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四、經脈孔穴起止圖說 (1)

回本書目錄

四、經脈孔穴起止圖說 (1)

1. 經絡次序

十二經絡始於手太陰,其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從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無支者,直至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

白話文:

十二條經絡開始於手太陰肺經,它的分支從手腕後方出來,到達手指末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支從缺盆(位於食指與中指之間)上行,經過口鼻,與足陽明胃經相交。足陽明胃經的分支從跗骨(位於腳背)上出來,到達大腳趾末端,與足太陰脾經相交。足太陰脾經的分支從胃部分出,上行穿過橫膈,進入胸中,與手少陰心經相交。手少陰心經沒有分支,直接到達本經的少衝穴,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從臉頰旁分出,上行到達眼睛內眥,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

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的支脈,從肩膀內側左右分出,向下匯合到膕中,再向下到小指外側端,與足少陰腎經交會。足少陰腎經的支脈,從肺臟出來,注入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會。手厥陰心包經的支脈,從掌中循著小指次指出其端,與手少陽三焦經交會。手少陽三焦經的支脈,從耳後出來,到達眼睛的銳眥,與足少陽膽經交會。足少陽膽經的支脈,從足背上進入大腳趾的指甲,出來有三根毛,與足厥陰肝經交會。

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入喉嚨之後,上額循巔行督脈。絡陰器,過毛中,行任脈。入缺盆,下注肺中,而復交於手太陰也。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的支脈,從肝臟分出,向上貫穿膈肌,進入肺臟,然後進入喉嚨的後面,向上額頭方向,沿著督脈走行。在經脈的過程中,它與陰器相連,經過毛中,並在任脈中運行。在缺盆穴附近,它向下進入肺臟,然後又與手太陰肺經相交。

2. 十二經脈起止歌

經始太陰,而厥陰最後,穴先中府,而終則期門。原夫肺脈,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於少商,絡食指而接乎陽明。大腸起自商陽,終迎香於鼻外。胃歷承泣而降,尋厲兌於足經。脾自足之隱白,趨大包於腋下。心由極泉而出,注小指之少衝。小腸兮起端於少澤,維肩後上絡乎聽宮。

白話文:

肺經從太陰經開始,而厥陰經最後。穴位首先是中府穴,最後是期門穴。肺經的脈絡,從胸中開始生發,從腋下而出,運行到少商穴,絡屬食指,並與陽明經相接。大腸經從商陽穴開始,終結於迎香穴,在鼻外。胃經經過承泣穴而下降,順著厲兌穴運行到足經。脾經從足部的隱白穴開始,到大包穴於腋下。心經從極泉穴而出,注入小指的少衝穴。小腸經從少澤穴開始,然後沿著肩部向上,絡屬聽宮穴。

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陰於足外。腎以湧泉發脈,通俞府於前胸。心包起乳後之天池,絡中衝於手中指。三焦始名指之外側,從關衝而絲竹空。膽從童子髎穴,連竅陰於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門而復於太陰肺經。

白話文:

膀胱經穴從眼睛的睛明穴開始,一直延伸到腳底的外側。腎臟以湧泉穴發出脈絡,在胸前與俞府穴相通。心包經穴從乳房後方的天池穴開始,一直延伸到手中間的食指。三焦經穴從無名指的外側開始,一直延伸到關衝穴和絲竹空穴。膽經穴從童子髎穴開始,一直延伸到腳的四指。肝經穴從大敦穴開始,一直延伸到期門穴,然後再回到太陰肺經。

3. 周身經絡總訣(有小序)

治病須分經絡,古人以經界喻之,猶夫射之的,御之範也。《靈樞·經脈》一篇,為我醫所必讀,惟是其文參差繁複,習者苦之。東垣編為歌訣,國朝汪訒庵更為諧暢,可謂記誦無難矣。惟是熟此經脈,於逐經之起止,循行雖已了了,而人之身體每一處有兩三經,或四五經,錯綜循及者,皆散見於各經之下,臨證倉卒,未免或遺。茲不揣愚陋,竊以人身自巔至足,凡十二經絡行及之所,匯而輯之。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先區分經絡的部位。古人用疆界來比喻它,就像射箭的靶子,是駕駛的標準。因此《靈樞·經脈》這一篇對於我們中醫來說是必讀的,只是它的文字參差不齊,複雜難懂,讓學習的人感到痛苦。東垣把它編成歌訣,清朝的汪訒庵進一步把它寫得更加通暢,現在可以說背誦起來不難了。但即使熟悉這部經脈書,對於每一條經絡的起始和循行雖已經很清楚了,但人體的每一處卻擁有兩三條經絡,甚至四五條經絡,錯綜交織,遍及全身,這些都分散在各條經絡下面。在臨證的時候,倉促之間,難免會有所遺漏。現在我不自量力,冒昧地把人體從頭到腳,所有十二經絡行經的地方,匯集在一起編寫出來。

