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十三、腹部及側脅各經穴主治病症 (2)

回本書目錄

十三、腹部及側脅各經穴主治病症 (2)

1. (三)腹部第三行

(左右凡二十四穴)

1.不容:二穴在幽門兩傍各一寸五分,去任脈二寸,直四肋端,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腹滿痃癖,不嗜食,腹虛鳴,嘔吐,胸背相行痛,喘咳口乾,痰癖,脅下痛,疝瘕。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2.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腸鳴腹脹,上喘氣逆,食飲不下,肩息,唾血。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3.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脅下積氣,食飲不思,大腸滑泄,穀不化。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4.關門:二穴在梁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遺溺,善滿,積氣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遊走俠臍急,痰瘧振寒。針入八分,可灸五壯。

5.太乙:二穴在關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癲疾狂走,心煩吐舌。可灸五壯,針入八分。

6.滑肉門:二穴在太乙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癲疾,嘔逆,吐舌。可灸五壯,針入八分。

7.天樞:二穴,大腸之募穴,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腧一寸五分,夾臍傍二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療夾臍切痛,時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寒瘧,泄利,食不化,女子月事不時,血結成塊,腸鳴腹痛,不嗜食。可灸百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8.外陵:二穴在天樞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腹中痛,心如懸,引臍腹痛。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9.大巨:二穴在外陵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少腹脹滿,煩渴㿉疝,偏枯,四肢不舉。可灸五壯,針入五分。

10.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少腹滿,引陰中痛,腰背強急,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小便不利。可灸五壯,針入二寸五分。

11.歸來:二穴在水道下二寸。治少腹賁豚,卵縮,莖中痛,婦人血藏積冷。可灸五壯,針入八分。

12.氣衝,二穴,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腸中大熱,不得安臥,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淫濼,月水不利,身熱,腹中痛,㿉疝陰腫,難乳子,上搶心痛,不得息,氣衝腰痛不得俯仰,陰痿,莖中痛,兩丸蹇痛不可忍。可灸七壯立愈,炷如大麥,禁不可針。

白話文:

(左右共二十四個穴位)

1.不容:兩個穴位位於幽門兩側各一寸五分處,距離任脈兩寸,正對第四根肋骨的末端,是足陽明胃經氣血所發出的位置。主治腹部脹滿、痃癖(一種腹內結塊的疾病)、食慾不振、腹部虛鳴、嘔吐、胸部和背部相連的疼痛、喘息咳嗽口乾、痰癖、脅下疼痛、疝瘕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五分,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

2.承滿:兩個穴位位於不容穴下方一寸,是足陽明胃經氣血所發出的位置。主治腸鳴、腹部脹滿、上氣喘、呼吸困難、飲食難以下嚥、肩部呼吸困難、唾血等症狀。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針刺深度為三分。

3.梁門:兩個穴位位於承滿穴下方一寸,是足陽明胃經氣血所發出的位置。主治脅下積氣、飲食無慾、大腸滑泄、食物不易消化等症狀。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針刺深度為三分。

4.關門:兩個穴位位於梁門穴下方一寸,是足陽明胃經氣血所發出的位置。主治尿失禁、易感飽脹、腸鳴、突然的腹痛和瀉痢、食慾不振、腹部氣體遊走緊迫肚臍,以及寒痰引起的寒戰。針刺深度為八分,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

  1. 太乙:兩個穴位位於關門穴下方一寸,是足陽明胃經氣血所發出的位置。主治癲癇、狂躁不安、心煩、伸舌等症狀。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針刺深度為八分。

6.滑肉門:兩個穴位位於太乙穴下方一寸,是足陽明胃經氣血所發出的位置。主治癲癇、嘔吐、伸舌等症狀。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針刺深度為八分。

7.天樞:兩個穴位,也是大腸的募穴,另有一名為長溪,又稱谷門。位置在肓腧穴一寸五分處,位於肚臍旁邊二寸,是足陽明胃經氣血所發出的位置。治療肚臍兩側劇烈疼痛、時常向上衝擊心臟、心煩、嘔吐、霍亂、寒熱交替的瘧疾、瀉痢、食物消化不良、女性月經不調、血塊凝結、腸鳴、腹痛、食慾不振。可以進行百壯的艾灸,針刺深度為五分,保持七次呼吸的時間。

