法,比脫衣按摸更快更準。因此,我平時治病也遵循老師的方法,隔衣下針,並不是故意要炫技,而是因為長期練習,反而比脫衣下針更容易。
這些技巧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將來實習時,我老師傳授的隔衣下針法,希望能得到廣泛應用。
學習針灸的人,一定要熟練掌握暈針和吸針的處理方法,以免遇到緊急情況手忙腳亂。暈針固然危險,而吸針則更加危險。以前朱丹溪的一個學生,為病人施針時,針被氣吸住,拔不出來,而且吸入速度很快。這個學生急忙跑去請教朱丹溪,朱丹溪一聽臉色大變,說:「我解不了,你趕快去找可久先生。」葛至(可久先生)來了,在別的穴位快速施針,那根被吸住的針就自己彈射出來了。這件事說明針法確實有真傳,到了關鍵時刻,一點都不能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