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十四、或問 (1)
十四、或問 (1)
1. 十四、或問
予編《秘傳》竟,或有進而問者曰:諸家所言某穴主某病,某病必宜取某穴,其說確不可易乎?曰:此不過示以大概,其實治病無定穴也。大凡邪中於人,與正周流上下,或在氣分,或在血分,無有定止,故喻用針正如用兵,彼動則此應,或出以奇,或守以正,無有定製。
白話文:
我編寫的《祕傳》剛剛完稿,有人進一步問道:各家醫書所說的某穴主治某病,某病一定要取某穴,這種說法一定不能改變嗎?我回答說:這不過是大概說法,實際上治病並沒有固定的穴位。凡是邪氣侵犯人體,和正氣一起在人體上下週流,有時候在氣分,有時候在血分,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比喻用針就像用兵,敵人行動,我就相應採取行動,或出奇兵,或堅守正兵,沒有固定的規律。
如醫者不究病因,不察傳變,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說,執中無權,按譜施治,譬之狂潦泛溢,欲塞下流而獲安者,亦偶然耳。夫病變無窮,針法亦無窮,病或在上而從下取之,病或在下而從上取之,或正取,或直取,審經與絡,分氣與血,病隨經而在,穴隨經而取,庶得隨機應變之理。
白話文:
如果醫生不探究病因,不觀察疾病的變化與發展,只死守某個穴位主治某種疾病的說法,拘泥於成規,照本宣科地診治,就像洪水泛濫成災時,只想着堵住下游水流以求平安一樣,也是偶然而已。疾病的變化無窮無盡,針灸的方法也應隨之變化無窮。病症有時在上,卻從下施治;病症有時在下,卻從上施治;有時正面取穴,有時直接取穴。要審察經絡與絡脈的區別,辨別氣與血的不同,病症隨着經絡而存在,取穴隨着經絡而確定,這樣才能做到隨機應變,取得好的治療效果。
予所以選錄《靈樞》、《素問》、《難經》置於卷首,使人熟讀深思者,正欲人知此隨機應變之理,而得圓機活法也。
白話文:
我所以將《靈樞》、《素問》、《難經》選錄出來並放在卷首,讓大家勤加閱讀並深入思考,正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白隨機應變的道理,從而獲得圓融靈活的治療方法。
或又曰:圓機活法,既得聞命矣,但學者望洋無下手處,奈何?曰:譬猶匠者教人以規矩,取方圓也。規矩之法在師,方圓之法則在弟子矣。夫聖人之於針,非經絡孔穴,無以教後學。後學非經絡孔穴,無以受之師。苟不知變通,徒執孔穴,所謂按圖索驥,安能盡其法哉!故曰:粗守形,上守神,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此之謂也。
白話文:
有人說:圓通靈活善用針灸方法,在聽過講解後,學者們還是無從下手,怎麼辦呢?這就好比木匠教導徒弟使用規矩,用來取正方形和圓形的形狀。規矩的方法在老師那裡,而方圓的準則則在徒弟這裡。聖人對於針灸,如果不是通過經絡和針灸穴位,就沒辦法教給後學者。後學者如果不是通過經絡和針灸穴位,就沒辦法向老師學習。如果只死守著穴位,不知變通,那麼所謂的按圖索驥,又怎麼能夠充分掌握方法呢?所以說:粗略地掌握形體,深入地掌握精神;粗略地掌握關竅,深入地掌握機宜。機宜的變化,不離開它的空靈境界,這就是這個道理。
或曰:今有專取奇穴治病,亦多有效,究竟是否?曰:人身正經十二,奇經有八,大絡十五,小絡三百餘,皆所以行氣血也。聖人取穴三百六十有六,按歲之三百六十六日也,後人以為未盡,更取奇穴,是猶置閏月也。奇穴者,絡穴六,經穴二。余絡余經,置而不用,速求巧捷,遂悖聖經。
白話文:
有人說:現在有些人專門用奇穴來治病,也有很多有效,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回答說:人體有正經十二條,奇經八條,大絡十五條,小絡三百多條,這些經脈都是用來運行氣血的。聖人把穴位定為三百六十六個,按一年的三百六十六天來算。後人認為不夠,又加上一些奇穴,這就好比增加閏月一樣。奇穴包括絡穴六個,經穴二個。其餘的絡穴和經穴,棄之不用,急於求成,反而違背了聖人的經典。
又有六十六穴,拘於日時開合用之,猶未周備,而況拘於八穴者乎。蓋八穴病在氣分,則有可劫之功。若在血分,徒損元氣,病何由安,正是血病而瀉氣也。邪在血分,則直求病之所在而取之可也。今人泥而不用,豈非可笑。
白話文:
還有六十六個穴位,必須在固定的時間纔可以用,這樣還是不夠全面,何況是隻侷限在八個穴位呢。一般來說,八個穴位的疾病在氣分,則有劫奪的作用。若是血分,就會徒損元氣,疾病怎麼能夠安穩,這正是血病而瀉氣。邪氣在血分,就應該直接找到病的所在之處,並且取用它。現在的人泥古而不變通,豈不是可笑。
或曰:針灸宜避天忌日,何也?曰:經云: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子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己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藏應四季中州,其日戊己。
白話文:
有人問:針灸要避開天忌日,這是為什麼呢?
