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十二、側頸項膺腧側腋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2)
十二、側頸項膺腧側腋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2)
1. (五)膺腧部第四行
(左右凡一十二穴)
1.雲門:二穴在巨骨下,俠氣戶傍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手太陰脈氣所發。治喉痹,胸中煩滿,氣上衝心,咳喘不得息,胸脅短氣,肩痛不得舉臂。《甲乙經》云:可灸五壯,針入三分,刺深使人氣逆,故不宜深刺。
2.中府:二穴肺之募,一名膺中腧。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足太陰之會。治肺系急,胸中痛悚悚,膽熱,嘔逆上氣,咳唾濁涕,肩背痛風,汗出腹脹,食不下,喉痹,肩息,膚骨痛,寒熱。針入三分,留五呼,可灸五壯。
3.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不得俯仰,飲食不下,咳唾稠膿,針入四分。
4.胸鄉: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引胸背痛,臥不得轉側。針入四分,可灸五壯。
5.天溪:二穴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陰脈氣所發。治胸中滿痛,乳腫賁膺,咳逆上氣,喉中作聲。針入四分,可灸五壯。
6.食竇: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舉臂取之,足太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膈間雷鳴,滀陸滀陸,常有小聲。針入四分,可灸五壯。
白話文:
(左右共十二個穴位)
-
雲門穴:兩個穴位位於巨骨穴下方,分別在氣戶旁邊各兩寸的凹陷處,能觸摸到脈搏跳動,是手太陰肺經的起始點。可用來治療喉嚨痛、胸口悶熱、氣往上沖至心臟、咳嗽呼吸困難、胸脅短氣、肩膀疼痛無法抬舉手臂。《甲乙經》提到:可以進行五壯灸法,針刺深度為三分,如果刺得太深會導致氣逆,因此不適合深刺。
-
中府穴:兩個穴位是肺部的募穴,又稱為膺中腧。位於雲門穴下約一寸,乳頭上方三根肋骨之間,能觸摸到脈搏跳動,是足太陰脾經的會穴。可用來治療肺部緊繃、胸口疼痛、膽熱、嘔吐、上氣、咳嗽、吐出混濁鼻涕、肩背痛風、多汗、腹部脹氣、食慾不佳、喉嚨痛、肩部呼吸困難、皮膚和骨骼疼痛、發冷發熱。針刺深度為三分,保持五次呼吸,可以進行五壯灸法。
-
周榮穴:兩個穴位位於中府穴下方約一寸六分的凹陷處,需仰臥時取穴,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點。可用來治療胸脅脹滿、不能俯仰、吞嚥困難、咳嗽痰多。針刺深度為四分。
-
胸鄉穴:兩個穴位位於周榮穴下方約一寸六分的凹陷處,需仰臥時取穴,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點。可用來治療胸脅脹滿、胸部及背部疼痛、睡覺時不能轉身。針刺深度為四分,可以進行五壯灸法。
-
天溪穴:兩個穴位位於胸鄉穴下方約一寸六分的凹陷處,需仰臥時取穴,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點。可用來治療胸口滿痛、乳房腫脹、咳嗽、氣喘、喉嚨有聲音。針刺深度為四分,可以進行五壯灸法。
-
食竇穴:兩個穴位位於天溪穴下方約一寸六分,舉臂時取穴,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點。可用來治療胸脅脹滿、胃部雷鳴、經常聽到細微的聲音。針刺深度為四分,可以進行五壯灸法。
2. (六)側腋部
(左右凡八穴)
1.淵腋:二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治胸滿無力,臂不舉。禁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生腫蝕。馬瘍內潰者死,寒熱者生,馬瘍可治,針入三分。
2.輒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復前一寸著脅,足少陽脈氣所發。治胸中暴滿,不得臥喘息也。可灸三壯,針入六分。
3.大包:二穴在淵腋下三寸,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治腹有大氣,氣不得息,胸脅中痛,內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皆縱。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4.天池:二穴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撅肋間。一名天會,手心主、足少陽脈之會。治寒熱,胸膈煩滿,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聲,喉中鳴。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六】側腋部位
-
淵腋:共有兩個穴位位於腋下三寸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即可找到。主治胸悶無力,手臂舉不起。此穴禁止使用灸法,不當的灸法可能導致腫脹或潰爛。若出現馬瘍且內潰則可能致命,但伴隨寒熱症狀則有生存機會,可針刺治療,針入深度爲三分。
-
輒筋:兩個穴位位於腋下三寸,再向前一寸靠近脅骨,是足少陽脈氣的發源地。主治胸中突然滿脹,無法平臥及喘息困難。可灸三次,針刺深度爲六分。
-
大包:兩個穴位位於淵腋下三寸,是脾臟的大絡脈,分佈於胸脅之間,從第九根肋骨間穿出。主治腹部有大氣脹感,呼吸困難,胸脅疼痛,實證時全身寒冷,虛證時全身關節鬆弛。可灸三次,針刺深度爲三分。
-
天池:兩個穴位位於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貼着脅骨直向腋下,位於撅肋間。又名天會,是手心主、足少陽脈的交匯點。主治寒熱交替,胸膈煩悶,頭痛,四肢無力,腋下腫脹,上氣不足,胸中有聲音,喉嚨鳴響。可灸三次,針刺深度爲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