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回本書目錄

1. 十一、肩膊背腧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2. (一)肩膊部

(左右凡二十六穴)

1.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者是。一名膊井,手足少陽、陽維之會。治五勞七傷,頸項不得回顧背膊間,兩手不得向頭,或因撲傷腰髖疼,腳氣上攻。《甲乙經》云:只可針入五分,此膊井足陽明之會,乃連入五臟氣。若刺深,則令人悶到不識人。

即速須三里下氣,先補不瀉,須臾平復如故。凡針肩井,皆以三里下其氣。若婦人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若灸更勝針,可灸七壯。

2.天髎: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央,手少陽、陽維之會。治肩肘痛引頸項急,寒熱,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煩滿。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3.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手陽明、蹺脈之會。治背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而痛。灸五壯,針入一寸。

4.臑會:二穴,一名臑髎。肩前廉,去肩頭三寸,手陽明之絡。治項癭氣瘤,臂痛不能舉,氣腫痓痛。針入七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可灸七壯。

5.肩髃: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手陽明、蹺脈之會。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癮疹,手臂攣急,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筋骨痠疼。可灸七壯至二七壯,以瘥為度。若灸偏風不遂,七七壯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當灸,不畏細也。

刺即泄肩臂熱氣。唐庫狄欽若患風痹,手臂不得伸引,諸醫莫能愈。甄權針肩髃二穴,令將弓箭向垛射之,如故。

6.肩髎:二穴在肩端臑上陷中,舉臂取之。治肩重不可舉臂肘。可灸三壯,針入七分。

7.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治風痹,手臂不舉,肩中熱痛。針入五分。

8.臑腧:二穴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手足太陽、陽維、蹺脈之會。治寒熱,肩腫引胛中痛,臂酸無力。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9.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手太陽脈氣所發。治肩胛痛,臂肘外後廉痛,頰頷腫。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六呼。

10.秉風:二穴在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治肩痛不能舉。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11.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治肩痛,周痹,氣注,肩膊拘急疼悶。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12.肩外腧: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治肩胛痛熱而寒至肘。可灸三壯,針入六分。

13.肩中腧: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治寒熱,目視不明,咳嗽上氣唾血。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十壯。

白話文:

[(一)肩部]

(左右共二十六個穴位)

  1. 肩井穴:位於肩膀上方凹陷處,鎖骨上方,大骨前方約一寸半的位置,可用三指按壓尋找,中指下的凹陷即是。又稱為膊井穴,為手足少陽、陽維脈的交匯點。主治五勞七傷,頸部轉動困難,背部僵硬,雙手無法抬高至頭部,或是跌打損傷導致腰部疼痛,以及腳部疾病影響到上半身。《甲乙經》記載:針灸時僅可深入五分,此穴與足陽明脈相會,且連接五臟之氣。如果針刺過深,可能會導致患者昏厥,失去意識。

若發生此情況,應立即針灸三里穴來調節氣息,先補後瀉,不久即可恢復正常。凡是針灸肩井穴,都需配合針灸三里穴調節氣息。若婦女流產後出現四肢冰冷,針灸肩井穴能立即改善。若使用艾灸效果更佳,每次灸七次。

  1. 天髎穴:位於鎖骨下方的肩部凹陷處,為手少陽、陽維脈的交匯點。主治肩肘疼痛、頸部緊繃、寒熱交加、鎖骨疼痛、汗腺功能失調、胸部煩悶。針灸時深度八分,可灸三次。

  2. 巨骨穴:位於肩端,向上延伸至兩叉骨間的凹陷處,為手陽明、蹺脈的交匯點。主治背部疼痛、胸腔瘀血、肩臂屈伸困難及疼痛。灸五次,針灸深度一寸。

  3. 臑會穴:又稱臑髎穴,位於肩部前方,距離肩頭約三寸的位置,為手陽明脈的絡穴。主治頸部腫脹、手臂疼痛無法舉起、氣腫、背痛。針灸深度七分,留針十次呼吸時間,待感到氣感後再施瀉法,可灸七次。