答:經典上說:左足應立春,其日是戊子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是己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是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是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是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是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是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是壬子。六腑膈下三藏應四季中州,其日是戊己。
大禁太乙所在日(即前所云)。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值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白話文:
我們嚴禁用太乙所在的日期(即前面所說)。凡是這九個,善於觀察定候八正所在的地方,主導左右上下身體有腫塊者想要治療,不要在它所值的日子潰爛治療,這是叫做天忌日。
或曰:後世有子午流注之說,始於南唐何若愚。謂三焦是陽氣之父,心包絡是陰氣之母,二經尊重,不繫五行所攝,主受納十經氣血養育,故只言十經陰陽二脈,逐日各注井滎俞經合,各五時,晨畢。每日遇陽干合處,注於三焦,遇陰乾合處,注於包絡,此二經亦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陽干注府,陰乾注藏。如甲日甲戌時,膽氣初出為井,乙日乙酉時,肝出穴為井云云,其說甚長。
白話文:
有些人說:後世有「子午流注」的說法,始於南唐何若愚。他說:三焦是陽氣的來源,心包絡是陰氣的來源,這兩個經絡很重要,不受五行限制,負責接收十經氣血的滋養,所以只說十經的陰陽兩脈,每天分別注滿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一共花費五個時辰,早上結束。每天遇到陽幹合處,就注入三焦,遇到陰幹合處,就注入心包絡,這兩個經絡也分別注入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陽幹注入腹,陰幹注入藏。比如甲日甲戌時,膽氣初出為井,乙日乙酉時,肝氣出穴為井,等等。他的說法很長。
蓋謂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其說於經亦有據乎?曰:此皆臆說。《內經》、《難經》所不載,不惟悖其經旨,而所說亦自相矛盾者多矣。彼謂陽日陽時陽經穴開,故甲子日甲戌時甲膽竅陰井開,此固然矣。丙子時屬於乙丑日辰,乃陰日陽時也,而謂丙小腸前谷滎穴開,其與陽日陽時之說,合乎否乎?舉此一端,其餘可推類而知,其自相矛盾不待言矣。經言榮衛之氣,五十度大會於手太陰。
終古不改其常度,此謂陽日氣先血後,陰日血先氣後,其亂經旨也大矣,豈可為法於天下後世哉!
