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回本書目錄

1. 四、經脈孔穴起止圖說

2. 經絡次序

十二經絡始於手太陰,其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從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無支者,直至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

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

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入喉嚨之後,上額循巔行督脈。絡陰器,過毛中,行任脈。入缺盆,下注肺中,而復交於手太陰也。

白話文:

[經絡順序]

十二條主要的經絡開始於手太陰肺經,它的一條分支,從手腕後方延伸到食指末端,然後交接到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支,從鎖骨上方向外側,夾著口和鼻子,然後交接到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的分支,從腳背向上,到達大拇指尖端,然後交接到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的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穿過橫膈膜,進入心臟,然後交接到手少陰心經。手少陰心經沒有分支,直接到達本經的終點穴少沖穴,然後交接到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的分支,從臉頰部分出,向上到達眼睛的內角,然後交接到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從背部內側左右分出,向下在膝窩處會合,再向下到達小指的外側末端,然後交接到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從肺部出發,注入胸腔中心,然後交接到手厥陰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的分支,從手掌中心開始,沿著無名指延伸到其末端,然後交接到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的分支,從耳朵後方出發,到達眼睛的外角,然後交接到足少陽膽經。足少陽膽經的分支,從腳背進入大拇指的指甲,穿過足三里,然後交接到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的分支,從肝臟分出,穿透橫膈膜向上注入肺部,進入喉嚨後方,向上到額頭,沿頭頂行走督脈路線。連接生殖器官,穿過毛髮區域,沿任脈行走。進入鎖骨上方,向下注入肺部,然後再次交接到手太陰肺經。

3. 十二經脈起止歌

經始太陰,而厥陰最後,穴先中府,而終則期門。原夫肺脈,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於少商,絡食指而接乎陽明。大腸起自商陽,終迎香於鼻外。胃歷承泣而降,尋厲兌於足經。脾自足之隱白,趨大包於腋下。心由極泉而出,注小指之少衝。小腸兮起端於少澤,維肩後上絡乎聽宮。

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陰於足外。腎以湧泉發脈,通俞府於前胸。心包起乳後之天池,絡中衝於手中指。三焦始名指之外側,從關衝而絲竹空。膽從童子髎穴,連竅陰於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門而復於太陰肺經。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人體十二經脈的起點和終點。

起始是手太陰肺經,而手厥陰心包經則是最後結束,穴位先從「中府」開始,最終則到達「期門」。肺經在胸中開始,從腋下延伸到「少商」,然後繞過食指,接續到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則由「商陽」起始,最後到達鼻子旁邊的「迎香」。胃經經過「承泣」向下延伸,最終在足部找到「厲兌」。脾經則從腳部的「隱白」開始,向上趨向腋下的「大包」。心經從「極泉」開始,注入小指的「少衝」。小腸經起點在「少澤」,向上繞到肩後,再連接到耳朵的「聽宮」。

膀胱經的穴位從眼睛的「睛明」開始,最終到達腳趾的「至陰」。腎經從「湧泉」開始,穿透到前胸的「俞府」。心包經起始於乳後的「天池」,然後繞過中指的「中衝」。三焦經開始於無名指的外側,從「關衝」連接到「絲竹空」。膽經從「瞳子髎」開始,然後連接到腳趾第四趾的「竅陰」。肝經從「大敦」開始,最終又回到「期門」,再次接續到手太陰肺經。

4. 周身經絡總訣(有小序)

治病須分經絡,古人以經界喻之,猶夫射之的,御之範也。《靈樞·經脈》一篇,為我醫所必讀,惟是其文參差繁複,習者苦之。東垣編為歌訣,國朝汪訒庵更為諧暢,可謂記誦無難矣。惟是熟此經脈,於逐經之起止,循行雖已了了,而人之身體每一處有兩三經,或四五經,錯綜循及者,皆散見於各經之下,臨證倉卒,未免或遺。茲不揣愚陋,竊以人身自巔至足,凡十二經絡行及之所,匯而輯之。

再奇經八脈,除帶脈及陰陽維蹺、皆簡明易曉、可無纂輯外,其衝任督三經亦為摘入。仿四六之體,編為俚句,而不拘拈對,不嫌粗俗,惟求便於記誦。俾人之身體四肢,一云某處,便識為某經某絡,實為臨證辨經分經議治之捷徑,但不敢曰熟此總訣,竟可置經文而不讀也。

