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十一、肩膊背腧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2)
十一、肩膊背腧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2)
1. (三)背腧部第二行
(左右凡四十四穴)
1.大抒: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陷中。《甲乙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療瘧,頸項強不可俯仰,頭痛,振寒,瘛瘲,氣實脅滿,傷寒汗不出,脊強喉痹,煩滿風勞,勞氣咳嗽,胸中鬱郁,身熱目眩。針入五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 大抒穴:兩個穴位在頸項後第一塊椎骨的下方,左右兩旁各距離一寸五分、凹陷中。
《甲乙經》裡提到針灸大抒穴是針對足太陽經、少陽經相會的地方,可以治療瘧疾、頸項僵硬、無法俯仰、頭痛、發冷、瘛瘲(一種熱性傳染病)、氣體充滿脅肋、胸滿、傷寒汗不出、脊椎僵硬、喉嚨腫痛、煩躁、風疾、勞氣咳嗽、胸悶、身體發熱、頭暈目眩。針刺深度五分,可以用灸療七次。
2.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治傷寒,頸項強,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風勞,嘔逆上氣,胸背痛,喘氣,臥不安。針入五分,留七呼。今附:若頻刺,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可灸五壯。
白話文:
2、風門穴:風門穴有兩個,別稱“熱府穴”。此穴位於第二椎骨下方,左右各一寸五分,屬督脈,是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之處。風門穴主治傷寒、頸項強直、眼皮浮腫、連續打噴嚏、鼻塞且流出清澈鼻涕、風勞,嘔吐反胃、胸部氣逆、胸背疼痛、喘息不止、難以平躺等病症。針灸風門穴,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時間為七次呼吸。另附:如果經常針刺風門穴,可以疏通陽經之熱氣,使背部永遠不會生瘡生瘡,也可以艾灸五壯。
3.肺腧: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上氣嘔吐,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背強痛,寒熱,喘滿虛煩,口乾,傳屍,骨蒸勞,肺痿,咳嗽。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出《甲乙》。甄權《針經》云:在第三椎下兩傍,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
治胸中氣滿,背僂如龜,腰強,頭目眩,令人失顏色。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一百壯。
白話文:
3.肺腧穴:這兩個穴位在第三椎下,兩旁相隔各一寸五分,是足太陽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用於治療上氣嘔吐,腹部脹滿不思飲食,汗不出,腰背疼痛,寒熱,喘滿虛煩,口乾,傳染屍毒,骨蒸勞病,肺結核,咳嗽。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得氣後立刻出針,出處《甲乙經》。甄權《針經》說:在第三椎下兩旁,用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端是穴位。
4.厥陰腧:二穴在第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逆氣嘔吐,心痛留結,胸中煩悶。針入三分,可灸七七壯,出《山眺經》。
白話文:
- 厥陰腧穴:兩個穴位在第四椎骨下方,左右兩側相距各一寸五分。可以治療逆氣嘔吐、心痛、胸中煩悶。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灸七七壯,出自《山眺經》。
5.心腧: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心中風,狂走,發癇,語悲泣,心胸悶亂煩滿,汗不出,結積,寒熱,嘔吐,不下食,咳唾血。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不可灸。
白話文:
- 心俞穴:此穴位於第五椎骨的下方,左右兩側各開一寸五分的距離。治療心臟病、狂奔、癲癇、說話悲傷哭泣、心胸氣悶煩躁、汗不出、積食、寒熱、嘔吐、不下食、咳嗽吐血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得氣後立即出針,不可灸。