白話文:
難道是說左轉從子宮到胃,可以運行於外部的陽經;右轉從心到肺,可以運行於內部的陰經。他的這個說法,在經文中也有依據嗎?我說,這些都是臆測之說,《內經》、《難經》中都沒有記載,這不僅違背經文的旨意,而且所說的話也多有自相矛盾之處。他說,陽日、陽時、陽經穴竅開通,所以在甲子日甲戌時,肝膽井穴竅打開,這固然是對的。丙子時屬於乙丑日辰,這是陰日陽時,卻說丙日是小腸“前谷滎”穴竅打開,這與陽日、陽時之說相符合嗎?舉出這一點,其它的可以推類而知,自相矛盾的地方,不言而喻。經文中說,榮衛之氣,五十度大會於手太陰。
或曰:針灸家動謂各有秘法,不輕示人,信乎?曰:傳世所傳十四法、十六法,如青龍擺尾云云,可謂已盡之矣。舍此謂更有神秘,吾未之信也。況此等法,證之於經,則有悖於經,質之於理,則有違於理,彼以為神,我以為詭,彼以為秘,我以為妄。此編雖亦羅列諸法於前,因既為世俗之所通行,固不可不知其法。
白話文:
有人說:針灸家常說各自有祕法,不輕易告訴別人,是真的嗎?答:傳世流傳的十四法、十六法,如青龍擺尾云云,可以說已經盡善盡美了。除此之外說還有更多的祕訣,我不相信。況且這些方法,以經書來驗證,就違背了經書;以道理來衡量,就違背了道理。他們認為是神妙,我認為是怪異;他們認為是祕訣,我認為是胡說。這部書雖然也羅列了各種方法,但因為是世俗所流行的,所以不能不知道這些方法。
且外間所傳者,往往名是而實非,予故為之考證其說,歸於至當,免其以訛傳訛,且可與《內》、《難》諸法,考究異同,俾能實驗於針下。如果精研經旨,深明古法,則於近世之所謂秘密,雖全棄而不可用也。
白話文:
據我所知,民間流傳的各種針灸法,名稱雖正確,但實際上卻不盡然。因此,我特地考證了這些說法,以確定它們的正確性,避免以訛傳訛。同時,我也將這些針灸法與《內經》、《難經》中的方法進行了比較研究,以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並在臨牀上進行驗證。如果精通經書的旨意,並且深明古代的針灸方法,那麼就算完全拋棄現代所謂的祕密針灸法,也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或曰:諸家針科書所載,某穴針幾分,留幾呼,灸幾壯,出於經歟否歟?曰:此多出於後世,於經並無考也。經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淺深不得,反為大賊。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古人治法,惟視病之浮沉,而為刺之淺深,豈以定穴分寸為拘哉!又謂某穴宜留幾呼,悻理尤甚。經曰: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
白話文:
有人說:諸家針灸書籍上記載,某穴針幾分,留針幾口氣,灸幾壯,這些出自於經典嗎?回答說:這些大多出自後世,在經典中並沒有依據。經典說:疾病有浮沉,針灸有淺深。淺深不對,反而會成為大大的危害。針刺過深,則會損傷內臟;不及,則會產生外在的壅塞。古人的治療方法,只是看疾病的浮沉,而決定刺針的淺深,哪裡會以穴位的分寸為拘泥呢?另外說某穴應該留針幾口氣,這種道理就更離譜了。經典說:刺入實處,必須等虛的時候,留針,等到陰氣盛極(針下寒),纔可以拔針。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又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豈留呼而可為定準耶?經又云: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不以息之多數而便去針。是古人用針,惟以氣至為期,而不以呼之多少為候。
白話文:
當針灸的氣感已經到達,就要小心守護不要失去。古人又說:針灸後如果沒有氣感到達,就不要再問針刺的次數了,如果針刺後氣感到達了,就要將針拔出,不要再重複針刺。不同的針灸部位需要使用不同的針具,針具的形狀也不同,各有不同的用途。針灸最重要的目的是讓氣感到達並且發揮療效,這個療效像風吹雲一樣明顯,像見到晴朗的天空一樣清晰。難道還可以因為呼吸的次數而作為判斷標準嗎?經書上還說:要靜心以保持氣感持久,因為氣感的到達是重要的,而不是以呼吸的次數多寡來決定是否拔針。由此可見,古人使用針灸,只以氣感到達為標準,而不以呼吸的次數多少為依據。
若依留呼之說,氣至則可,氣若不至,亦依呼數而去針,徒使破皮損肉,有何益於病哉。故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也。又謂某穴宜灸幾壯,亦非至言,惟當視其穴俞肉之厚薄,病之輕重,而為灸之多少大小則可耳,不必守其成規。所言某穴針幾分,灸幾壯,謂病宜針某穴,則宜入幾分,病宜灸某穴,則宜灸幾壯。
針則不灸,灸則不針。不知其說者,既針復灸,既灸復針,為害不淺。
白話文:
按照留呼的說法,針灸的時候,應該等到氣血到達穴位,然後纔可以針灸。但是,如果氣血沒有到達穴位,就應該反覆呼氣,體現出氣血遍佈全身的時候,再下針,如果沒有等氣血到達,就下針,只會導致皮膚破損、肌肉受傷,對疾病沒有任何的幫助。所以說,針灸的危害是,如果針刺之後,沒有讓氣血到達穴位,那麼就會導致精氣外泄,如果沒有做到針刺之後,讓氣血到達穴位,那麼就會導致氣血瘀滯。精氣外泄就會導致疾病更加嚴重,而氣血瘀滯就會導致癰疽。另外,還說某個穴位需要灸幾壯,這也不是絕對的,應該根據穴位的俞肉厚薄、病情的輕重,來決定灸的多少和大小。不必死板的遵守成規舊例。所說某個穴位針幾分,灸幾壯,是指疾病應該針灸某個穴位,那麼應該針入幾分,疾病應該灸某個穴位,那麼就應該灸幾壯。