8.外陵:兩個穴位位於天樞穴下方一寸,是足陽明胃經氣血所發出的位置。主治腹部劇烈疼痛,心臟感覺像被吊起,牽扯到肚臍的腹痛。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針刺深度為三分。

9.大巨:兩個穴位位於外陵穴下方一寸,是足陽明胃經氣血所發出的位置。主治下腹部脹滿、心煩、口渴、偏癱、四肢不能舉起。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針刺深度為五分。

10.水道:兩個穴位位於大巨穴下方三寸,是足陽明胃經氣血所發出的位置。主治下腹部脹滿、牽扯到生殖器疼痛、腰部僵硬、膀胱寒冷、三焦熱結、小便不順。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針刺深度為二寸五分。

11.歸來:兩個穴位位於水道穴下方二寸。主治下腹部脹脹、睾丸收縮、生殖器疼痛、婦女血液瘀積冰冷。可以進行五壯的艾灸,針刺深度為八分。

12.氣衝,兩個穴位,又稱為氣街。位於歸來穴下方,鼠蹊上方一寸,動脈處,足陽明胃經氣血所發出的位置。主治腸道過熱、無法安睡、腹部有逆氣上沖、心腹脹滿、性功能障礙、月經不調、身體發熱、腹中疼痛、疝氣、生殖器腫脹、哺乳困難、上腹部劇烈疼痛、呼吸困難、腰部疼痛無法彎曲、生殖器萎縮、生殖器疼痛、睪丸劇痛難忍。可以進行七壯的艾灸立即痊癒,艾炷大小如大麥,禁止針刺。

2. (四)腹部第四行

(左右凡一十四穴)

1.期門:二穴,肝之募。在不容傍一寸五分,直兩乳第二肋端,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治胸中煩熱,賁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泄利,腹堅硬大,喘不得安臥,脅下積氣,女子產後余疾,食飲不下,胸脅支滿,心中切痛,善噫。若傷寒過經不解,當針期門,使經不傳。針入四分,可灸五壯。

2.日月:二穴,膽之募。在期門下五分,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可灸五壯,針入七分。

3.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足太陰、陰維之會。治大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針入三分。

4.大橫:二穴在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臍傍,足太陰、陰維之會。療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可灸五壯,針入七分。

5.腹結:二穴在大橫下三分,一名腸窟。治繞臍痛,上衝搶心,腹寒泄利,咳逆。針入七分,可灸五壯。

6.府舍:二穴在腹結下三寸,足太陰、厥陰、陰維之交會。此三脈上下三入腹,絡肝脾,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郄三陰、陽明支別。治疝痛,脾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氣,霍亂。針入七分,可灸五壯。

7.衝門:二穴,一名慈宮。上去大橫五寸,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動脈,足太陰、厥陰之會。治腹寒氣滿,積聚疼,淫濼,陰疝,難乳子,上衝心,不得息。針入七分,可灸五壯。

白話文:

(四) 腹部第四行 (總共十四個穴位)

  1. 期門:共有兩個穴位,是肝臟的募穴。位於不容穴旁邊一寸五分處,正對兩乳下方的第二肋骨末端,是足太陰、厥陰、陰維三脈的交匯點。用於治療胸中煩熱、胃氣上逆、眼睛發青且嘔吐、霍亂引起的腹瀉、腹部堅硬腫大、喘息無法平躺、脅下積氣、女性產後的餘疾、飲食難以下嚥、胸脅脹滿、心痛劇烈、頻繁打嗝。如果感冒超過一段時間未痊癒,應針刺期門穴,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針刺深度為四分,也可施灸五壯。

  2. 日月:共有兩個穴位,是膽的募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處,是足太陰、少陽、陽維三脈的交匯點。用於治療長嘆息、易悲傷、小腹熱、想奔跑、多唾液、口齒不清、四肢不能活動自如。可施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七分。

  3. 腹哀:共有兩個穴位,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陰、陰維兩脈的交匯點。用於治療大便帶有膿血、寒中、食物不易消化、腹部疼痛。針刺深度為三分。

  4. 大橫:共有兩個穴位,位於腹哀穴下方三寸五分處,正對肚臍旁邊,是足太陰、陰維兩脈的交匯點。用於治療大風病、氣逆、體內寒氣多、易悲傷。可施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七分。

  5. 腹結:共有兩個穴位,位於大橫穴下方三分處,又稱為腸窟。用於治療繞肚臍周圍的疼痛、向上沖擊心臟的感覺、腹部寒冷引起的腹瀉、咳嗽反氣。針刺深度為七分,可施灸五壯。