再奇經八脈,除帶脈及陰陽維蹺、皆簡明易曉、可無纂輯外,其衝任督三經亦為摘入。仿四六之體,編為俚句,而不拘拈對,不嫌粗俗,惟求便於記誦。俾人之身體四肢,一云某處,便識為某經某絡,實為臨證辨經分經議治之捷徑,但不敢曰熟此總訣,竟可置經文而不讀也。

白話文:

至於奇經八脈,除了帶脈和陰陽維、蹺脈,因為都十分簡單明瞭,可以不予編輯整理以外,把衝脈、任脈、督脈這三條經脈摘入。仿照四六體裁,編成通俗的歌訣,而不拘泥於用典對仗,也不嫌內容粗俗,只求便於記憶。這樣,當人們談到身體的某個部位時,就能立刻知道是哪條經絡經過,這實在是臨證辨經、分經議治的捷徑。但是,我也不敢說背熟了這首總訣,就可以把經文束之高閣、不再閱讀了。

譬之《本草綱目》既已按藥而治病,復有《本草類方》為之按病以集方,二者縱橫為用,尤為心目瞭然耳。

頭上諸脈

蓋聞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手少陽三焦,陽明大腸,太陽小腸。)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靈》已逐一而分言,茲乃合編而便讀。

白話文:

據《靈樞經》記載,手的三條陰經從臟腑延伸到手。(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的三條陽經從手延伸到頭。(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足的三條陽經從頭延伸到足。(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的三條陰經從足延伸到腹部。(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靈樞經》已經逐一詳細說明,現在將它們彙編在一起,以方便閱讀。

膀胱之脈交於巔,肝與督脈會於巔,絡腦須知膀督。(惟欲便於誦讀,故用簡字訣。余仿此。)髮際循乎胃脈,胃至額顱。(髮際下為額顱。)膽抵頭額,上額者督與膀胱,(在內直上。)出額者其惟肝脈。(在外直出。)目系連於肝脈,心之支者並系目之內角,名曰內眥。

白話文:

膀胱經的經絡交會在頭頂,肝經和督脈在頭頂交會,聯繫著大腦的經絡需要了解膀胱經和督脈。(為了便於誦讀,故用簡字訣。其他內容也依照此方式來解釋。)髮際處循著胃經的脈絡,胃經到達額頭和前額。(髮際下方是額頭和前額。)膽經抵達頭額,在頭額上部的是督脈和膀胱經的脈絡,(在內部筆直向上。)從頭額處出的是肝經的脈絡。(在外部筆直而出。)眼睛的系膜連接於肝經的脈絡,心經的支脈同時連繫著眼睛的內角,稱之為內眥。

小支至而膀胱起,胃經遠約於其旁。(小腸之支者,至目內眥,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胃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約一作納。)目之外角,名曰銳眥,膽接焦支。(三焦之支者至目銳眥,膽脈起於目銳眥。)小腸亦至目下為䪼,(音拙。)焦膽小腸而合至。

白話文:

小腸的支脈到達眼睛內眥,膀胱的脈絡也起於眼睛內眥,胃脈起於鼻樑的中央,旁及太陽穴的脈絡,然後向下經過鼻子的外側。(約一作納。)眼睛的外角,叫做銳眥,膽經連接著三焦的支脈。(三焦的支脈到達眼睛的銳眥,膽脈起於眼睛的銳眥。)小腸也到達眼睛的下方,稱為䪼,(音拙。)三焦、膽、小腸在眼睛處相交會。

(三脈俱支者。)兩旁為頰,大小肝焦而上下。(夾面橫骨為頰。大腸貫頰,小腸上頰,肝與三焦俱下頰,四脈亦俱支者。)小腸之支,斜絡於顴。督脈至於鼻柱,胃脈起於交頞。(即山根。)大腸之支,挾鼻孔而交中挾口。(從下齒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至迎香穴而終,交足陽明經。

白話文:

(三條脈絡都連通著的)兩旁是臉頰,大腸和肝經交錯在上下。(臉上橫著的骨頭是臉頰。大腸貫穿臉頰,小腸在臉頰上方,肝和三焦都在臉頰下方,四條經脈都連通著。)小腸的支脈,斜著交絡在顴骨上。督脈到達鼻樑,胃脈起於山根。(在鼻子上。)大腸的支脈,沿著鼻孔交會在嘴脣中間。(從下牙齒出來沿著嘴巴交會,左邊在右邊,右邊在左邊,上面沿著鼻孔,到迎香穴結束,交匯足陽明經。)

)胃經之脈,循鼻外而挾口環唇,肝又環於唇內,胃又交於承漿。(下唇陷中。)胃經之脈入上齒,大腸之支入下齒,頷前大迎,胃脈出而膽支下。(腮下為頷,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為大迎,乃胃經穴。)頷下為頤,胃脈循而任脈上。(胃脈循頤後下廉。)耳之上角,焦支出而膀支至,客主人穴,膽出走而胃脈過。

白話文:

  1. 胃經的脈絡,沿著鼻子的外面,包覆住嘴巴,圍繞著嘴脣,肝臟也包覆在嘴脣的裡面,胃經又交會於承漿穴。(下嘴脣的凹陷處)

  2. 胃經的脈絡進入上排牙齒,大腸的支脈進入下排牙齒,在下巴前方的大迎穴,胃經的脈絡出來,而膽經的支脈向下。(腮下是下巴,下巴前面一寸三分處的動脈凹陷處是大迎穴,是胃經的穴道。)

  3. 下巴以下為頤,胃經的脈絡循著頤部的後下緣,任脈向上。(胃經的脈絡循著頤部的後下緣。)

  4. 耳朵的上角,焦脈出去,而膀胱脈到達,是客主人穴,膽脈出去,而胃經的脈絡經過。

(耳前上廉起骨曰客主人,乃膽經穴。膽脈之支者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胃脈上耳前,過客主人。)三焦之孫脈,出走客主人前。(《靈樞》云: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此支之岐者,故曰孫脈,後仿此。)小腸與焦膽,三支併入耳中。膽脈焦支,繫於耳後,膽支胃脈,循在頰車。

白話文:

在耳朵前面有一條從額骨開始、枕骨止的骨脊,叫做「客主人」,是膽經的穴位。膽經的支脈從這裡出來,繞到耳朵前面,到達眼睛旁邊、外眼角後面。胃經從耳朵前面往上走,經過「客主人」。三焦經的孫脈,從「客主人」的前面出來。(《靈樞》說:經脈是位於身體內部的主脈,從經脈分出橫行的分支是絡脈,絡脈再分出的細小分支是孫脈,這裡的三焦經孫脈就是指絡脈的細小分支,因此稱為孫脈。以後其他經脈的孫脈都是依此類推。)小腸經、三焦經、膽經,三條經脈的支脈都匯入耳朵。膽經的支脈和三焦經的支脈,連繫在耳朵後面。膽經的支脈和胃經的脈絡,沿著顴骨前緣走行。

(耳下曲骨為夾車。)咽有小心,脾腎之脈。(小腸脈循咽,心脈之支者挾咽,脾脈挾咽,腎脈至咽。)喉為胃支,腎脈之循。(二脈循喉嚨。)肝循喉後而入咽顙。(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咽顙。咽顙一名頏顙,在上齶後。)脾連舌本而散舌下,腎脈挾乎舌本。胃支下在人迎。

白話文:

(耳後大耳骨下有一個彎曲的骨頭,名為夾車。)咽喉中流有小腸、脾、腎三條經脈經過。(小腸經脈沿著咽喉走行,心經的支脈挾持著咽喉,脾經挾持著咽喉,腎經也到達咽喉。)喉嚨是胃經的支脈,腎經的脈絡也經過喉嚨。(二脈循著喉嚨。)肝經沿著喉嚨後面走行,進入咽顙。(肝經循著喉嚨之後處走行,向上進入咽顙。咽顙又名頏顙,位於上顎之後。)脾經連接著舌根,並散佈在舌頭下面,腎經挾持著舌根。胃經的支脈向下位於人迎穴。

(結喉旁一寸五分動脈。)此為諸陽之會。先須大略而陳。

在身諸脈

原夫腦後為項,膀胱督脈與焦支。兩旁為頸,大小腸支同膽脈。肩髃骨之前廉,大腸出之。肩後之下為膊,膀胱循也。焦膽小腸,交合於肩。(會於大椎者為肩。)腎經督脈,並貫於脊。脊骨兩旁第一行,相去各一寸五分。挾脊肉為膂,膀胱循之而挾脊,脊骨兩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