或曰:《內經》明言足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甚熱壯。刺此者,不深不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此皆古法也。
白話文:
有些人說:《內經》明確指出,足陽明是五臟六腑的海,它的脈搏大、血多、氣強壯。針刺這裡時,不能刺得太深或太淺,也不能留針太久或太短。足陽明刺入六分深,留針十呼;足太陽刺入五分深,留針七呼;足少陽刺入四分深,留針五呼;足太陰刺入三分深,留針四呼;足少陰刺入二分深,留針三呼,足厥陰刺入一分深,留針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此皆古法也。
如先生所說,則經中所論,並皆非歟?曰:此古人特論其理之常如此耳。凡用刺法,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為拘也。經曰: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而病益。又曰:少長小大肥瘦,以心撩之。又曰:其可為度量者,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
若夫瘠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者是也。
白話文:
倘若依循如您所說,那麼經書中所論述的難道全都是錯的嗎?回答是:這只是古人特別論述其理論慣見的例子罷了。只要施行針灸療法,就會有適合的部位,一開始不一定要以此為拘束。經書中說: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所以針刺到經絡淺層肌肉,邪氣就會排出。針刺到經絡深層肌肉,濁氣就會排出。針刺太深,邪氣反而會沉伏,病情會加重。而且經書還說:必須要針對每個病人的年齡、體型、胖瘦,用心觀察,才能決定施針的輕重。經書中也說:施針的力度,以不損傷過多肌肉組織,而且氣血旺盛為度。
或曰:近世針法,刺左邊之穴,將針右拈而氣上行,將針左拈而氣下行,刺右邊則反之。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其法亦可師歟?曰:經絡周於人身,無有左右上下之別。今針左右不同如此,將謂左之經絡,與右之上下兩不相同耶?經曰:刺不知經絡之往來,血氣之流行,不足以為工。此亦可謂不知經絡之往來矣。
白話文:
有人說:近世的針灸方法,刺入左邊的穴位,將針向右扭轉,氣就會上升,將針向左扭轉,氣就會下降。刺入右邊的穴位方法相反。想要補養,先呼氣再吸氣;想清瀉,先吸氣再呼氣,這種方法可以效法嗎?有人回答說:經絡在人體內循環,沒有左右、上下之分。現在左右針法竟然如此不同,這就是說左邊的經絡和右邊的經絡以上下兩方面完全不同嗎?經書上說:針刺不知道經絡的走向,血氣的運行情況,不足以稱得上是醫生。這就是說不懂經絡的走向了。
或問近世補瀉之法,男用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用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午前如此,午後反之。其法是耶非耶?曰:經云: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白話文:
有人問:現在的補瀉方法,男的用大拇指向前左轉,同時呼氣,叫做補;向後右轉,同時吸氣,叫做瀉;針往上提是熱,針往下插是寒;女的用大拇指向後右轉,同時吸氣,叫做補;向前左轉,同時呼氣,叫做瀉;針向下插是熱,針往上提是寒。上午這樣,下午相反。這種方法正確嗎?
答:經書上說:冬至四十五天,陽氣微微上升,陰氣微微下降;夏至四十五天,陰氣微微上升,陽氣微微下降。
此論一年陰陽之升降也,即此一日陰陽之升降,午前陽升陰降,午後陰升陽降,無分於男女也。考之《內》、《難》,男女臟腑經絡穴俞血氣晝夜周流,無不同。今言午前午後,男女補瀉顛倒錯亂如此,悖經旨也甚矣。故曰: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又曰:刺實須其虛者,針下寒也,刺虛須其實者,針下熱也。
曰寒曰熱,以針下為候,何嘗以提按而分男與女哉!
白話文:
這篇文章討論了一年之中陰陽的升降變化,以及由此變化而來的,一天之中陰陽的升降。上午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下午陰氣上升,陽氣下降。這種變化不分男女。
根據《內經》和《難經》的記載,男女的臟腑、經絡、穴位和氣血,晝夜周流,沒有不同。如今有人說,上午、下午,男女的補瀉顛倒錯亂,這是違背經典的。
所以說:診斷時如果不知道陰陽逆從的道理,這是治療中的一個失誤。又說:刺實須其虛者,針下寒也,刺虛須其實者,針下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