  6. 府舍:共有兩個穴位,位於腹結穴下方三寸處,是足太陰、厥陰、陰維三脈的交匯點。這三條脈絡由下而上進入腹部,聯繫肝脾,結於心肺,從脅部延伸至上臂,是太陰郄、三陰、陽明支別的交匯點。用於治療疝痛、脾臟緊急疼痛、沿脅部上下沖擊心臟的感覺、腹部滿脹、積聚物、厥氣、霍亂。針刺深度為七分,可施灸五壯。

  7. 衝門:共有兩個穴位,又稱為慈宮。位於大橫穴上方五寸處,府舍穴下方,橫骨兩端,約在動脈中間,是足太陰、厥陰兩脈的交匯點。用於治療腹部寒冷氣脹、腹部積聚疼痛、性功能障礙、男性陰囊疼痛、哺乳困難、向上沖擊心臟的感覺、呼吸困難。針刺深度為七分,可施灸五壯。

3. (五)側脅部

(左右凡一十二穴)

1.章門:二穴,脾之募,一名長平,一名脅髎。在大橫外,直季脅肋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足厥陰、少陽之會。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支滿,喘息,心痛,腰不得轉側,傷飽,身黃羸瘦,賁豚,腹腫,脊強,四肢懈惰,善恐少氣厥逆,肩臂不舉。可灸百壯,針入六分,忌如常法。

2.京門:二穴,腎之募,一名氣腧,一名氣府,在監骨下腰中,季脅本俠脊,治腰痛不得俯仰,寒熱,䐜脹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少腹急腫,腸鳴洞泄,髀樞引痛。可灸三壯,針入三分,留七呼。

3.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治婦人少腹堅痛,月事不調,帶下赤白,裡急,瘛瘲。可灸五壯,針入六分。

4.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傍一寸五分。治男子寒疝,陰卵上入小腹痛。針入一寸,可灸五壯。

5.維道: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治嘔逆不止,三焦不調,水腫,不嗜食。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6.居髎: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陽蹺、足少陽之會。治腰引少腹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不得舉而至肩。灸三壯,針入八分。

白話文:

【五】側脅部

  1. 章門:共兩個穴位,是脾的募穴,也稱爲長平或脅窌。位於大橫穴外側,正對季脅肋骨末端。側臥時,彎曲上面的腿,伸直下面的腿,並舉起手臂可以找到此穴,是足厥陰與少陽經的交匯點。主治腸鳴、食物消化不良、脅痛到無法躺下、煩躁發熱、口乾、食慾不振、胸脅脹滿、呼吸困難、心痛、腰部活動受限、飽食後不適、黃疸消瘦、賁豚症(腹部腫脹)、腹腫、脊柱僵硬、四肢無力、容易恐懼、氣短、肩臂無法抬起。可以灸療一百壯,針刺深度爲六分,避免一般禁忌。

  2. 京門:共兩個穴位,是腎的募穴,又名氣輸或氣府,位於髂骨下方腰部,季脅部位脊椎兩側。主治腰痛到無法前彎或後仰、寒熱交替、腹脹牽連背部、呼吸困難、尿道功能障礙、尿色黃、小腹緊繃腫脹、腸鳴腹瀉、大腿根部疼痛。可以灸療三壯,針刺深度爲三分,需停留至七次呼吸。

  3. 帶脈:共兩個穴位,位於季脅下1.8寸處。主治婦女下腹劇痛、月經不調、帶下異常、裏急後重、抽搐。可以灸療五壯,針刺深度爲六分。

  4. 五樞:共兩個穴位,位於帶脈下三寸,另一說是在水道旁1.5寸。主治男性寒疝、陰囊縮入小腹疼痛。針刺深度爲一寸,可以灸療五壯。

  5. 維道:共兩個穴位,位於章門下5.3寸,是足少陽和帶脈的交匯點。主治持續嘔吐、三焦失調、水腫、食慾不振。針刺深度爲八分,可以灸療三壯。

  6. 居髎:共兩個穴位,位於章門下8.3寸,髂骨上方凹陷中,是陽蹺和足少陽經的交匯點。主治腰部牽連小腹疼痛、肩部牽連胸部和手臂痙攣、手臂無法舉過肩部。可以灸療三壯,針刺深度爲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