譬之《本草綱目》既已按藥而治病,復有《本草類方》為之按病以集方,二者縱橫為用,尤為心目瞭然耳。

頭上諸脈

蓋聞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手少陽三焦,陽明大腸,太陽小腸。)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靈》已逐一而分言,茲乃合編而便讀。

膀胱之脈交於巔,肝與督脈會於巔,絡腦須知膀督。(惟欲便於誦讀,故用簡字訣。余仿此。)髮際循乎胃脈,胃至額顱。(髮際下為額顱。)膽抵頭額,上額者督與膀胱,(在內直上。)出額者其惟肝脈。(在外直出。)目系連於肝脈,心之支者並系目之內角,名曰內眥。

小支至而膀胱起,胃經遠約於其旁。(小腸之支者,至目內眥,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胃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約一作納。)目之外角,名曰銳眥,膽接焦支。(三焦之支者至目銳眥,膽脈起於目銳眥。)小腸亦至目下為䪼,(音拙。)焦膽小腸而合至。

(三脈俱支者。)兩旁為頰,大小肝焦而上下。(夾面橫骨為頰。大腸貫頰,小腸上頰,肝與三焦俱下頰,四脈亦俱支者。)小腸之支,斜絡於顴。督脈至於鼻柱,胃脈起於交頞。(即山根。)大腸之支,挾鼻孔而交中挾口。(從下齒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至迎香穴而終,交足陽明經。

)胃經之脈,循鼻外而挾口環唇,肝又環於唇內,胃又交於承漿。(下唇陷中。)胃經之脈入上齒,大腸之支入下齒,頷前大迎,胃脈出而膽支下。(腮下為頷,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為大迎,乃胃經穴。)頷下為頤,胃脈循而任脈上。(胃脈循頤後下廉。)耳之上角,焦支出而膀支至,客主人穴,膽出走而胃脈過。

(耳前上廉起骨曰客主人,乃膽經穴。膽脈之支者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胃脈上耳前,過客主人。)三焦之孫脈,出走客主人前。(《靈樞》云: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此支之岐者,故曰孫脈,後仿此。)小腸與焦膽,三支併入耳中。膽脈焦支,繫於耳後,膽支胃脈,循在頰車。

(耳下曲骨為夾車。)咽有小心,脾腎之脈。(小腸脈循咽,心脈之支者挾咽,脾脈挾咽,腎脈至咽。)喉為胃支,腎脈之循。(二脈循喉嚨。)肝循喉後而入咽顙。(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咽顙。咽顙一名頏顙,在上齶後。)脾連舌本而散舌下,腎脈挾乎舌本。胃支下在人迎。

(結喉旁一寸五分動脈。)此為諸陽之會。先須大略而陳。

在身諸脈

原夫腦後為項,膀胱督脈與焦支。兩旁為頸,大小腸支同膽脈。肩髃骨之前廉,大腸出之。肩後之下為膊,膀胱循也。焦膽小腸,交合於肩。(會於大椎者為肩。)腎經督脈,並貫於脊。脊骨兩旁第一行,相去各一寸五分。挾脊肉為膂,膀胱循之而挾脊,脊骨兩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

成片骨為胛,(音夾。)小腸繞而膀支貫。至於肩前陷下,名曰缺盆,焦膽胃腸,併入其中。是以膽脈循胸,三焦布膻。(上焦兩乳中間為膻中。)乳內廉乃胃經直下,腋之中分膽經包絡。(心包絡,亦有直者支者之分,恐辭句繁複,故此處支者僅云包絡。下文正脈,乃用心包二字以別之。

)腋下為包絡之過,心直下而肺橫出。脅裡為膽脈之循,心包出而肝經布。脅骨之下為季脅,須識膽經之過。臍下四寸為中極,當知任脈之起。(任脈起於中極之下。)然而任脈當臍,沖胃挾臍。脾脈入腹,胃支循腹。肝脈上抵乎小腹,膽胃出入於氣街。(臍下毛際兩旁動脈,為氣街,一名氣衝,乃胃經穴。

