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十、頭面偃伏正側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1)
十、頭面偃伏正側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1)
1. 十、頭面偃伏正側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2. (一)偃伏頭部中行
(凡一十穴)
1.神庭:一穴在鼻直,入髮際五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治癲疾風癇,戴目上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止。岐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即傷。惟宜灸七壯至三七壯止,禁不可針,針即發狂,忌生冷、雞、豬、酒、面、動風物等。
2.上星: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督脈氣所發。治頭風,面虛腫,鼻塞不聞香臭,目眩,痰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遠視。以細三稜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可灸七壯,不宜多灸。若頻灸,即拔氣上,令人目不明,忌如前法。
3.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驚癇,戴目上不識人。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罷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
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頭風即永除。若八歲以下,即不得針。蓋緣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忌熱面、豬、魚物等。
4.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脈氣所發。據甄權《針經》云是一寸,今即依《素問》一寸五分為定。療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風癇瘛瘲,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針入一分,可灸三壯,至七七壯即止,忌如前法。
5.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督脈、足太陽交會於巔上。治小兒脫肛久不瘥,風癇中風,角弓反張,或多哭,言語不擇,發即無時,盛則吐沫,心煩驚悸,健忘痎瘧,耳鳴耳聾,鼻塞不聞香臭。針入二分,得氣即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
唐秦鳴鶴刺微出血,頭痛立愈。凡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緣頭頂皮膚淺薄,灸不宜多。
6.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治目䀮䀮,頸項惡風寒,目眩,頭偏痛。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7.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治腦旋目暈,頭痛不可忍,煩心,嘔吐涎沫,發即無時,頸項強左右不得回顧。可灸七壯,針入二分。
8.腦戶:一穴,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禁不可針,針之令人啞不能言。治目睛痛不能遠視,面赤目黃頭腫。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令人失喑。
9.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治頭痛頸急不得回顧,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視。針入三分。
白話文:
[(一)偃伏頭部中行]
(共十個穴位)
-
神庭: 位於鼻樑正上方,髮際線內五分處。是督脈、足太陽陽明三脈的交會點。能治療癲癇、風癇、眼斜視、頭風、目眩、流清鼻涕不停、眼淚直流、驚嚇失眠等症狀。可進行灸療,每次灸七壯,最多七七壯。岐伯提醒,治療風邪,不要灸太多,因風性輕揚,灸多了會造成傷害。灸療應控制在七壯至三七壯之間,禁止針刺,針刺可能導致狂躁。避免食用生冷、雞肉、豬肉、酒、麵食等可能引發風邪的食物。
-
上星: 位於鼻樑正上方,髮際線內一寸深陷中,為督脈氣的發源地。能治療頭風、面部浮腫、鼻塞、嗅覺喪失、目眩、寒熱交錯、眼睛疼痛、無法遠視。可用細三稜針刺入,以排出陽熱氣,防止向上衝擊頭目。可灸七壯,但不宜過多。灸多了,可能會導致氣息上浮,影響視力,前項禁忌同樣適用。
-
囟會: 在上星穴後一寸深陷中,能容納豆子大小,為督脈氣的發源地。能治療目眩、面部腫脹、鼻塞、嗅覺喪失、驚癇、眼斜視。可灸二七壯,最多七七壯。開始灸療時不會感到痛楚,疾病消失後會感到痛楚,痛了就停止灸療。如果治療鼻塞,灸療四天後會逐漸改善,七天後就會痊癒。針刺深度為二分,停留三呼,得氣後立即排氣。治療頭風、產生白屑、嗜睡,針刺效果更佳。
針刺完畢後,用鹽末與生麻油混合擦髮根下方,頭風即可根除。八歲以下兒童不宜針刺,因為囟門尚未閉合,針刺可能導致不幸。忌食熱麵、豬肉、魚類等。
-
前頂: 位於囟會穴後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脈氣的發源地。根據甄權的《針經》,距離為一寸,現遵循《素問》一寸五分。能治療頭風、目眩、面部紅腫、小兒驚癇、風癇、無定時發作、鼻流清涕、頭頂腫痛。針刺深度為一分,可灸三壯,最多七七壯,前項禁忌同樣適用。
-
百會: 也稱為三陽五會,位於前頂穴後一寸五分,頭頂中心旋毛中,能容納豆子大小。督脈、足太陽在此交會。能治療小兒脫肛久治不愈、風癇、中風、角弓反張、哭泣過度、語言不清、無定時發作、大量吐沫、心煩、驚悸、健忘、痎瘧、耳鳴、耳聾、鼻塞、嗅覺喪失。針刺深度為二分,得氣後立即排氣。可灸七壯,最多七七壯。
唐代秦鳴鶴用微出血療法治好了頭痛。灸療頭頂,不應超過七七壯,因為頭頂皮膚較薄,不宜灸太多。
-
後頂: 也稱為交沖,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的發源地。能治療眼睛疲勞、頸項怕風寒、目眩、頭側痛。可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
強間: 也稱為大羽,位於後頂穴後一寸五分,督脈氣的發源地。能治療腦旋目暈、頭痛難忍、煩心、嘔吐、無定時發作、頸項僵硬、左右轉頭困難。可灸七壯,針刺深度為二分。
-
腦戶: 也稱為合顱,位於枕骨上,強間穴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的交會點。禁止針刺,針刺可能導致失聲。能治療眼睛疼痛、無法遠視、面部紅色、眼睛黃色、頭部腫脹。可灸七壯,但不宜隨意灸療,可能會導致失聲。
-
風府: 也稱為舌本,位於頸部髮際線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說話時肉會立起,休息時肉會下垂,督脈、陽維的交會點。禁止灸療,可能會導致失聲。能治療頭痛、頸部緊繃、轉頭困難、目眩、鼻出血、咽喉痛、狂奔、視覺異常。針刺深度為三分。
-
啞門: 也寫作「喑」,又稱為舌橫、舌厭,位於頸部中央,髮際線內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的交會點,進入舌根,仰頭取穴。禁止灸療,灸療可能導致失聲。能治療頸部僵硬、舌頭運動困難、所有陽熱氣旺盛、鼻出血不止、頭痛、風汗不出、寒熱交錯、風痙、脊椎僵硬、反折、抽搐、癲癇、頭重。針刺深度為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