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十四、或問
十四、或問
1. 十四、或問
予編《秘傳》竟,或有進而問者曰:諸家所言某穴主某病,某病必宜取某穴,其說確不可易乎?曰:此不過示以大概,其實治病無定穴也。大凡邪中於人,與正周流上下,或在氣分,或在血分,無有定止,故喻用針正如用兵,彼動則此應,或出以奇,或守以正,無有定製。
如醫者不究病因,不察傳變,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說,執中無權,按譜施治,譬之狂潦泛溢,欲塞下流而獲安者,亦偶然耳。夫病變無窮,針法亦無窮,病或在上而從下取之,病或在下而從上取之,或正取,或直取,審經與絡,分氣與血,病隨經而在,穴隨經而取,庶得隨機應變之理。
予所以選錄《靈樞》、《素問》、《難經》置於卷首,使人熟讀深思者,正欲人知此隨機應變之理,而得圓機活法也。
或又曰:圓機活法,既得聞命矣,但學者望洋無下手處,奈何?曰:譬猶匠者教人以規矩,取方圓也。規矩之法在師,方圓之法則在弟子矣。夫聖人之於針,非經絡孔穴,無以教後學。後學非經絡孔穴,無以受之師。苟不知變通,徒執孔穴,所謂按圖索驥,安能盡其法哉!故曰:粗守形,上守神,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此之謂也。
或曰:今有專取奇穴治病,亦多有效,究竟是否?曰:人身正經十二,奇經有八,大絡十五,小絡三百餘,皆所以行氣血也。聖人取穴三百六十有六,按歲之三百六十六日也,後人以為未盡,更取奇穴,是猶置閏月也。奇穴者,絡穴六,經穴二。余絡余經,置而不用,速求巧捷,遂悖聖經。
又有六十六穴,拘於日時開合用之,猶未周備,而況拘於八穴者乎。蓋八穴病在氣分,則有可劫之功。若在血分,徒損元氣,病何由安,正是血病而瀉氣也。邪在血分,則直求病之所在而取之可也。今人泥而不用,豈非可笑。
或曰:針灸宜避天忌日,何也?曰:經云: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子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己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藏應四季中州,其日戊己。
大禁太乙所在日(即前所云)。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值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或曰:後世有子午流注之說,始於南唐何若愚。謂三焦是陽氣之父,心包絡是陰氣之母,二經尊重,不繫五行所攝,主受納十經氣血養育,故只言十經陰陽二脈,逐日各注井滎俞經合,各五時,晨畢。每日遇陽干合處,注於三焦,遇陰乾合處,注於包絡,此二經亦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陽干注府,陰乾注藏。如甲日甲戌時,膽氣初出為井,乙日乙酉時,肝出穴為井云云,其說甚長。
蓋謂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其說於經亦有據乎?曰:此皆臆說。《內經》、《難經》所不載,不惟悖其經旨,而所說亦自相矛盾者多矣。彼謂陽日陽時陽經穴開,故甲子日甲戌時甲膽竅陰井開,此固然矣。丙子時屬於乙丑日辰,乃陰日陽時也,而謂丙小腸前谷滎穴開,其與陽日陽時之說,合乎否乎?舉此一端,其餘可推類而知,其自相矛盾不待言矣。經言榮衛之氣,五十度大會於手太陰。
終古不改其常度,此謂陽日氣先血後,陰日血先氣後,其亂經旨也大矣,豈可為法於天下後世哉!
或曰:針灸家動謂各有秘法,不輕示人,信乎?曰:傳世所傳十四法、十六法,如青龍擺尾云云,可謂已盡之矣。舍此謂更有神秘,吾未之信也。況此等法,證之於經,則有悖於經,質之於理,則有違於理,彼以為神,我以為詭,彼以為秘,我以為妄。此編雖亦羅列諸法於前,因既為世俗之所通行,固不可不知其法。
且外間所傳者,往往名是而實非,予故為之考證其說,歸於至當,免其以訛傳訛,且可與《內》、《難》諸法,考究異同,俾能實驗於針下。如果精研經旨,深明古法,則於近世之所謂秘密,雖全棄而不可用也。
或曰:諸家針科書所載,某穴針幾分,留幾呼,灸幾壯,出於經歟否歟?曰:此多出於後世,於經並無考也。經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淺深不得,反為大賊。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古人治法,惟視病之浮沉,而為刺之淺深,豈以定穴分寸為拘哉!又謂某穴宜留幾呼,悻理尤甚。經曰: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又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豈留呼而可為定準耶?經又云: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不以息之多數而便去針。是古人用針,惟以氣至為期,而不以呼之多少為候。
若依留呼之說,氣至則可,氣若不至,亦依呼數而去針,徒使破皮損肉,有何益於病哉。故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又謂某穴宜灸幾壯,亦非至言,惟當視其穴俞肉之厚薄,病之輕重,而為灸之多少大小則可耳,不必守其成規。所言某穴針幾分,灸幾壯,謂病宜針某穴,則宜入幾分,病宜灸某穴,則宜灸幾壯。
針則不灸,灸則不針。不知其說者,既針復灸,既灸復針,為害不淺。
或曰:《內經》明言足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甚熱壯。刺此者,不深不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此皆古法也。
如先生所說,則經中所論,並皆非歟?曰:此古人特論其理之常如此耳。凡用刺法,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為拘也。經曰: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而病益。又曰:少長小大肥瘦,以心撩之。又曰:其可為度量者,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
若夫瘠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者是也。
或曰:近世針法,刺左邊之穴,將針右拈而氣上行,將針左拈而氣下行,刺右邊則反之。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其法亦可師歟?曰:經絡周於人身,無有左右上下之別。今針左右不同如此,將謂左之經絡,與右之上下兩不相同耶?經曰:刺不知經絡之往來,血氣之流行,不足以為工。此亦可謂不知經絡之往來矣。
或問近世補瀉之法,男用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用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午前如此,午後反之。其法是耶非耶?曰:經云: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此論一年陰陽之升降也,即此一日陰陽之升降,午前陽升陰降,午後陰升陽降,無分於男女也。考之《內》、《難》,男女臟腑經絡穴俞血氣晝夜周流,無不同。今言午前午後,男女補瀉顛倒錯亂如此,悖經旨也甚矣。故曰: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又曰:刺實須其虛者,針下寒也,刺虛須其實者,針下熱也。
曰寒曰熱,以針下為候,何嘗以提按而分男與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