白話文:

大腦之後是項部,這裡是膀胱經與督脈和焦穴交會的地方。大腦兩旁是頸部,這裡是大腸經、小腸經和膽經的交會處。

肩髃骨的前邊筋肉,是大腸經的循行處。肩部後邊下部是膊部,這裡是膀胱經的循行處。焦穴、膽經和小腸經,在肩部交會。

(督脈在人體後背正中,從頭項貫穿到脊柱,到大椎穴匯集。)

腎經和督脈,在脊柱上並列貫通。脊骨兩旁的筋肉,稱之為膂部,是膀胱經的循行處。脊骨兩旁第二層筋肉,相距三寸。

成片骨為胛,(音夾。)小腸繞而膀支貫。至於肩前陷下,名曰缺盆,焦膽胃腸,併入其中。是以膽脈循胸,三焦布膻。(上焦兩乳中間為膻中。)乳內廉乃胃經直下,腋之中分膽經包絡。(心包絡,亦有直者支者之分,恐辭句繁複,故此處支者僅云包絡。下文正脈,乃用心包二字以別之。

白話文:

лопа骨的形狀就如同一塊曬乾的動物肩胛骨,小腸環繞它而下貫膀胱,到了肩膀前部出現陷下之處,名叫“缺盆”,胃、膽、三焦、大腸都通入其中。所以,膽經循行於胸部,三焦的脈絡分佈於膻中(上焦兩乳中間為膻中)。乳頭內側靠上是胃經直行而下,腋窩的中央部分是膽經包絡(心包絡,也有直行和支行的區別,恐怕辭句繁複,所以此處支行的僅稱為包絡。下文正脈,才用“心包”兩個字來區別)。

)腋下為包絡之過,心直下而肺橫出。脅裡為膽脈之循,心包出而肝經布。脅骨之下為季脅,須識膽經之過。臍下四寸為中極,當知任脈之起。(任脈起於中極之下。)然而任脈當臍,沖胃挾臍。脾脈入腹,胃支循腹。肝脈上抵乎小腹,膽胃出入於氣街。(臍下毛際兩旁動脈,為氣街,一名氣衝,乃胃經穴。

白話文:

  1. 腋窩是包絡之脈經過的地方,心臟直下而肺橫著出去。脅部的裡面是膽脈的循行路線,心包絡的脈出去而肝經分佈在此。

  2. 脅骨之下是季脅,必須認識膽經的經過。

  3. 臍下四寸是中極穴,應當知道任脈的起始。(任脈起始於中極穴的下方。)然而任脈當臍中,沖胃挾著臍。

  4. 脾脈進入腹中,胃的支脈循著腹部。

  5. 肝脈往上抵達小腹,膽胃出入於氣街。(臍下毛際兩旁動脈,為氣街,一名氣衝,乃胃經穴。)

)膽繞毛際,(曲骨之外為毛際。)肝環陰器。此在身軀之脈,所當臚列而明。

臟腑中諸脈

其在臟腑之脈,太陽與少陰為表裡;(手太陽小腸,少陰心。足太陽膀胱,少陰腎。)少陽與厥陰為表裡;(手少陽三焦,厥陰心包;足少陽膽,厥陰肝。)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手陽明大腸,太陰肺。足陽明胃,太陰脾。)凡此六經、脈皆互絡,手足同然,無須詳贅。(如肺脈絡大腸,大腸脈絡肺之類,十二經皆仿此。

白話文:

在臟腑的脈絡中,太陽與少陰是表裡關係;(手太陽小腸,少陰心。足太陽膀胱,少陰腎。)少陽與厥陰是表裡關係;(手少陽三焦,厥陰心包;足少陽膽,厥陰肝。)陽明與太陰是表裡關係。(手陽明大腸,太陰肺。足陽明胃,太陰脾。)凡是這六經、脈絡都互相聯繫,手足同然,無須詳細贅述。(如肺脈絡大腸,大腸脈絡肺之類,十二經皆仿此。)

)更有肺之一臟,心直上而腎直入,胃之一腑,肝脈挾而肺小循。(肝脈挾胃,肺脈還循胃口,小腸之脈抵胃。)心有腎支之絡,肝有腎經之貫,肝支又注於心中,肺脈自起於中焦,心下有膈,惟膀胱為無涉,十有一經,皆上下而貫之。(心下膈膜,遮隔濁氣,不使上薰心肺。

白話文:

此外,肺是臟腑之一,心臟在上方,腎臟在下方。胃是腑之一,肝脈緊密附著在胃上,肺脈也稍微經過胃的上口,小腸的脈絡連接胃。心臟有腎臟的絡脈相連,肝臟有腎經貫穿,肝臟的支脈又注入到心臟,肺脈自己起自中焦。心臟下方有膈膜,只有膀胱與其他臟腑沒有關聯,十一條經脈全部貫通上下。(心臟下方有膈膜遮蓋,阻止濁氣上衝心肺。)

惟膀胱之脈,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故不貫膈。)此屬臟腑之間,並須熟諳者。

手經諸脈

論乎肩肘之間,乃號為臑。(音柔。俗名大臂。)臑之內廉有三,肺循前而心循後,包絡恰循乎其間。臑之外廉有三,小循後而大循前,三焦乃循乎其外。臑下為肘,三焦上貫內廉,尺澤包絡入之,(包絡之支者,入肘內陷中尺澤穴。)肺則下於內前,心又下於內後,(肺脈下肘中,心脈下肘內,惟肺脈行前。

白話文:

在肩肘之間,被稱為臑。(音柔。俗名大臂。)臑的內側有三條經絡,肺經循行在前,心經循行在後,包絡經恰好循行在它們之間。臑的外側有三條經絡,小腸經循行在後,大腸經循行在前,三焦經則循行在外。臑的下方是肘,三焦經在肘的內側向上貫通,尺澤穴是包絡經的支脈,它進入肘的內側陷中。肺經下行到肘的中部,心經又下行到肘的內側後方。(肺經脈下行到肘中部,心經脈下行到肘內側,只有肺經脈行於前面。)

心脈行後,心包行其中間為別。)小腸出於內側,(兩筋之間。)大腸入於外廉。肘下為臂,包仍在中。(即上文支者。)大循上而小循下,心脈仍循內後廉,上骨下廉之內,仍循肺脈,臂外兩骨之間,還出三焦。肺入寸口而循魚際,(關前動脈為寸口,大指後肉隆起處為魚際,魚際其間穴名。

白話文:

心臟的脈絡行經後方,心包繞著中間作為區隔。小腸從內側出來(位於兩筋之間),大腸進入外側。肘部以下為手臂,心包仍然在中間(即上文所說的「支者」)。大循脈向上行,小循脈向下行,心臟的脈絡仍然沿着手臂內後方的邊緣,在骨頭的內下方,仍然跟着肺部的脈絡,手臂外側兩骨之間,還經過三焦。肺經進入寸口,並沿著魚際穴走行(關前動脈稱為寸口,大拇指後的肉隆起處稱為魚際,魚際穴是其中的一個穴位)。

)心抵銳骨而入後廉,(心脈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包絡直入於掌中,(從曲澤行掌後兩筋之間,橫紋陷中,入掌中。)三焦仍循乎表腕,大腸出於合谷,而上入兩筋之中。(合谷俗名虎口,大腸經穴。)小腸循於外側,而出腕下之踝。(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白話文:

  1. 心經(脈)抵住掌後銳骨的末端,進入掌內後緣。

  2. 包絡經(脈)直接進入掌中。(從曲澤穴沿掌後兩筋之間,橫紋凹陷處,進入掌中。)

  3. 三焦經(脈)仍然沿著表側的手腕,大腸經(脈)出於合谷穴,再向上進入兩筋的中央。(合谷穴俗稱虎口,是位於大腸經的一個穴位。)

  4. 小腸經(脈)沿著外側,向上經過手腕,到達手腕下方的踝中穴。(沿著手的掌側部位,向上經過手腕,出現在踝中穴。)

踝,音華,上聲。腕,外兌骨。)肺脈出於大指,包絡出於中指,次指為肺支、腸脈之交。(肺脈之支者,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大腸之脈,起於次指之端。)四指為包絡、焦脈之接,三焦又上出小、次之間。小指為心脈、小腸之接。所謂手經,大略如斯。

白話文:

踝,讀音同「華」,音調為上聲。腕,外兌骨。)肺部的脈絡從大拇指發出,包絡的脈絡從中指發出,食指是肺的一個分支,也是腸脈的交匯處。(肺脈的一個分支,直接從食指的內側緣發出,到達指尖。大腸的脈絡,起自食指的指尖。)四個手指是包絡、焦脈的連接處,三焦脈又往上發出,經過小指和食指之間。小指是心脈、小腸的連接處。所謂手上的經脈,大概就是這樣。

