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二、醫經錄要 (6)
二、醫經錄要 (6)
1. (二)《靈樞·本輸》篇
此篇為針灸家依經認穴,扼要治病之祖,其十二經五臟六腑之井滎俞經合各穴之發明。非開天明道之聖人不能通曉,非後世言解剖者,所能幾其萬一。凡人周身之穴道,及用針灸治病之方法,俱由此篇逐漸發明,尤為針灸家不可不讀。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岐伯曰:請言其次也。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心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溜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滎;注於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腧;行於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溜於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滎;注於太衝,太衝,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腧;行於中封,中封,內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入於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滎;注於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腧;行於商丘,商丘,內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於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滎,注於太谿,太谿,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腧;行於復溜,復溜,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於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俠谿,俠谿,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於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腧;過於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於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於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白話文:
(二)《靈樞·本輸》篇
這篇是針灸學家根據經絡尋找穴位,精簡治療疾病的鼻祖,它闡述了十二經脈、五臟六腑的井、滎、俞、經、合各穴位的發現。如果不是具有開天闢地般智慧的聖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後世那些只研究解剖的人,也難以窺探其萬分之一。人體所有穴位以及針灸治療疾病的方法,都是從這篇逐步闡明,對針灸學家來說,這絕對是必讀之作。
黃帝問岐伯說:各種針刺的方法,都必須通曉十二經絡的起始和終止,絡脈的分佈位置,五輸穴的停滯情況,與六腑的相互關係,四時氣候的出入變化,以及五臟氣血的流注部位,穴位寬窄的尺寸,針刺深淺的程度,以及針刺部位的高低位置。希望您能為我講解。岐伯說:我來一一說明。
肺經起始於少商穴,少商穴位於手拇指末端內側,屬井木;氣血循行至魚際穴,魚際穴位於手魚際處,屬滎;再循行至太淵穴,太淵穴位於腕橫紋橈側,靠近橈骨莖突處,屬俞;繼續循行至經渠穴,經渠穴位於腕橫紋上1寸處,氣血在此處流動而不停滯,屬經;最終到達尺澤穴,尺澤穴位於肘橫紋內側,屬合,這就是手太陰肺經的循行路線。
心經起始於中衝穴,中衝穴位於中指尖端,屬井木;氣血循行至勞宮穴,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心,屬滎;再循行至大陵穴,大陵穴位於腕橫紋中央,屬俞;繼續循行至間使穴,間使穴位於腕橫紋上3寸,在兩條肌腱之間,超過此處則針刺到位,未超過則需繼續尋找,屬經;最終到達曲澤穴,曲澤穴位於肘橫紋內側,屬合,這就是手少陰心經的循行路線。
肝經起始於大敦穴,大敦穴位於足大趾末端,屬井木;氣血循行至行間穴,行間穴位於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屬滎;再循行至太衝穴,太衝穴位於行間穴上2寸,屬俞;繼續循行至中封穴,中封穴位於內踝前方1.5寸,針刺時,順著經絡方向則暢通,逆著經絡方向則阻滯,屬經;最終到達曲泉穴,曲泉穴位於膝內側,股骨內髁下緣,股內側肌腱之上,屬合,這就是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線。
脾經起始於隱白穴,隱白穴位於足大趾內側末端,屬井木;氣血循行至大都穴,大都穴位於足大趾本節後方凹陷處,屬滎;再循行至太白穴,太白穴位於足內踝前下方,屬俞;繼續循行至商丘穴,商丘穴位於內踝下緣凹陷處,屬經;最終到達陰陵泉穴,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緣,屬合,這就是足太陰脾經的循行路線。
腎經起始於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足心,屬井木;氣血循行至然谷穴,然谷穴位於足跟骨下方凹陷處,屬滎;再循行至太谿穴,太谿穴位於內踝後方,跟骨上方凹陷處,屬俞;繼續循行至復溜穴,復溜穴位於內踝上2寸,氣血在此處流動不停,屬經;最終到達陰谷穴,陰谷穴位於大腿內側,股骨內側髁後緣,屬合,這就是足少陰腎經的循行路線。
膀胱經起始於至陰穴,至陰穴位於足小趾末端,屬井金;氣血循行至通谷穴,通谷穴位於足小趾本節之前外側,屬滎;再循行至束骨穴,束骨穴位於足小趾本節之後凹陷處,屬俞;繼續循行至京骨穴,京骨穴位於足外踝後方,屬原;再循行至崑崙穴,崑崙穴位於外踝後方,跟骨上方,屬經;最終到達委中穴,委中穴位於膕窩中央,屬合,這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
膽經起始於竅陰穴,竅陰穴位於足小趾外側末端,屬井金;氣血循行至俠谿穴,俠谿穴位於足第四趾與小趾之間,屬滎;再循行至臨泣穴,臨泣穴位於足第四趾與小趾之間,上行1.5寸凹陷處,屬俞;繼續循行至丘墟穴,丘墟穴位於外踝前方下緣凹陷處,屬原;再循行至陽輔穴,陽輔穴位於外踝上方,腓骨前緣,屬經;最終到達陽陵泉穴,陽陵泉穴位於膝外側下方凹陷處,屬合,這就是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