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4)

回本書目錄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4)

1. (八)足少陽膽經

(左右足及股凡二十八穴)

1.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乾,肘不可舉,卒聾不聞人語。可灸三壯,針入一分。

2.俠谿: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胸脅支滿,寒熱汗不出,目外眥赤,目眩,頰頷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側,痛無常處。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3.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治內傷唾血,足外皮膚不澤,乳腫。針入二分,不可灸,灸則使羸瘦,不出三年卒。

4.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五分。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腫,馬刀瘍瘻、善齧頰、天牖中腫,淫濼䯒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婦人月事不利,季脅支滿,乳癰,胸痛,周痹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痎瘧日發。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5.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足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胸脅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腿䯒酸,轉筋,卒疝,少腹堅,寒熱,頸腫。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6.懸鐘: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膝䯒痛,筋攣,足不收履,坐不能起。可灸五壯,針入六分,留七呼。

7.陽輔:二穴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筋攣,諸節盡痛,痛無常處,腋下腫瘻,馬刀喉痹,膝䯒酸,風痹不仁。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8.光明:二穴在足外踝上五寸,別走厥陰,足少陽終。治身解寒,淫濼䯒酸,不能久立,與陽輔療病法同。熱病汗不出,卒狂,虛則痿痹,坐不能起,實則足䯒熱膝痹,身體不仁,善齧頰。可灸五壯,針入六分,留七呼。

9.外丘: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少陽所生。治膚痛,痿痹,胸脅脹滿,頸項痛,惡風寒,癲疾。針入三分,可灸三壯。今附狾犬所傷,毒不出,發寒熱,速以三壯。又可灸所齧之處,立愈。

10.陽交:二穴,一名別陽,陽維郄,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䯒不收。灸之三壯,針入六分,留七呼。

11.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足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針入六分,得氣即瀉。又宜灸留針為要也。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又以蹲坐取之,灸亦良,日可灸七壯至十七壯即止。

12.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風痹不仁。針入五分,不可灸。

13.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治寒氣入於分肉之間,痛攻上下,筋痹不仁。可灸五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14.環跳:二穴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治冷風,溫痹,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轉側。可灸五十壯,針入一寸,留十呼,忌熱面、豬、魚、生冷物等。

白話文:

[(八)足少陽膽經]

  1. 竇陰穴: 位於腳的小趾旁邊的第二趾末端,距離趾甲約有如韭菜葉的寬度。這是足少陽脈開始的地方,被稱為井穴。能治療脅痛、咳嗽、呼吸困難、手腳煩熱、汗液不出、肌肉抽搐、癰疽、頭痛、心煩、喉嚨痛、舌頭僵硬、口乾、肘部無法舉起、突然聽力下降。可以進行三次艾灸,針刺深度為一分。

  2. 俠谿穴: 位於腳的小趾旁邊的第二趾骨之間,本節前方的凹陷中。這是足少陽脈流經的地方,被稱為滎穴。能治療胸脅支撐感、寒熱、汗液不出、眼睛外角紅、目眩、頰頷腫脹、耳聾、胸部疼痛、無法翻身、疼痛位置不定。可以進行三次艾灸,針刺深度為三分。

  3. 地五會穴: 位於腳的小趾旁邊的第二趾本節後方的凹陷中,距離俠谿穴一寸。能治療內傷吐血、腳外側皮膚失去光澤、乳房腫脹。針刺深度為二分,不可艾灸,艾灸會導致體重減輕,三年內可能猝死。

  4. 臨泣穴: 位於腳的小趾旁邊的第二趾本節後方的凹陷中,距離俠谿穴一寸五分。這是足少陽脈注入的地方,被稱為輸穴。能治療胸中滿悶、鎖骨附近和腋下腫脹、淋巴結炎、咬頰、耳道腫脹、濕疹瘙癢、目眩、頭痛、寒冷發抖、婦女月經不調、脅痛、乳腺炎、胸痛、週身痹痛、氣喘、痎瘧每日發作。可以進行三次艾灸,針刺深度為二分。

  5. 丘墟穴: 位於腳外踝下方的凹陷中,距離臨泣穴三寸。這是足少陽脈經過的地方,被稱為原穴。能治療胸脅滿痛、長期痎瘧、寒戰、腋下腫脹、下肢萎縮、坐起困難、大腿根部疼痛、眼睛有異物感、小腿肌肉痠痛、突然疝氣、下腹部緊繃、寒熱交替、脖子腫脹。可以進行三次艾灸,針刺深度為五分,停留七次呼吸。