足經諸脈

至如尻上為腰,膀胱脈抵。(背脊下橫骨為腰。)腰下為臀,膀支貫之。兩旁捷骨之下名髀樞,而膽橫膀過。(一名髀厭,膽脈橫入髀厭中。膀胱之支者過脾樞。)前面氣街之下號髀關,而胃經直下。股之內廉,前廉脾而後廉腎,又肝脈內循於股陰。股外為髀,後膀支而前胃脈,(髀前膝上六寸,起肉為伏兔,胃脈抵之。

白話文:

到了臀部上面的部位就是腰部,膀胱的經脈到達這裡。(背脊下方橫向的骨頭就是腰部。)腰部以下的部位是臀部,膀胱的支脈貫穿其中。兩邊膝蓋骨以下的部位叫做髀樞,而膽經橫向穿過膀胱,經過這裡。(另一個名稱是髀厭,膽經橫向進入髀厭之中。膀胱的支脈穿過脾樞。)前面氣街(臍與恥骨中間的部位)以下的部位叫做髀關,而胃經直接向下經過這裡。大腿的內側,前面是脾經,後面是腎經,另外肝經在裡面沿著大腿內側行走。大腿外面是大腿,後面是膀胱支脈,前面是胃經。(大腿前膝蓋以上六寸的地方,隆起的肌肉叫做伏兔,胃經到達這裡。)

)又膽脈下循於髀陽。(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是以挾膝筋中為臏。(即膝蓋骨。)仍屬胃經之直下,而膝內脾經,(內前廉。)膝外膽脈,(外廉。)膝後曲處為膕,還是膀支之直入,而腎出肝上,俱在內廉。(腎脈出膕內廉,肝脈上膕內廉。)脾腎上於腨內,(腨,足肚也,二豚上腨內廉。

白話文:

又膽脈向下沿着大腿外側循行。(在股骨外側,行走於太陽經、陽明經之間。)因此,大腿內側的筋中是膝蓋。(也就是膝蓋骨。)這仍然屬於胃經的直接延伸,而膝蓋內側是脾經,(內前的邊緣。)膝蓋外側是膽脈,(外側的邊緣。)膝蓋後彎曲的地方是小腿的肌肉,還是膀胱經的直接延伸,而腎經從肝臟上面出來,都在內側的邊緣。(腎脈從小腿肌肉內側的邊緣出來,肝脈在小腿肌肉內側的邊緣向上。)脾經、腎經在腳肚子內側向上延伸,(腳肚子,就是腳掌,兩條小腿肌肉在腳肚子內側的邊緣向上延伸。)

)旁支貫於腨外。(從膕中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膽下於外輔骨前,而直抵絕骨之端。(脾骨為輔骨,外踝上為絕骨。)肝斜於脛胻內側,而胃循脛外之廉。內踝有脾前腎後之分,外踝有膽前膀後之別。(跟上兩旁,內外曰踝。)大指節後為核骨,脾經脈過。足外側骨為京骨,膀脈支循。

白話文:

1)足少陽膽經:從小腿後面外側向下貫穿內踝骨,從外踝後面分出。膽經在脾骨前下方,一直到絕骨的末端(脾骨就是輔骨,外踝上方是絕骨)。

2)足厥陰肝經:斜向小腿後面的腓骨內側,而胃經循著小腿外側的邊緣。

3)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陰腎經:在內踝處,脾經在前,腎經在後;外踝處,膽經在前,膀胱經在後。(腳後跟左右兩旁,內外都叫踝骨。)

4)大拇趾關節後面是核骨,脾經的經脈通過這裡。腳的外側骨頭是京骨,膀胱經的支脈循著它走行。

腎入跟中,胃膽循跗,跗上廉乃肝經循處。足心中有腎脈斜趨。(湧泉穴。)大指甲後,屬膽支肝脈之交。大指內側,為胃支脾脈之接。中指內外,分胃直胃支之入。四指之間,又膽經直入而終。膀支至於小指之外,腎脈起於小指之下,足經之脈,又如此也。

白話文:

腎經進入腳跟,並且貫穿中部,胃、膽二經循著腳背,腳背的外側是肝經經過的地方。足心有腎經的支脈斜向分佈(湧泉穴)。腳的腳趾甲後方,是膽經和肝經的交會處。大拇指的內側,是胃經和脾經的交接處。中指的內外側,分為胃經的本經與胃經的支脈。四指之間,膽經的本經又直接入內而結束。膀胱經的支脈到達小指的外側,腎經的脈絡起始於小指的下方,足經的脈絡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