6.膈腧: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咳而嘔逆,膈胃寒痰,食飲不下,胸滿,肢腫,兩脅痛,腹脹,胃脘暴痛,熱病汗不出,喉痹,腹中積癖,默默嗜臥,四肢怠情不欲動,身常濕,不能食,食則心痛,周痹身皆痛。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6.膈俞穴:有兩個穴位,位於第七椎下,左右兩側各相隔一寸五分。主治咳嗽而嘔吐,膈胃寒痰,飲食不消,胸滿,肢體腫脹,兩脅疼痛,腹脹,胃脘部突然疼痛,熱病不出身汗,喉嚨腫痛,腹中積癖,整天嗜睡,四肢懶惰不想動,身體經常潮濕,不能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會心痛,全身疼痛。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7.肝腧: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咳引兩脅急痛不得息,轉側難,撅脅下與脊相引而反折,目上視,目眩,循眉頭痛,驚狂,鼽衄,起則目䀮䀮,目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少腹痛,唾血短氣。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 肝俞穴:兩個穴位在第九椎骨下方,左右兩側相距各一寸五分。用於治療咳嗽引起兩脅急痛,無法休息,轉身側臥困難,疼痛從脅下延伸到脊柱,導致反覆屈伸,眼睛向上看,頭暈目眩,沿著眉毛疼痛,驚悸狂躁,鼻出血,起牀的時候眼睛昏花,眼睛長白翳,咳嗽時引起胸中疼痛,寒性疝痛,小腹疼痛,吐血,氣短。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
8.膽腧: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心腹脹滿,嘔則食無所出,口苦舌乾,咽中痛,食不下,目黃,胸脅不能轉側,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 膽俞穴:左右兩個穴位都位於第10椎下,左右相隔各1寸5分。能治療心腹飽脹、嘔吐後食物不能排出、口苦舌乾、咽喉痛、食物吞嚥不下、眼睛發黃、胸脅部不能轉動、頭痛振寒、汗不出和腋下腫脹。針刺深度為5分,可用艾灸3壯。
9.脾腧: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腹脹引胸背痛,食飲倍多,身漸羸瘦,黃疸善欠,脅下滿,泄利體重,四肢不收,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 脾腧穴:這兩個穴位在第十一椎骨下方,兩旁相距各一寸五分。主治腹脹、腹痛、引胸背痛、食慾增加,但體重卻逐漸消瘦、黃疸、喜歡打呵欠、脅下脹滿、大便稀溏、體重減輕、四肢麻木不仁、痃癖積聚、腹痛、厭食、痰多、瘧疾、寒熱。針灸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三壯。
10.胃腧: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胃中寒,腹脹不嗜食,羸瘦,腸鳴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隨年為壯。
白話文:
- 胃俞穴:這兩個穴位在第十二節胸椎的下方,左右相距各一寸五分。治療胃中寒冷,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身體瘦弱,腸鳴腹痛,胸脅脹滿,脊椎疼痛,筋脈攣縮。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之,根據年份來決定壯數。
11.三焦腧: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腸鳴腹脹,水穀不化,腹中痛,欲泄注,目眩頭痛,吐逆,飲食不下,肩背拘急,腰脊強不得俯仰。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 三焦俞穴:兩個穴位在第十三椎骨下方,兩側相距各一寸五分。治療腸鳴腹脹、水穀不化、腹中疼痛、腹瀉、嘔吐、頭痛、食物下不去、肩背僵硬、腰脊強直、不能俯仰。針刺入五分,留針七次呼吸,可灸三壯。
12.腎腧: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藏久冷,心腹䐜脹,兩脅滿引少腹急痛,目視䀮䀮,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陰中疼,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足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慄,腰中四肢淫濼,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以年為壯,慎如前法。
白話文:
- 腎腧穴:這兩個穴位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左右兩側相距一寸五分,與肚臍平齊。主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藏久冷,心腹脹滿,兩脅脹滿牽引小腹急痛,眼前發黑,氣短溺血,小便渾濁排出精液,陰部疼痛,五勞七傷,虛弱疲憊,腿膝拘急,足部寒冷如冰,頭重身熱,戰慄,腰部四肢出汗,腹瀉消化不良,身體腫脹如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可以灸火壯,注意方法同前面所述。
13.大腸腧: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腰痛,腸鳴腹脹,繞臍切痛,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脊強不得俯仰。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慎豬、魚、酒、面、生冷物等。
白話文:
- 大腸腧穴:這兩個穴位位於第十六椎下,左右兩側各一寸五分的位置。治療腰痛,腸鳴腹脹,繞臍疼痛,大小便不利,腹瀉食物不消化,脊椎僵硬無法彎腰或仰身。針灸深度三分,留針六次呼吸,可灸三次。注意避免豬肉、魚、酒、麵食、生冷食物等。
