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十一、肩膊背腧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3)

回本書目錄

十一、肩膊背腧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3)

1. (四)背腧部第三行

(左右凡二十八穴)

1.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傍相去各三寸,手足太陽之會,正坐取之。治肩背拘急,風冷客於腠理,頸項強痛不得回顧,風勞,臂肘不仁。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附分:兩個穴位在第二頸椎之下,位於脖子的內側,兩旁距離約三寸,是手足太陽經的會合穴,正坐時取穴。治療肩背拘急,風寒侵襲肌膚,頸部強痛無法回顧,風勞,臂肘麻木。可以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2.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背髆痛,咳逆上氣,嘔吐煩滿,虛勞肺痿,五屍走疰,項強不得回顧。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灸亦得,日可灸七壯,至百壯止。忌豬、魚、酒、面、生冷物等。

白話文:

  1. 魄戶:這兩個穴位在第三節椎骨下面,左右兩側各相距三寸,端坐時取穴,是足太陽經氣脈發出的地方。治療背部僵痛、咳嗽逆氣、嘔吐煩悶脹滿、虛勞肺癆、五屍走疰、項部僵硬不能回頭。針刺深度五分,得氣後立即瀉針,還宜久留針。灸法也適用,每天可灸七壯,灸到一百壯為止。忌食豬肉、魚、酒、麵食、生冷等食物。

3.膏肓腧:二穴在第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又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搖也。從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

白話文:

3 膏肓穴:這兩個穴道位於第四塊胸椎正下方,兩側各三寸的位置。這個穴道主治各種疑難雜症,如體虛瘦弱、虛損羸弱、夢中遺精、上氣咳嗽、煩亂健忘等。取穴方法是:讓受術者端坐彎曲脊柱,伸展雙手,用上臂著膝前,使手臂伸直,雙手大拇指與膝蓋齊平,用器物支撐手肘,不要讓手臂晃動。從肩胛骨上角開始,沿著骨頭摸到骨頭下緣,四條肋骨之間會有一處凹陷,在此處灸之。

從胛骨之裡,去胛容側指許,摩𦛗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灸兩胛中一處,至百壯,多至三百壯,當覺下嚨嚨然流水之狀,亦當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如病人已因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取穴灸之。又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穴也,左取亦然,乃以前法灸之。

白話文:

從肩胛骨的內側,離開肩胛骨的側面約一指的距離,在肋骨間的空隙處按壓,會自行感覺到牽引到肩膀中央,在兩邊肩胛骨中央灸一處穴位,灸到一百壯,最多到三百壯,此時應該會感覺到喉嚨裡有流水般的感覺,同時也會有東西排出。如果能排出痰,疾病就能痊癒。如果病人已經無法端正坐著,應讓他側臥,將上臂拉到前面,找到穴位進行灸療。另外,用右手從左肩上往下摸,手指摸不到的地方,就是穴位,左側也用同樣的方法取穴,然後用前面提到的方法進行灸療。

若不能久坐,當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即胛角覆其空,灸之無驗。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論曰:昔在和緩不救晉候之疾,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不能,即此穴是也。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難遣,若能用心,此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出《千金》、《外臺》。

白話文:

如果不能久坐,就應該伸展雙臂,讓別人拉開兩個肩胛骨,使它們分開。否則,肩胛角就會覆蓋在空的部位上,灸之無效。這個穴位灸完後,人的陽氣就會充盛,應該適當地休息來保養自己。論說:從前用和緩的方法都救不了晉侯的病,這個病在肓膜的上方,肝葉的下方,針灸藥物都不能治,說的正是這個穴位。一般人很難找到這個穴位,所以宿疾難以消除,如果能用心尋找,這個穴位就很容易找到。灸之沒有什麼病治不好的,出自《千金方》、《外臺祕要》。

4.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肩痛,胸腹滿,灑淅寒熱,背脊強急。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4.神堂穴:這兩個穴位位於第五個椎骨往下三寸的位置,左右各一個。在端坐的狀態下取穴。是足太陽經絡的氣血發源地。可以治療肩痛、胸腹脹滿、惡寒發熱,背部僵硬疼痛。可以灸五壯艾條,針刺深度三分。

