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七、奇經八脈孔穴圖說及歌括 (1)

回本書目錄

七、奇經八脈孔穴圖說及歌括 (1)

1. 七、奇經八脈孔穴圖說及歌括

2. (一)奇經八脈總說

凡人一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絡也。(《難經》作陰絡陽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

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滂霈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秘者也。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

茲參考諸說,以備學仙學醫者,筌蹄之用云。

白話文:

【一】奇經八脈總述

人體內有經脈與絡脈兩種脈絡,直行的主要脈絡稱為「經」,分支的較細小脈絡則稱為「絡」。人體共有十二條主要經脈,分別為手部的三陰三陽,以及腳部的三陰三陽。另有十五條絡脈,每一條主要經脈都連接著一條別絡脈,脾臟還有一條大絡脈,加上任脈和督脈兩條絡脈,合計十五條絡脈。

這些脈絡共有二十七股氣息,在全身上下運行,就像泉水般流動,如同日月交替,從不停歇。陰脈在五臟中運行,陽脈則在六腑中運行,陰陽脈絡互相連貫,如圓環無始無終,周而復始。過剩的氣息會流入奇經八脈,互相滋養,對內溫暖臟腑,對外滋潤皮膚腠理。

奇經八脈共有八條,不受制於十二條主要經脈,也沒有表裡配對的關係,因此被稱為「奇」。若將主要經脈比喻為溝渠,奇經八脈就類似湖泊,當主要經脈中的氣息旺盛時,就會溢出到奇經八脈中。秦越人曾以此比喻,當天降大雨,溝渠滿溢,雨水四溢,流向湖泊。這是對《靈樞》、《素問》中尚未提及的奧祕的闡釋。在其他古籍中零星提及的八脈信息,並不全面,如果醫師不瞭解這些,就無法深入探究疾病的根本,修煉者如果不明白這些,也難以精進修煉。

以下是綜合各家學說,為求學修仙或學習醫術者提供參考,以助理解奇經八脈的作用。

3. (二)奇經八脈總歌

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在前督屬後,衝起會陰腎同行,陽蹺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也。奇經有八。曰任、督、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是也。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是故任沖主身前之陰,督主身後之陽,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

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龍虎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

白話文:

在正常的經絡之外,還有被稱為奇經的八條經脈,各自有不同的名稱與功能。任脈位於身體前方,督脈則在後方,衝脈從會陰起始,與腎臟的活動相聯繫。陽蹺脈起自腳跟外部,與膀胱經相關;陰蹺脈起自腳跟前面,跟隨著足少陰腎經。陽維脈連結所有陽性經脈,陰維脈則連結所有的陰性經脈。帶脈環繞腰部,像束帶一樣,因為這些經脈不遵循常規路徑,所以被稱為奇經。

任脈起始於會陰,沿腹部前行,負責陰性脈絡,因此被稱為陰脈之海。督脈同樣起始於會陰,沿背部後行,統帥所有的陽性脈絡,因此被稱為陽脈之海。衝脈起始於會陰,夾著肚臍向上衝,是各條脈絡的關鍵,因此被稱為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環繞腰部,形狀如同束帶,能束縛和約束其他的脈絡。

陽蹺脈起始於腳跟中間,沿外踝向上,行於身體左右兩側;陰蹺脈起始於腳跟中間,沿內踝向上,同樣行於身體左右兩側,它們可以讓身體機制運作靈活。

陽維脈起始於所有陽性脈絡的交匯處,從外踝開始上行;陰維脈起始於所有陰性脈絡的交匯處,從內踝開始上行,它們對全身脈絡起到維繫的作用。

因此,任脈和衝脈主管身體前部的陰性部分,督脈主管身體後部的陽性部分,這是從南北方向來說的。帶脈橫向束縛其他脈絡,這是從六合角度來說的。陽蹺脈主管身體左右兩側的陽性部分,陰蹺脈主管身體左右兩側的陰性部分,這是從東西方向來說的。陽維脈主管身體表面,陰維脈主管身體內部,這是從乾坤角度來說的。

因此,醫生若瞭解八脈,就能掌握十二經絡和十五絡的要點。修道者若瞭解八脈,就能理解龍虎升降,玄牝幽微的精妙。

4. (三)任脈穴圖

5. (四)任脈穴歌

(經脈之循於身以前、身以後者憑任、督二脈,以分上下左右)

任脈二十四,穴行腹興胸。會陰始兮曲骨從,中極關元石門通,氣海陰交會,神闕水分逢,下脘建里兮,中脘上脘,巨闕鳩尾兮,中庭膻中,玉堂上紫宮華蓋,璇璣上天突之宮,飲彼廉泉,承漿味融。

任脈穴分寸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元臍下三寸連,臍下二寸石門穴,臍下寸半氣海全,臍下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號神闕。臍上一寸為水分,臍上二寸下脘列,臍上三寸名建里,中脘臍上四寸許,臍上五寸上脘在,巨闕臍上六寸五。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寸六取,膻中卻在兩乳間。

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宮三寸二,膻上華蓋四八舉,(四寸八分。)膻上璇璣五寸八,璣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約四寸。廉泉頜下骨尖已,承漿頤前唇稜下,任脈中央行腹裡。(行腹中央共二十四穴。)

白話文:

【任脈穴位歌】

任脈共有二十四個穴位,這些穴位分佈在腹部和胸部。起點是會陰穴,然後是曲骨穴,接著是中極穴、關元穴、石門穴,這些都相互通聯。再來是氣海穴與陰交穴,神闕穴與水分穴相遇。下脘穴與建裏穴,中脘穴和上脘穴相接,巨闕穴與鳩尾穴,中庭穴與膻中穴也相鄰。接著是玉堂穴、上紫宮穴、華蓋穴,然後是璇璣穴,上方是天突穴,最後是廉泉穴,而承漿穴則是品味融合之地。

【任脈穴位距離歌】

任脈的會陰穴位於兩腿根部之間,曲骨穴在毛髮邊緣的凹陷處,中極穴在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關元穴則在肚臍下方三寸,石門穴在肚臍下方兩寸,氣海穴在肚臍下方寸半,陰交穴在肚臍下方一寸,肚臍正中間的穴位稱為神闕。肚臍上方一寸是水分穴,肚臍上方兩寸是下脘穴,肚臍上方三寸是建裏穴,中脘穴在肚臍上方四寸,肚臍上方五寸是上脘穴,巨闕穴在肚臘上方六寸五分。鳩尾穴在蔽骨下方五分,中庭穴與膻中穴相距一寸六分,膻中穴就在兩乳之間。膻中穴上方一寸六分是玉堂穴,膻中穴上方三寸二是紫宮穴,膻中穴上方四寸八分是華蓋穴,膻中穴上方五寸八分是璇璣穴,璇璣穴上方一寸是天突穴,天突穴在喉嚨下方約四寸處。廉泉穴在下巴下方的骨尖,承漿穴在嘴脣棱下方,任脈沿著腹部中線分佈。(任脈在腹部中線總共有二十四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