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十一、肩膊背腧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1)

回本書目錄

十一、肩膊背腧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1)

1. (一)肩膊部

(左右凡二十六穴)

1.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者是。一名膊井,手足少陽、陽維之會。治五勞七傷,頸項不得回顧背膊間,兩手不得向頭,或因撲傷腰髖疼,腳氣上攻。《甲乙經》云:只可針入五分,此膊井足陽明之會,乃連入五臟氣。若刺深,則令人悶到不識人。

白話文:

  1. 肩井:兩個穴位在肩上凹陷處,缺盆上,鎖骨前一寸半,用三指按壓,以中指下陷處為準。又名膊井,手足少陽、陽維經的交會穴。用於治療五勞七傷,頸項不能回頭看後背肩膀之間,兩手不能上舉到頭部,或因跌傷腰髖疼痛,腳氣病上攻。在《甲乙經》中說:只可針刺五分深,此膊井穴與足陽明經相交會,並與五臟之氣相連。若針刺太深,則會使人精神恍惚,不認識人。

即速須三里下氣,先補不瀉,須臾平復如故。凡針肩井,皆以三里下其氣。若婦人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若灸更勝針,可灸七壯。

白話文:

遇到狀況緊急時,需要針灸三里穴來緩和氣血,一開始要先補,不要瀉,一會兒就能讓症狀恢復正常。凡是針灸肩井穴,都要同時針灸三里穴來緩和氣血。如果婦女在墮胎後,手腳冰冷麻木,針灸肩井穴可以立馬好轉。如果再搭配艾灸的效果會比單獨針灸更好,可以灸七壯。

2.天髎: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央,手少陽、陽維之會。治肩肘痛引頸項急,寒熱,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煩滿。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1. 天髎穴:這兩個穴位位於肩胛骨的上緣,肩胛骨中央凹陷處,是手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匯處。可以治療肩肘疼痛、頸項僵硬、寒熱、肩胛骨中央疼痛、出汗少、胸中煩悶。針刺深度八分,可以灸三壯。

3.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手陽明、蹺脈之會。治背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而痛。灸五壯,針入一寸。

白話文:

  1. 巨骨穴:此穴位有兩個,位於肩端,在鎖骨上緣盡頭處,手陽明經和蹺脈交會的地方。主治背部和肩膀疼痛,胸中有瘀血,肩部和手臂不能彎曲伸展而疼痛。灸5壯,針刺深度1寸。

4.臑會:二穴,一名臑髎。肩前廉,去肩頭三寸,手陽明之絡。治項癭氣瘤,臂痛不能舉,氣腫痓痛。針入七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可灸七壯。

白話文:

  1. 臑會穴:兩個穴位,別名為臑髎穴。在肩前廉,距離肩頭三寸,屬於手陽明經的絡穴。主治頸部腫瘤、氣管瘤、臂痛不能舉、氣腫、痓疾疼痛等。針刺七分,留針十呼,得氣後瀉針,可灸七壯。

5.肩髃: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手陽明、蹺脈之會。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癮疹,手臂攣急,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筋骨痠疼。可灸七壯至二七壯,以瘥為度。若灸偏風不遂,七七壯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當灸,不畏細也。

白話文:

  1. 肩髃穴:此穴在肩端兩骨之間,肩部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就會看到,是手陽明經、蹺脈的會合處。它可以治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癮疹,手臂攣急,抓取東西使不上力,拉弓射箭不能開弓,手臂瘦弱無力,筋骨痠疼。可以灸七壯到二十七壯,以痊癒為準。如果灸偏風不遂,灸七七壯就好,不宜多灸,以免手臂瘦弱。如果是風疾引起的筋骨無力,長久不治,可以使用灸療,不用擔心手臂瘦弱。

刺即泄肩臂熱氣。唐庫狄欽若患風痹,手臂不得伸引,諸醫莫能愈。甄權針肩髃二穴,令將弓箭向垛射之,如故。

白話文:

針刺的方法是宣洩掉肩膀和手臂上的熱氣。唐朝庫狄欽若患有風痹,手臂不能伸展,許多醫生都無法治好。甄權在肩膀上的髃穴針刺,讓他拿起弓箭朝靶子射擊,於是就能像平常那樣射箭了。