5.噫嘻:二穴在肩髆內廉,俠第六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以手痛按之,病者言噫嘻,針入六分,留三呼,瀉五吸。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痛,熱病汗不出,溫瘧,肩背痛,目眩鼻衄,喘逆腹脹,肩髆內廉痛不得俯仰。可灸二七壯,至百壯至。忌莧菜白酒物等。

白話文:

5.噫嘻穴:這兩個穴位在肩頸的內側邊緣,靠近第6塊脊椎骨下方,兩穴之間相隔3寸,在端坐的狀態下取穴。這兩個穴位是足太陽經的起始穴位。用手按壓穴位,患者會發出「噫嘻」的聲音,針刺穴位六分深,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然後針刺五次呼吸的時間。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腋窩攣縮、暴脈急引脅痛、熱病汗不出、溫瘧、肩背痛、目眩鼻衄、喘逆腹脹、肩頸內側疼痛而不能俯仰。可以灸27次或7倍於此,最多灸到100次。忌食莧菜、白酒等食物。

6.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中噎悶。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1. 膈關穴:位於第七頸椎下方,左右各三寸的凹陷處。端坐在椅子上查找穴位,是足太陽經的氣血所發源的地方。主治背部疼痛,畏寒怕冷,脊椎僵直,俯仰困難,飲食不下,嘔逆,多唾液,胸中鬱悶不適。可以灸五壯,針刺五分。

7.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1. 魂門穴:這一對穴位在第九椎骨的下方,左右相隔各三寸,在凹陷的地方,端正坐著取穴,是足太陽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可以治療飲食不下,肚子裡雷鳴般亂響,大便不正常,小便發黃此種病症。可以用灸法灸三壯,針刺法針入五分。

8;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滿䐜脹,大便泄利,小便赤澀,身熱目黃。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8、陽綱穴:兩個穴位在第十塊椎骨之下,距離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患者端正坐著取穴,是足太陽經脈氣血發出之處。治療腹部脹滿,腹瀉,小便赤澀,身體發熱,眼睛發黃的症狀。可以用艾灸灸三個壯,針刺深度五分。

9.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滿虛脹,大便滑泄,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不止,消渴,目黃。可灸五十壯至一百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1. 意舍穴:兩個穴位在第十一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的凹陷中,正坐時取穴,是足太陽經氣脈的發源處。可以治療腹滿虛腫、大便溏瀉、背部疼痛怕風寒、飲食不下、嘔吐不止、消渴、眼睛發黃。可以艾灸五十壯至一百壯,針刺深度五分。

10.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內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不得俯仰。可灸五七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10.胃倉:這兩個穴位位於第十二椎骨下方,左右兩側相對,各相距三寸,是足太陽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用於治療腹內虛脹、水腫、食飲不下、畏寒、背脊不能俯仰。可以灸5到7壯,針刺深度為五分。

11.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叉肋間。異經云:與鳩尾相直,治心下肓大堅,婦人乳有餘疾。可灸三十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盲門穴:兩個穴位在第十三椎骨下面,兩側距離各三寸,在肋部之間。異經說:與鳩尾相對,治療心下有硬塊,婦女乳房疼痛。可以用灸法治療,灸三十壯,針刺入五分。

12.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脊強痛,食飲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失精,小便淋瀝,針入五分,灸三壯。

白話文:

  1. 志室穴:這兩個穴位位於第十四塊脊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是足太陽經氣脈發出的地方。主治腰脊疼痛,飲食不消化,腹部堅硬急痛,陰痛,下肢腫脹,失精,小便淋漓。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13.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痛,惡寒,少腹堅急,癃閉下重,不得小便澀痛,腰背卒痛。可灸五七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13、胞肓穴,兩個穴位在第十九節椎骨以下,兩旁各離三寸的地方,按壓取穴,是足太陽經脈的起始穴。主治腰痛,惡寒,小腹堅硬急迫,小便不通、下腹重墜,小便澀痛,腰背突然疼痛。可灸五到七壯,針刺入五分。

14.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赤澀,腰尻重不能舉,五痔發腫。針入五分,可灸三壯,慎如前法。

白話文:

  1. 秩邊穴:這兩個穴位在第二十椎骨的下方,兩側分別距離三寸,在凹陷處,小心尋找,是足太陽經氣脈發出的地方。治療腰痛,不能俯仰,小便赤熱刺痛,腰臀部沉重不能抬起,五痔腫大。針刺深度五分,可以灸三壯,謹慎如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