  4. 肩髃穴:位於肩端兩骨之間的凹陷處,舉臂可找到,為手陽明、蹺脈的交匯點。主治中風偏癱、半身不遂、熱風癢疹、手臂抽搐、握物困難、拉弓無力、手臂纖細無力、筋骨痠痛。可灸七次至十四次,以病情好轉為標準。若治療中風偏癱,灸四十九次為限,不宜過多,以免手臂變細。若風濕病導致筋骨無力,且久治不愈,應進行灸療,不必擔心手臂變細。

鍼灸能排出肩臂的熱氣。唐朝時期,庫狄欽若患有風濕性關節炎,手臂無法伸展,眾多醫生都無法治癒。甄權針灸肩髃穴,讓他手持弓箭對準目標射擊,效果如常。

  1. 肩髎穴:位於肩端上方的凹陷處,舉臂可找到。主治肩部沉重,無法舉臂和肘部疼痛。可灸三次,針灸深度七分。

  2. 肩貞穴:位於肩部彎曲處胛骨下方的兩骨間隙,肩髃穴後方的凹陷處。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手臂無法舉起,肩部熱痛。針灸深度五分。

  3. 臑腧穴:位於肩髎穴後方,大骨下方、胛骨上方的凹陷處,為手足太陽、陽維脈、蹺脈的交匯點。主治寒熱交替,肩部腫脹導致胛骨中間疼痛,手臂痠痛無力。針灸深度八分,可灸三次。

  4. 天宗穴:位於秉風穴後方,大骨下方的凹陷處,為手太陽脈的起始點。主治肩胛疼痛,臂肘外側後緣疼痛,面頰下頜腫脹。可灸三次,針灸深度五分,留針六次呼吸時間。

  5. 秉風穴:位於肩部上方,小髃穴後方,舉臂可看到空隙,為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脈的交匯點。主治肩部疼痛,無法舉起。可灸五次,針灸深度五分。

  6. 曲垣穴:位於肩部中央,彎曲胛骨的凹陷處,按壓時會感到疼痛。主治肩部疼痛,周圍性麻痺,氣血凝滯,肩部僵硬疼痛。可灸三次,針灸深度五分。

  7. 肩外腧穴:位於胛骨上方,離脊椎三寸的凹陷處。主治肩胛疼痛,伴隨由熱轉寒至肘部。可灸三次,針灸深度六分。

  8. 肩中腧穴:位於胛骨內側,離脊椎二寸的凹陷處。主治寒熱交替,視力模糊,咳嗽喘息,咯血。針灸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可灸十次。

3. (二)背腧部中行

(凡一十三穴)

1.大顀:一穴,一本作椎。今從頁作顀,余皆仿此。在第一椎上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療五勞七傷,溫瘧痎瘧,氣疰,背膊拘急,頸項強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以年為壯。《甲乙經》云:大椎下至尾骶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腧穴。

凡度周身孔穴,遠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內紋為一寸,《素問》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繩度量孔穴,繩多出縮,取穴不準。今以薄竹片點量分寸,療病準的。

2.陶道:一穴,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治頭重目瞑,灑淅寒熱,脊強,汗不出。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3.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治癲疾,瘛瘲,怒欲殺人,身熱狂走,譫言見鬼。針入五分,灸七七壯。

4.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寒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可灸七七壯,至百壯止。小兒風癇瘛瘲,可灸七壯。

5.靈臺:一穴,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經闕療病法,出《素問》。

6.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寒熱,解散,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7.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視。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8.脊中:一穴,一名神宗。在第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風癇,癲邪,溫病,積聚,下利。禁不可灸,灸則令人腰背傴僂。針入五分,得氣即瀉。

9.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積氣上下行,水穀不化,下利,腰脊強不得屈伸,腹中留積。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10.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頭痛不可忍,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裡急,腰腹相引痛。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11.陽關:一穴在第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闕療病法,出《素問》。

12.腰腧:一穴,一名背解,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得其穴。督脈氣所發。治腰髖疼,腰脊強不得迴轉,溫瘧痎瘧。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慎房勞,舉重強力。《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壯。

