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七、奇經八脈孔穴圖說及歌括 (3)
七、奇經八脈孔穴圖說及歌括 (3)
1. (九)陽蹺脈穴圖
2. (十)陽蹺脈穴歌
陽蹺穴起申僕陽,居髎肩髃巨骨鄉,臑俞地倉巨髎泣,終於睛明一穴強。
陽蹺脈分寸歌
陽蹺脈起足大陽,申脈外踝五分藏,僕參後繞跟骨下,附陽外踝三寸鄉,居髎監骨上陷取,肩髃一穴肩尖當,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臑俞坊,口吻旁四地倉位,鼻旁八分巨髎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內眥出睛明昂。
蹺者足也,奇經涉於足者之名也。曰陽者,以其所行陽經也。陽蹺者,謂足太陽經之別脈也。起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脈穴,繞後跟骨下僕參穴,又前斜足外踝上三寸附陽穴,又與足少陽會於季脅軟骨端下八寸三分居髎穴,又與手陽明會於膊骨頭肩端上肩髃穴,又上行肩尖上兩叉骨巨骨穴,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肩後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與手足陽明會夾口吻旁四分地倉穴,行於鼻孔旁八分巨髎穴,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目下七分承泣穴,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於目內眥外一分睛明穴也。
白話文:
【陽蹺脈穴歌的現代解讀】
陽蹺脈的起點在申脈穴,這是位於腳外側踝骨下方五分處。接著,它繞過腳後跟下方的僕參穴,再往前至腳外側踝骨上方三寸的附陽穴。再來,它會到達骨盆骨上的居髎穴,這個位置在骨頭邊緣的凹陷處。然後,它會連接到肩部的肩髃穴,此穴在肩峯的頂端。再往上,則是位於肩部的巨骨穴。接著,脈絡會延伸到肩胛骨上方的臑俞穴。之後,它會到達嘴角旁四分處的地倉穴,以及鼻子旁邊八分處的巨髎穴。再往下,是位於眼睛下方七分處的承泣穴。最後,陽蹺脈的終點是在眼睛內角外一分處的睛明穴。
【陽蹺脈分寸歌的現代解讀】
陽蹺脈源自足太陽膀胱經,在腳外側踝骨下方五分的申脈穴開始。然後,它繞到腳後跟下方的僕參穴,再沿著腳外側踝骨上方三寸的附陽穴前行。接著,它會與足少陽經在季脅軟骨端下方八寸三分的居髎穴相遇。再來,它會與手陽明經在膊骨頭肩端上方的肩髃穴相會。再往上,它會到達肩尖上的巨骨穴。接著,脈絡會連接到肩胛骨上方的臑俞穴,這裡也是手足太陽和陽維脈的交匯處。再來,它會與手足陽明經在嘴角旁四分的地倉穴相會,並在鼻子旁邊八分的巨髎穴繼續前行。最後,它會與任脈和足陽明經在眼睛下方七分的承泣穴相會,最終與手足太陽、足陽明和陰蹺脈在眼睛內角外一分的睛明穴結束。
3. (十一)陰蹺脈穴圖
4. (十二)陰蹺脈穴歌
陰蹺起於然骨後,上行照海交信列,二穴原本足少陰,足之太陽睛明接。
陰蹺脈分寸歌
陰蹺穴起足少陰,足內踝前然骨後,踝下一寸照海真,踝上二寸交信列。
陰蹺者,以其所行陰經,為足少陰之別脈也。起於腎經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然骨後,上循內踝之下一寸照海穴,又循太谿郄於足內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從交信上循至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之用矣。此陰蹺循行之經穴也。
考正陰蹺穴道
《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脈,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入鳩,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非謂起於然谷穴,而終於睛明穴也。而李時珍乃謂起於然谷穴,終於睛明穴。張介賓《類經》亦紀然谷、交信、照海、睛明四穴。《金鑑》孚而合之,獨《針灸大成》只有照海、交信二穴,左右凡四穴。