  6. 懸鐘穴: 位於腳外踝上方三寸的動脈中,是足三陽的大絡穴,需按壓陽明脈直到脈搏消失才能正確定位。能治療心腹脹滿、胃中熱、食慾不佳、膝蓋痛、肌肉抽搐、腳不能正常走路、坐起困難。可以進行五次艾灸,針刺深度為六分,停留七次呼吸。

  7. 陽輔穴: 位於腳外踝上方四寸,輔骨前方的骨骼末端。這是足少陽脈行走的地方,被稱為經穴。能治療腰部軟弱如坐在水中、膝蓋下皮膚腫脹、肌肉抽搐、各個關節疼痛、疼痛位置不定、腋下淋巴結炎、淋巴結炎、喉嚨痛、小腿肌肉痠痛、風濕性麻痹。可以進行三次艾灸,針刺深度為五分,停留七次呼吸。

  8. 光明穴: 位於腳外踝上方五寸。能治療身體發冷、濕疹瘙癢、小腿肌肉痠痛、不能長時間站立。治療方法與陽輔穴相同。熱病時汗液不出、突然發狂、虛弱時會出現萎縮和麻痹、坐起困難、實證時小腿熱、膝蓋痛、身體麻木、咬頰。可以進行五次艾灸,針刺深度為六分,停留七次呼吸。

  9. 外丘穴: 位於腳外踝上方七寸,是少陽所產生的地方。能治療皮膚痛、萎縮性麻痹、胸脅脹滿、頸項痛、怕風寒、癲癇。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進行三次艾灸。若被狗咬傷,毒素未排出,出現寒熱,應迅速進行三次艾灸。還可以在被咬的地方進行艾灸,立刻就能痊癒。

  10. 陽交穴: 又名別陽,是陽維脈的郄穴,位於腳外踝上方七寸,斜向三陽的肌肉之間。能治療寒厥、驚狂、喉嚨痛、胸滿、面部腫脹、寒痹、小腿肌肉無法收縮。可以進行三次艾灸,針刺深度為六分,停留七次呼吸。

  11. 陽陵泉穴: 位於膝蓋下方一寸,外側凹陷中。這是足少陽脈進入的地方,被稱為合穴。針刺深度為六分,當感到氣流時即可放鬆。進行艾灸和針刺都非常重要。能治療膝蓋伸展困難、冷痹、腳部麻木、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還可以蹲坐取穴,艾灸效果也很好,每天可艾灸七次到十七次即可停止。

  12. 陽關穴: 位於陽陵泉穴上方三寸,犢鼻外側的凹陷中。能治療膝蓋外側疼痛、無法彎曲和伸展、風濕性麻痹、感覺麻木。針刺深度為五分,不可艾灸。

  13. 中瀆穴: 位於大腿骨外側、膝蓋上方五寸,肌肉之間的凹陷中,是足少陽的絡穴。能治療寒氣進入肌肉之間、疼痛上下移動、肌肉麻痹、感覺麻木。可以進行五次艾灸。針刺深度為五分,停留七次呼吸。

  14. 環跳穴: 位於大腿根部,側臥時,伸直下面的腳,彎曲上面的腳即可找到。能治療冷風、溫痹、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痛、無法翻身。可以進行五十次艾灸,針刺深度為一寸,停留十次呼吸,避免食用熱麵、豬肉、魚、生冷食物等。]

2. (九)足太陰脾經

(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1.隱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暴泄,衄血,卒屍蹶不識人,足寒不能溫。針入三分。今附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刺之立愈。

2.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弦。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3.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4.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太陰絡。治寒瘧,不嗜食,卒面腫,煩心,狂言,腹虛脹如鼓。可灸三壯,針入四分。

5.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足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腹脹,腸中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氣逆,痔疾,骨疽蝕,絕子,魘夢。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6.三陰:二穴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之交會。治痃癖,腹中寒,膝股內痛,氣逆,小便不利,脾病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女子漏下不止。可灸三壯,針入三分。昔有宋太子性善醫術,出苑逢一懷娠婦人。太子診曰:是一女也。

令徐文伯亦診之,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視之。臣請針之,瀉足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

7.漏谷:二穴,亦名太陰絡,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治痃癖冷氣,心腹脹滿,食飲不為肌膚,濕痹不能久立。針入三分。