14.小腸腧: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小便赤澀淋瀝,少腹㽲痛,腳腫短氣,不嗜食,大便膿血出,五痔疼痛,婦人帶下。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 小腸俞穴:兩個穴位在第十八個椎骨下,兩側相對各有一寸五分。治療小便赤澀淋漓,小腹疼痛,腳腫氣短,不愛吃東西,大便膿血排出,五痔疼痛,婦女帶下。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可以灸三壯。
15.膀胱腧: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風勞,腰脊痛,泄利腹痛,小便赤澀,遺溺,陰生瘡,少氣,足䯒寒拘急,不得屈伸,女子瘕聚,腳膝無力。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 膀胱俞穴:兩個穴位位於第十九椎下,左右各相距一寸五分,是足太陽經脈的起始處。治療風勞,腰脊疼痛,腹瀉、腹痛,小便赤澀,遺尿,陰部生瘡,氣短,足部麻木、寒冷、拘急,不能屈伸,婦女瘕聚,腳、膝無力。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
16.中膂腧:二穴,一名脊內腧,在第二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俠脊起肉。治腸冷赤白痢,腎虛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脹脅痛。針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中膂俞穴:兩個穴位,別名脊內俞,位於第二十塊椎骨下面,左右兩側各距離一寸五分,靠近脊柱的肌肉旁。治療腸胃虛寒症狀、赤痢、白痢、腎臟虛弱導致的消渴症、汗不出、腰椎不能俯仰伸縮自如、腹脹脅痛。針灸深度為三分,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
17.白環腧: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脊攣急痛,大小便不利。《甲乙經》云:針如腰戶法同,挺腹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針入八分,得氣即先瀉訖,多補之。治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疼,不得安臥,勞損虛風,不宜灸。慎房勞,不得舉重物。
白話文:
17.白環腧:兩個穴位在第二十一塊椎骨下面,左右兩邊各相距一寸五分,是足太陽經脈氣血發源的地方。治療腰脊攣急疼痛,大小便不利。《甲乙經》說:針刺的方法與腰戶穴相同,挺直腹部,端正身體,雙手相重支着額頭,深呼吸使皮膚一起一伏,然後取穴。針刺入八分,得氣後先瀉氣完畢,再補之。治療腰髖疼痛,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痛,不能安臥,勞損虛風,不宜灸。注意房事,不得舉重物。
18.上髎: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絡。治腰膝冷痛,嘔逆鼻衄,寒熱瘧,婦人絕嗣,陰挺出不禁。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 上髎:這兩個穴位在第一個腰椎骨的下方,位於脊椎骨的兩側,是足太陽和足少陽經絡交會的地方。可以治療腰膝部的疼痛,嘔吐、鼻出血,寒熱瘧疾,婦女不孕不育,陰部肌肉鬆弛,小便失禁等疾病。針灸的深度為三分,可以用艾灸治療,施灸七壯。
19.次髎:二穴在第二空,夾脊陷中。治疝氣下墜,腰脊痛不得轉搖,急引陰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堅脹。可灸七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9.次髎:這兩個穴位位於第二個腰椎空隙,在脊柱兩側靠裡面凹陷的地方。主治疝氣下垂、腰脊疼痛不能轉身搖動、陰器急劇牽拉疼痛、腰部以下到腳麻木不仁、背部肌肉寒冷、小便赤熱帶血、心下堅硬脹滿。可以用灸法灸七壯,針刺深度三分。
20.中髎:二穴在第三空,夾脊陷中,厥陰、少陽所結。治丈夫五勞七傷六極,腰痛大便難,腹脹下利,小便淋澀,飧泄,婦人絕子帶下,月事不調。針入二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 中髎穴:這兩個穴位在第三空,位於脊柱兩側的凹陷處,是厥陰肝經與少陽膽經的交會穴。主治丈夫的五勞七傷六極,腰痛、大便困難,腹脹、腹瀉,小便淋澀,消化不良和腹瀉,婦女的絕育、帶下,月經不調。針刺深度二分,留針10次呼吸,可灸三壯。
21.下髎:二穴在第四空,夾脊陷中,足太陽、厥陰所結。治腰痛不得轉側,女子下蒼汁不禁,陰中痛,引少腹急疼,大便下血,寒濕內傷。針入二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 下髎穴:這兩個穴位位於第四脊間,在脊柱兩側的凹陷處,屬於足太陽、厥陰經交會的地方。治療腰痛不能轉身,女性陰部膿血不能控制,陰部疼痛,引起小腹急劇疼痛,大便帶血,寒濕內傷引起的疾病。針刺二分,留針十呼,可以灸三壯。
22.會陽:二穴,一名利機。在陰尾骨兩傍,督脈氣所發。治腹中冷氣,泄利不止,久痔,陽氣虛乏,陰汗濕。針入八分,可灸五壯。
白話文:
- 會陽穴:有兩個穴位,另一個名稱是利機穴。位於陰尾骨的兩側,是督脈氣血發出的地方。可以治療腹中的寒氣、腹瀉不止、長期的痔瘡、陽氣虛弱,以及陰汗濕症。針灸深度八分,可以用艾灸治療五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