予甚駭然,悉難為則,沉思細考圖經,交信為陰蹺之郄,照海乃陰蹺所生,然谷無生郄會之語。而睛明穴下《氣府論》注曰:手足太陽、陽明、陽蹺五脈之會。並無陰蹺會屬之文,無他,時珍先生之謂起於然谷穴者,是誤看後字也,終於睛明穴者,是誤看屬目內眥,合於太陽之合字也,介賓先生之紀四穴者,是著書之繁冗,失細諦之思也。何者?陰蹺之穴,紀四而蹺脈分男女注內,按有云陰蹺為少陰之別脈,起於照海穴。
由此觀之,矛盾不期而見之也。二先生者,俱為後學之指南,而著作猶有差失。籲!著作之難,不誠然哉。予不揣遵圖經之交信、照海為陰蹺之郄會者,而繪紀之。不知有小補於陰蹺之當否。
白話文:
【十二】陰蹺脈穴歌的現代翻譯:
陰蹺脈起始於腳內踝前方,大骨下方的然骨後方,然後向上行至照海穴,再至交信穴,這兩個穴位都屬於足少陰腎經。接着,它連接到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
【陰蹺脈分寸歌】
陰蹺脈的起點在足少陰腎經,具體位置在腳內踝前方,即然骨後方。從踝骨下方一寸處爲照海穴,再沿內踝上方二寸處爲交信穴。
陰蹺脈之所以被稱爲陰蹺,是因爲它運行於陰經,作爲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它起始於足內踝前方,大骨下的陷中,即然骨後方,然後向上循行至內踝下方一寸處的照海穴,再沿着太溪穴旁,在足內踝上方二寸處形成直行的交信穴。從交信穴開始,它繼續上行至眼睛內角,與太陽穴匯合。陽蹺脈和陰蹺脈上行時,它們的氣相互補充,有助於滋潤眼睛。這就是陰蹺脈的運行路徑及其經穴。
【考正陰蹺穴道】
根據《靈樞·脈度》篇的描述,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起始於然谷穴之後,向上穿過內踝,直上至鳩尾穴,最終到達眼睛內角,與太陽穴匯合。並非是從然谷穴開始,到睛明穴結束。然而,李時珍認爲它從然谷穴開始,最終到睛明穴。張介賓在《類經》中也記錄瞭然谷、交信、照海、睛明四個穴位。《金鑑》將這些穴位融合在一起,但《鍼灸大成》僅記載了照海和交信兩個穴位,左右共四個穴位。
我對這些觀點感到驚訝,難以確定哪個是正確的。經過深思熟慮和仔細研究圖經,我認爲交信是陰蹺脈的郄穴,照海則是陰蹺脈的起源點。然谷穴並沒有被提及爲郄穴或會穴。睛明穴下的《氣府論》註釋說:它是手足太陽、陽明、陽蹺五個脈絡的交匯點,並沒有提到與陰蹺脈的關聯。這可能是因爲李時珍先生誤讀了“後”字,將起點誤解爲然谷穴;同時,他可能將“屬目內眥,合於太陽”的“合”字誤讀爲終點。張介賓先生列出的四個穴位,可能是他在撰寫書籍時過於繁瑣,未能仔細思考。
爲什麼呢?因爲陰蹺脈的穴位被記錄爲四個,但在描述中提到陰蹺脈分爲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註解,其中有一條寫道: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起始於照海穴。
從這一點來看,出現了矛盾之處。這兩位學者都是後學的指導者,但他們的著作中仍存在差異和失誤。哎!創作的難度確實如此。我遵循圖經中關於交信和照海作爲陰蹺脈郄穴的描述,繪製並記錄下來。我不知道這對陰蹺脈的理解是否有微小的幫助。
5. (十三)陽維脈穴圖
外關:三焦經穴,在掌背,去腕二寸,骨縫兩筋陷中,伏手取之。主風寒經絡皮肢病,與臨泣主客相應。凡治必先取外關而刺之。
白話文:
【外關穴位:這是屬於三焦經的穴位,位於手掌背面,距離手腕約兩寸的地方,在骨縫和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需將手放平才能找到這個位置。此穴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經絡及皮膚肢體疾病,與臨泣穴相互配合使用。在進行治療時,必須先找到外關穴並進行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