8.地機:二穴,亦名脾舍,足太陰郄,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丈夫溏泄,腹脅氣脹,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9.陰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又曲膝取之。治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滿,水脹腹堅,喘逆不得臥,腰痛不得俯仰,霍亂,疝瘕,小便不和,氣淋,寒熱不節。針入五分。

10.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可灸三壯,針五分。

11.箕門:二穴在魚腹上越筋間,動脈應手在陰股。《內經》一云在股上起筋間。治淋,遺溺,鼠鼷腫痛,小便不通。可灸三壯。

白話文:

(九) 足太陰脾經

(左右腳及其大腿共有二十二個穴位)

  1. 隱白穴:位於腳拇趾末端內側,距離趾甲邊緣如韭菜葉般寬的地方。這是足太陰脈開始的位置,被稱為井穴。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喘息困難、睡眠不安、嘔吐、食慾不振、急性腹瀉、鼻出血、突然失去意識、腳部冰冷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三分。此外,若婦女月經過期不停,針刺此穴可以立即止血。

  2. 大都穴:位於腳拇趾根部後方的凹陷處。這是足太陰脈的流動點,被稱為滎穴。可用於治療熱病、出汗障礙、手腳冰冷、腹部脹滿、易嘔吐、煩躁熱鬧、噁心、眼睛問題。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3. 太白穴:位於腳內側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這是足太陰脈的注入點,被稱為輸穴。可用於治療身體發熱、腹部脹滿、消化不良、嘔吐、膿血便、腰痛、排便困難、氣逆、腹部劇烈疼痛。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4. 公孫穴:位於腳拇趾根部後方一寸處,是足太陰脈與陽明脈的連接點。可用於治療寒性瘧疾、食慾不振、面部突然腫脹、心煩、胡言亂語、腹部虛脹如鼓。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四分。

  5. 商丘穴:位於腳內側腳踝下方略前方的凹陷處。這是足太陰脈的行進點,被稱為經穴。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腸胃鳴響、脾虛引起的不快感、身體寒冷、容易嘆氣、心情悲傷、呼吸困難、痔瘡、骨髓炎、不孕、噩夢。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6. 三陰交穴:位於腳內踝上方三寸,骨頭下方的凹陷處,是足太陰脈、厥陰脈和少陰脈的交匯點。可用於治療肝脾疾病、腹部寒冷、膝蓋和大腿內側疼痛、氣逆、小便不順、脾臟疾病導致的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腹部脹滿、腸鳴、稀便、消化不良、女性月經不止。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曾有一位宋朝太子精通醫術,他在外出時遇到一位懷孕的婦女。太子診斷她懷的是女孩。

另一位醫生徐文伯也進行了診斷,認為她懷的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想通過剖腹來確認。然而,另一位醫生建議使用針灸治療,瀉足三陰交穴,補手陽明合谷穴,結果胎兒立即掉落,果然如徐文伯所說的一樣。因此,懷孕期間不宜針刺。

  1. 漏谷穴:位於腳內踝上方六寸,骨頭下方的凹陷處。可用於治療肝脾疾病、心腹脹滿、食物無法轉化為營養、濕性關節炎、無法長時間站立。針刺深度為三分。

  2. 地機穴:又稱脾舍穴,是足太陰脈的郄穴,位於膝蓋下方五寸,別走上一寸的空隙。可用於治療女性血瘤、按摩後大腿內側至膝蓋感覺像被熱水澆灌、男性稀便、腹部脹氣、水腫、腹部堅硬、食慾不振、小便不順。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3. 陰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處,伸直腳即可找到。這是足太陰脈的進入點,被稱為合穴。同時,也可以彎曲膝蓋找到該穴。可用於治療腹部寒冷、食慾不振、膈肌下方脹滿、水腫、腹部堅硬、呼吸困難、無法躺下、腰痛、無法彎腰、霍亂、疝氣、腫瘤、小便不調、尿頻、寒熱交錯。針刺深度為五分。

  4. 血海穴:位於膝蓋上方內側,白色肉質部位兩寸處。可用於治療女性月經不調、惡性出血、腹部脹氣。灸療可使用三壯,針刺深度為五分。

  5. 箕門穴:位於大腿上方,肌肉之間,脈搏跳動處,靠近大腿內側。可用於治療尿頻、夜尿、鼠蹊部腫痛、小便不暢。灸療可使用三壯。

請注意,這僅僅是對穴位及其功能的描述,實際針灸治療應由專業醫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