)膽繞毛際,(曲骨之外為毛際。)肝環陰器。此在身軀之脈,所當臚列而明。

臟腑中諸脈

其在臟腑之脈,太陽與少陰為表裡;(手太陽小腸,少陰心。足太陽膀胱,少陰腎。)少陽與厥陰為表裡;(手少陽三焦,厥陰心包;足少陽膽,厥陰肝。)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手陽明大腸,太陰肺。足陽明胃,太陰脾。)凡此六經、脈皆互絡,手足同然,無須詳贅。(如肺脈絡大腸,大腸脈絡肺之類,十二經皆仿此。

)更有肺之一臟,心直上而腎直入,胃之一腑,肝脈挾而肺小循。(肝脈挾胃,肺脈還循胃口,小腸之脈抵胃。)心有腎支之絡,肝有腎經之貫,肝支又注於心中,肺脈自起於中焦,心下有膈,惟膀胱為無涉,十有一經,皆上下而貫之。(心下膈膜,遮隔濁氣,不使上薰心肺。

惟膀胱之脈,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故不貫膈。)此屬臟腑之間,並須熟諳者。

手經諸脈

論乎肩肘之間,乃號為臑。(音柔。俗名大臂。)臑之內廉有三,肺循前而心循後,包絡恰循乎其間。臑之外廉有三,小循後而大循前,三焦乃循乎其外。臑下為肘,三焦上貫內廉,尺澤包絡入之,(包絡之支者,入肘內陷中尺澤穴。)肺則下於內前,心又下於內後,(肺脈下肘中,心脈下肘內,惟肺脈行前。

心脈行後,心包行其中間為別。)小腸出於內側,(兩筋之間。)大腸入於外廉。肘下為臂,包仍在中。(即上文支者。)大循上而小循下,心脈仍循內後廉,上骨下廉之內,仍循肺脈,臂外兩骨之間,還出三焦。肺入寸口而循魚際,(關前動脈為寸口,大指後肉隆起處為魚際,魚際其間穴名。

)心抵銳骨而入後廉,(心脈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包絡直入於掌中,(從曲澤行掌後兩筋之間,橫紋陷中,入掌中。)三焦仍循乎表腕,大腸出於合谷,而上入兩筋之中。(合谷俗名虎口,大腸經穴。)小腸循於外側,而出腕下之踝。(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踝,音華,上聲。腕,外兌骨。)肺脈出於大指,包絡出於中指,次指為肺支、腸脈之交。(肺脈之支者,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大腸之脈,起於次指之端。)四指為包絡、焦脈之接,三焦又上出小、次之間。小指為心脈、小腸之接。所謂手經,大略如斯。

足經諸脈

至如尻上為腰,膀胱脈抵。(背脊下橫骨為腰。)腰下為臀,膀支貫之。兩旁捷骨之下名髀樞,而膽橫膀過。(一名髀厭,膽脈橫入髀厭中。膀胱之支者過脾樞。)前面氣街之下號髀關,而胃經直下。股之內廉,前廉脾而後廉腎,又肝脈內循於股陰。股外為髀,後膀支而前胃脈,(髀前膝上六寸,起肉為伏兔,胃脈抵之。

)又膽脈下循於髀陽。(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是以挾膝筋中為臏。(即膝蓋骨。)仍屬胃經之直下,而膝內脾經,(內前廉。)膝外膽脈,(外廉。)膝後曲處為膕,還是膀支之直入,而腎出肝上,俱在內廉。(腎脈出膕內廉,肝脈上膕內廉。)脾腎上於腨內,(腨,足肚也,二豚上腨內廉。

)旁支貫於腨外。(從膕中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膽下於外輔骨前,而直抵絕骨之端。(脾骨為輔骨,外踝上為絕骨。)肝斜於脛胻內側,而胃循脛外之廉。內踝有脾前腎後之分,外踝有膽前膀後之別。(跟上兩旁,內外曰踝。)大指節後為核骨,脾經脈過。足外側骨為京骨,膀脈支循。

腎入跟中,胃膽循跗,跗上廉乃肝經循處。足心中有腎脈斜趨。(湧泉穴。)大指甲後,屬膽支肝脈之交。大指內側,為胃支脾脈之接。中指內外,分胃直胃支之入。四指之間,又膽經直入而終。膀支至於小指之外,腎脈起於小指之下,足經之脈,又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