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1. 十二、側頸項膺腧側腋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2. (一)側頸項部
(左右凡一十八穴)
1.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後,手太陽脈氣所發。治喉痹寒熱,咽中如鯁。針入一寸,可灸三壯。
2.天牖:二穴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手少陽脈氣所發。治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針入一寸,留七呼,不宜補之,亦不宜灸。若灸之,面腫眼合。先取噫嘻,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瘥。若不先針噫嘻,即難瘳其疾也。
3.天窗:二穴,一名窗籠。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手太陽脈氣所發。治耳鳴,聾無所聞,頰腫,喉中痛,暴喑不能言,肩痛引項不得回顧。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4.天鼎:二穴在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手陽明脈氣所發。治暴喑氣哽,喉痹咽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5.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人迎後一寸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治咳多唾,上氣,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雞鳴。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6.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下橫骨陷中。治寒熱,瘰癧,缺盆中腫,外潰則生,胸中熱滿,腹大水氣,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可灸三壯,針入三分,不直刺,太深使人逆息也。
7.人迎:二穴,一名五會。在頸大脈動脈應手,俠結喉傍,仰而取之,以候五臟氣,足陽明脈所發。禁不可灸,灸之不幸傷人。治吐逆霍亂,胸滿,喘呼不得息,項氣悶腫,食不下。針入四分。
8.水突:二穴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一名水門,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咳逆上氣,咽喉癕腫,呼吸短氣,喘息不得。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9.氣舍:二穴在頸直人迎,俠天突陷中,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咳逆上氣,瘤癭喉痹,咽腫,頸項強不得回顧。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一】側頸項部(共十八個穴位)
-
天容穴:兩側各一個,在耳朵下方,臉頰後方,是手太陽脈氣的發源地。治療喉嚨疼痛、發燒,以及感覺喉嚨有異物感。針刺深度爲一寸,可進行三壯灸。
-
天牖穴:兩側各一個,位於頸部肌肉和鎖骨上方,天容穴後,天柱穴前,乳突下方,髮際線上,是手少陽脈氣的發源地。治療頭痛、面部腫脹、頸部僵硬無法回頭。針刺深度爲一寸,保持七次呼吸時間,不宜補針,也不宜灸。如果進行灸療,可能會導致面部腫脹,眼睛閉合。首先應取噫嘻穴,然後針刺天牖穴和風池穴,疾病就能得到緩解。如果不先針刺噫嘻穴,就難以治癒疾病。
-
天窗穴:兩側各一個,又稱窗籠穴。位於頸部大肌肉前方,臉頰下方,扶突穴後的動脈處,是手太陽脈氣的發源地。治療耳鳴、聽力下降、臉頰腫脹、喉嚨疼痛、突然失聲、肩痛且頸部無法回頭。可進行三壯灸,針刺深度爲三分。
-
天鼎穴:兩側各一個,位於頸部鎖骨正對扶突穴後一寸處,是手陽明脈氣的發源地。治療突然失聲、喉嚨堵塞,喉嚨腫脹、呼吸困難,飲食困難,喉嚨發出響聲。可進行三壯灸,針刺深度爲三分。
-
扶突穴:兩側各一個,又稱水穴。位於人迎穴後一寸五分處,是手陽明脈氣的發源地。治療咳嗽、多痰、氣喘,喉嚨發出水雞般的叫聲。可進行三壯灸,針刺深度爲三分。
-
缺盆穴:兩側各一個,又稱天蓋穴。位於肩膀下方,橫骨凹陷中。治療發燒、淋巴結核、缺盆部位腫脹,外部潰爛則會好轉,胸部熱滿、腹部腫大、水腫,缺盆部位疼痛,出汗、喉嚨疼痛,咳嗽。可進行三壯灸,針刺深度爲三分,但不能直接刺入,太深會導致呼吸困難。
-
人迎穴:兩側各一個,又稱五會穴。位於頸部大動脈搏動處,緊鄰喉結,仰頭時可找到,用於判斷五臟氣,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禁止進行灸療,灸療不慎會傷人。治療嘔吐、腹瀉、胸滿、氣喘、呼吸困難,頸部腫脹,飲食困難。針刺深度爲四分。
-
水突穴:兩側各一個,位於頸部大肌肉前方,直對人迎穴下方,氣舍穴上方,又稱水門穴,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治療咳嗽、氣喘、喉嚨腫脹、呼吸短促,氣喘不止。針刺深度爲三分,可進行三壯灸。
-
氣舍穴:兩側各一個,位於頸部直對人迎穴,緊鄰天突穴凹陷中,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治療咳嗽、氣喘、喉嚨腫瘤、喉嚨疼痛,喉嚨腫脹,頸部僵硬無法回頭。針刺深度爲三分,可進行三壯灸。
3. (二)膺腧部中行
(凡七穴)
1.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治咳嗽上氣,胸中氣噎,喉中狀如水雞聲,肺癰咯唾膿血,氣咽乾,舌下急,喉中生瘡,不得下食。灸亦得,即不及針。其下針直,橫下不得,低手即五臟之氣傷人。慎如前法,忌辛酸物等。