13.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郄,督脈絡別。《甲乙經》云:在脊骶端,足少陰、少陽所結會。治腸風下血,五種痔,疳蝕,下部䘌。針入三分,抽針以太痛為度。其穴跌地取之乃得。灸然不及針,日灸三十壯,至二百壯止。此痔根本是冷,慎冷食、房勞。《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

白話文:

標題:(二)背部中央行

內容: (總共有十三個穴位)

  1. 大椎穴:位於第一頸椎上方的凹陷處,爲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點。主治五勞七傷、溫瘧、氣疰、背肌緊繃、頸部僵硬、風勞、食氣等症。針刺深度爲五分,留針三呼,瀉五吸。如果選擇艾灸,灸壯數與年齡相同。

  2. 陶道穴:在大椎穴下方的間隙,需俯身取穴,爲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點。主治頭重目眩、寒熱交替、脊柱僵硬、無汗等症。可以艾灸五壯,針刺深度爲五分。

  3. 身柱穴:在第三頸椎下方的間隙,爲督脈氣血的發源點。主治癲疾、身熱狂躁、譫語見鬼等症。針刺深度爲五分,艾灸壯數爲四十九壯。

  4. 神道穴:在第五頸椎下方的間隙,需俯身取穴,爲督脈氣血的發源點。主治寒熱頭痛、瘧疾、情緒抑鬱、健忘驚悸等症。艾灸壯數最多可達一百壯,小兒風癇可以艾灸七壯。

  5. 靈臺穴:在第六頸椎下方的間隙,需俯身取穴,爲督脈氣血的發源點。疾病治療方法出自《素問》。

  6. 至陽穴:在第七頸椎下方的間隙,需俯身取穴,爲督脈氣血的發源點。主治寒熱、肢體沉重疼痛、少氣無力等症。可以艾灸三壯,針刺深度爲五分。

  7. 筋縮穴:在第九頸椎下方的間隙,需俯身取穴,爲督脈氣血的發源點。主治驚癇、脊柱急強、目光上視等症。可以艾灸三壯,針刺深度爲五分。

  8. 脊中穴:又名神宗穴,位於第十一頸椎下方的間隙,需俯身取穴,爲督脈氣血的發源點。主治風癇、溫病、積聚、腹瀉等症。禁止艾灸,否則會導致腰背彎曲。針刺深度爲五分,得氣後立即瀉出。

  9. 懸樞穴:在第十三頸椎下方的間隙,需伏身取穴,爲督脈氣血的發源點。主治積氣上下行、水谷不化、腹瀉、腰脊強硬不能屈伸、腹部積滯等症。針刺深度爲三分,可以艾灸三壯。

  10. 命門穴:又名屬累穴,位於第十四頸椎下方的間隙,需伏身取穴,爲督脈氣血的發源點。主治頭痛難以忍受、身熱如火、汗不出、裏急後重、腰腹牽引痛等症。針刺深度爲五分,可以艾灸三壯。

  11. 陽關穴:在第十六頸椎下方的間隙,需伏身取穴。針刺深度爲五分,可以艾灸三壯。疾病治療方法出自《素問》。

  12. 腰俞穴:又名背解穴、腰柱穴、腰戶穴,位於第二十一頸椎下方的凹陷處。取穴時需挺身伏地,雙手交叉支撐額頭,放鬆四肢,然後才能找到穴位。爲督脈氣血的發源點。主治腰髖疼痛、腰脊強硬無法轉圜、溫瘧等症。針刺深度爲八分,留針三呼,瀉五吸。可以艾灸七壯至四十九壯。避免過度勞累和重物提舉。《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爲二寸,留針七呼,艾灸壯數爲四十九壯。

  13. 長強穴:又名氣之陰郄穴,爲督脈絡脈的別出點。《甲乙經》記載:位於脊骶末端,爲足少陰、少陽經的結會點。主治腸風下血、五種痔、疳蝕、下部瘙癢等症。針刺深度爲三分,以患者感到極度疼痛爲準。取穴時需跌倒地面才能找到。艾灸效果不如針刺,每日艾灸三十壯,最多可達二百壯。此病的根本原因是寒冷,應避免食用冷食和過度勞累。《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爲二寸,留針七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