6.肩髎:二穴在肩端臑上陷中,舉臂取之。治肩重不可舉臂肘。可灸三壯,針入七分。

7.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治風痹,手臂不舉,肩中熱痛。針入五分。

8.臑腧:二穴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手足太陽、陽維、蹺脈之會。治寒熱,肩腫引胛中痛,臂酸無力。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1. 臑腧穴:這兩個穴位在肩髎穴的後面,大骨的下面,肩胛骨的上緣凹陷處,是手足太陽經、陽維脈、蹺脈的交會穴位。治療寒熱、肩膀腫脹引起的肩胛骨中間疼痛、手臂痠痛無力。針刺深度八分,可以灸三壯。

9.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手太陽脈氣所發。治肩胛痛,臂肘外後廉痛,頰頷腫。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六呼。

白話文:

  1. 天宗穴:左右兩穴位於秉風穴之後,在肩胛骨下陷的中央,手太陽小腸經的氣血在此發出。可以治療肩胛疼痛、手臂及手肘外側後緣疼痛、臉頰與下顎腫脹。可以用艾灸來治療,每次灸三壯,針灸時針刺入五分,留針六個呼吸的工夫。

10.秉風:二穴在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治肩痛不能舉。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1. 秉風:兩個穴位在肩上的小髃穴後面,舉起胳膊有空隙,是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經交匯的地方。治療肩膀疼痛,不能舉起來。可以用灸法,灸五壯,針刺深度五分。

11.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治肩痛,周痹,氣注,肩膊拘急疼悶。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1. 曲垣穴:這兩個穴位位於肩中央彎曲的肩胛骨凹陷處,按壓時會感到疼痛。主治肩痛、周身痺痛、氣血不通、肩部疼痛僵硬。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五分。

12.肩外腧: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治肩胛痛熱而寒至肘。可灸三壯,針入六分。

13.肩中腧: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治寒熱,目視不明,咳嗽上氣唾血。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十壯。

白話文:

  1. 肩中俞穴:此穴有兩個,位於肩胛骨內側,距離脊椎骨二寸的凹陷處。主治寒熱,視力模糊,咳嗽氣喘,咳血。針灸三分鐘,留針七次呼吸,可灸十壯。

2. (二)背腧部中行

(凡一十三穴)

1.大顀:一穴,一本作椎。今從頁作顀,余皆仿此。在第一椎上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療五勞七傷,溫瘧痎瘧,氣疰,背膊拘急,頸項強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以年為壯。《甲乙經》云:大椎下至尾骶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腧穴。

白話文:

  1. 大椎:中醫的一個穴位名稱,又名椎,取壓迫之義。根據一些醫書的記載應做「椎」,《甲乙經》則寫為「顀」,在這裏採用「顀」,現在的書籍也都這樣寫,其他穴位名稱的寫法也都是如此。在第一胸椎椎體棘突下陷中,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針灸大椎穴可以治療五種勞症、七種傷症、溫瘧、痎瘧、氣疰、背膊拘急、頸項強直不能回顧、風勞、食氣。針刺刺入五分深,停留三呼,出針時瀉五吸。如果使用灸法,以灼燒一年以上的艾灸柱為壯。根據《甲乙經》中的記載,大椎穴以下到尾骶骨,共有二十一椎,長三尺,根據其長度折算可以確定這個穴位的位置。

凡度周身孔穴,遠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內紋為一寸,《素問》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繩度量孔穴,繩多出縮,取穴不準。今以薄竹片點量分寸,療病準的。

白話文:

  1. 測量周身各個孔穴的遠近距離,以男左女右為準,以中指內側的紋路為一寸,就像《素問》中所說的“同身寸”一樣。

  2. 很多人用繩子來測量孔穴,但繩子容易拉伸或縮短,測量孔穴的位置不準確。

  3. 現在用薄竹片來點測距離,治療疾病時更準確。

2.陶道:一穴,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治頭重目瞑,灑淅寒熱,脊強,汗不出。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1. 陶道:有一個穴位,位於大椎穴下方的間隙,俯身取穴,它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穴。可以治療頭重眼花,寒熱交錯,脊背僵硬,汗出不暢等疾病。可以灸五壯,針刺深度五分。

3.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治癲疾,瘛瘲,怒欲殺人,身熱狂走,譫言見鬼。針入五分,灸七七壯。

白話文:

  1. 身柱穴:一個穴位,位於第三椎節以下的間隙,是督脈之氣發出之處。用於治療癲癇、癡呆、發怒想殺人、身體發熱並狂奔亂跑,胡言亂語且見到鬼。針刺深度為五分,灸壯七七次。

4.神道:一穴,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寒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可灸七七壯,至百壯止。小兒風癇瘛瘲,可灸七壯。

白話文:

4、神道穴:位於第5腰椎下,俯身取穴,督脈之氣所發起。主治寒熱頭痛、時發時止、瘧疾、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可灸77壯,最多灸至100壯。小兒風癇、瘛瘲,可灸7壯。

5.靈臺:一穴,在第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經闕療病法,出《素問》。

6.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寒熱,解散,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1. 至陽穴:一個穴位在第七椎節下之間,俯身而取之,督脈氣的發源地。治療寒熱、解散、淫漬、小腿痠痛、四肢重痛、呼吸困難、言語困難。可以用艾灸治療三壯,針灸深度五分。

7.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視。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1. 筋縮:第一個穴位在第九塊脊椎骨往下中間的位置,要俯臥才能取到這個穴位,督脈之氣由此發出。可以治療癲癇、狂走癲疾、脊椎僵直、眼睛向上看。可以使用艾灸,灸三壯;針灸,針刺深度為五分。

8.脊中:一穴,一名神宗。在第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風癇,癲邪,溫病,積聚,下利。禁不可灸,灸則令人腰背傴僂。針入五分,得氣即瀉。

白話文:

8.脊中:有一個穴位,又稱神宗。在第十一節椎骨下方,俯身取穴,督脈之氣由此發出。主治風疾、癲癇、溫病、積聚、腹瀉。禁止灸灸,否則會導致腰背彎曲。針刺深度五分,得氣後立即出針。

9.懸樞:一穴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積氣上下行,水穀不化,下利,腰脊強不得屈伸,腹中留積。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1. 懸樞:這個穴位位於第十三椎節的下面,俯伏著取穴,是督脈之氣發出的地方。治療積氣在身體上下運行,水谷不消化,腹瀉,腰脊強直不能屈伸,腹中留有積塊。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用艾灸三壯。

10.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督脈氣所發。治頭痛不可忍,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裡急,腰腹相引痛。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1. 命門:命門穴又名屬累穴。位於第十四椎節的下面,用針直刺透刺,督脈的氣血由此發出。治療頭痛難忍、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一種熱病)、裡急、腰腹牽引疼痛。針刺入五分,也可以灸三壯。

11.陽關:一穴在第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闕療病法,出《素問》。

12.腰腧:一穴,一名背解,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得其穴。督脈氣所發。治腰髖疼,腰脊強不得迴轉,溫瘧痎瘧。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慎房勞,舉重強力。《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壯。

白話文:

12.腰腧:一個穴位,別名背解、腰柱、腰戶。在第二十一節椎骨以下,凹陷處的中央。挺直身體趴在地上舒展身體,雙手疊放在額頭上,舒展四肢,然後才能找到這個穴位。督脈氣血發源的地方。治療腰髖疼痛、腰脊僵硬不能轉動,溫瘧痎瘧。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三呼,出針五吸。可以灸七壯到七七壯。慎房事,小心舉重用力。《甲乙經》中說:針刺深度二寸,留針七呼,灸七七壯。

13.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郄,督脈絡別。《甲乙經》云:在脊骶端,足少陰、少陽所結會。治腸風下血,五種痔,疳蝕,下部䘌。針入三分,抽針以太痛為度。其穴跌地取之乃得。灸然不及針,日灸三十壯,至二百壯止。此痔根本是冷,慎冷食、房勞。《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

白話文:

  1. 長強:一個穴位,別名為「氣之陰郄」,是督脈的分歧別支。《甲乙經》中記載:位於脊椎骨的最下端,是足少陰腎經和足少陽膽經會合的地方。可以治療下痢便血、五種痔瘡、瘡蝕、下半身腫脹等疾病。針灸時,針刺入三分,當感到疼痛時拔出針頭。這個穴位要平躺在牀上才能取到。艾灸的效果不如針刺,每天艾灸 30 壯,連續艾灸至 200 壯為止。痔瘡的根本原因是怕冷,因此要避免吃生冷食物和房事過度。《甲乙經》中記載:針刺入二寸,留針七次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