2.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任脈氣所發。治胸皮滿痛,喉痹咽腫,水漿不下。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3.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痛引胸中,咳逆上氣,喘不能言。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4.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胸膺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5.玉堂:一穴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一名玉英,任脈氣所發。治胸滿不得喘息,胸膺骨疼,嘔吐寒痰,上氣,煩心。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6.膻中:一穴,一作亶,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任脈氣所發。治肺氣咳嗽上喘,唾膿,不得下食,胸中如塞。可灸七七壯。今附:療膈氣,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其穴禁不可針,不幸令人夭折。慎豬、魚、酒、面物等。
7.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噎塞,食飲不下,嘔吐食還出。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二)胸部中線的腧穴]
(總共有七個穴位)
1.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一寸的凹陷處,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匯點。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直到三次呼吸的時間,感覺到氣感就開始施術。可用於治療咳嗽、胸悶、喉嚨有如水雞鳴叫般的聲音、肺部感染伴隨吐出膿血、咽喉乾燥、舌下緊繃、喉嚨長瘡無法吞嚥食物。也可以用灸法,但效果不如針刺。下針時要直刺,不能橫刺,否則容易傷害到內臟氣機。按照前述方法小心操作,避免食用辛辣和酸性食物。
2.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需要抬頭找到此穴,是任脈氣發源地。可用於治療胸部皮膚滿痛、喉嚨腫痛、吞嚥困難。可以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3.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需要抬頭找到此穴,是任脈氣發源地。可用於治療胸部脅肋部支撐感、胸部疼痛、咳嗽、呼吸困難、喘息。可以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4.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需要抬頭找到此穴,是任脈氣發源地。可用於治療胸部脅肋部支撐感、胸骨疼痛、飲食困難、反胃、呼吸困難、心煩。可以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5.玉堂穴: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又名玉英,是任脈氣發源地。可用於治療胸部滿悶、呼吸困難、胸骨疼痛、反胃、寒痰、呼吸困難、心煩。可以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6.膻中穴: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正對兩乳之間的凹陷處,躺著能找到此穴,是任脈氣發源地。可用於治療肺氣咳嗽、呼吸困難、吐膿、吞嚥困難、胸部有堵塞感。可以灸七七壯。附加療效:可用於治療膈肌疾病、嘔吐泡沫、女性乳汁分泌不足。此穴禁止針刺,否則可能導致早逝。避免食用豬肉、魚類、酒精、麵食。
7.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是任脈氣發源地。可用於治療胸部脅肋部支撐感、吞嚥困難、飲食困難、嘔吐、食物返流。可以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4. (三)膺腧部第二行
(左右凡一十二穴)
1.腧府:二穴在巨骨下,璇璣傍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治咳逆上喘,嘔吐胸滿,不得飲食。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2.或中:二穴在腧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咳逆喘不能食飲。針入四分,可灸五壯。
3.神藏:二穴在或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咳逆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嗜食。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4.靈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痛引胸不得息,咳逆嘔吐,胸滿不嗜食。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5.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淅惡寒。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6.步郎: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鼻塞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白話文:
(左右共十二個穴位)
-
腧府穴:兩穴位於巨骨下方,璇璣旁邊各二寸的凹陷中,需躺著面向上方取穴,這是足少陰脈氣的發源地。主治咳嗽、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胸悶、無法飲食。可進行艾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
或中穴:兩穴位於腧府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需躺著面向上方取穴,這是足少陰脈氣的發源地。主治胸脅脹滿、咳嗽、呼吸困難、無法飲食。針刺深度為四分,可進行艾灸五壯。
-
神藏穴:兩穴位於或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需躺著面向上方取穴,這是足少陰脈氣的發源地。主治胸脅脹滿、咳嗽、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胸悶、食慾不振。可進行艾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
靈墟穴:兩穴位於神藏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需躺著面向上方取穴,這是足少陰脈氣的發源地。主治胸脅脹滿、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噁心嘔吐、胸悶、食慾不振。針刺深度為三分,可進行艾灸五壯。
-
神封穴:兩穴位於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需躺著面向上方取穴,這是足少陰脈氣的發源地。主治胸悶、呼吸困難、咳嗽、乳腺炎、寒戰畏冷。可進行艾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
步郎穴:兩穴位於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需躺著面向上方取穴,這是足少陰脈氣的發源地。主治胸脅脹滿、鼻塞、呼吸不暢、呼吸困難、手臂無法抬起。針刺深度為三分,可進行艾灸五壯。
5. (四)膺腧部第三行
(左右凡一十二穴)
1.氣戶:二穴在巨骨下,腧府兩傍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喘逆上氣,胸背急不得息,不知食味。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2.庫房:二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多唾濁沫膿血。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3.屋翳:二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身體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瘛瘲,不仁。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4.膺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滿短氣,唇腫,乳癰,寒熱,臥不安。可灸五壯,針入四分。
5.乳中:二穴當乳,是足陽明脈氣所發。禁不可灸,灸不幸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可治;瘡中有瘜肉若蝕瘡者死。微刺三分。
6.乳根: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下滿痛,臂腫,乳癰,悽慘寒熱,痛不可按抑。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左右共十二個穴位)
-
氣戶:兩個穴位位於巨骨下方,腧府兩側各二寸的凹陷處,需躺平才能找到,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能治療胸部脅肋部位的脹滿、喘息困難、上氣不接下氣、胸背緊繃無法呼吸、食不知味等症狀。針灸時,針頭深入三分,可灸五壯。
-
庫房:兩個穴位位於氣戶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需躺平才能找到,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能治療胸部脅肋部位的脹滿、咳嗽喘息、常吐出濃稠痰液或膿血等症狀。可灸五壯,針灸時,針頭深入三分。
-
屋翳:兩個穴位位於庫房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需躺平才能找到,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能治療咳嗽喘息、呼吸困難、常吐出濃稠痰液或膿血、身體浮腫、皮膚疼痛不能穿衣服、濕疹、抽搐、感覺麻木等症狀。可灸五壯,針灸時,針頭深入三分。
-
膺窗:兩個穴位位於屋翳下方一寸六分,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能治療胸部脹滿、呼吸短促、嘴脣腫脹、乳房炎症、冷熱交替、睡眠不安等症狀。可灸五壯,針灸時,針頭深入四分。
-
乳中:兩個穴位位於乳頭正中央,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嚴禁灸療,若灸療不慎會引發惡性潰瘍,但若瘡口有清液和膿血流出則仍可治療;若瘡口長出瘜肉或惡性潰瘍則病情危急。針灸時,針頭只需輕微深入三分。
-
乳根:兩個穴位位於乳頭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需躺平才能找到,是足陽明脈氣的發源地。能治療胸部下方滿痛、手臂腫脹、乳房炎症、心情悲傷冷熱交加、疼痛不堪按壓等症狀。可灸五壯,針灸時,針頭深入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