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二、醫經錄要 (5)
二、醫經錄要 (5)
1. (一)《靈樞·經脈》篇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者也。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徑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白話文:
(一)《靈樞·經脈》篇
診斷經絡脈象時,脈色青代表寒邪且疼痛,赤色則表示有熱邪。胃寒時,手魚際的絡脈多呈青色;胃有熱邪時,魚際絡脈則發赤,如果呈現黑色,則表示寒邪或熱邪停滯很久而導致痹症;若同時出現赤、黑、青三色,則說明寒熱之邪交雜;脈色青且短,則代表氣虛。凡是治療寒熱病症,都需要放血,但需隔日一次,放血至血盡為止,以此調整身體虛實;如果脈象細小而短,代表氣虛,嚴重者放血後會感到胸悶,胸悶嚴重到說不出話來,此時應立即坐下休息。
手太陰經的別絡,名為列缺穴,位於腕關節上端,與手太陰經一同進入手掌,散佈於魚際穴。此穴實證表現為手部銳痛、手掌發熱;虛證則為咳嗽、小便次數增多,取穴於腕關節上半寸,此別絡與手陽明經相通。手少陰經的別絡,名為通里穴,位於腕關節上1.5寸,向上運行,循經進入心臟,連繫舌根,與目系相通。此穴實證表現為支氣管梗阻;虛證則為不能言語,取穴於掌後一寸,此別絡與手太陽經相通。
手心經的別絡,名為內關穴,位於腕關節上2寸,在兩條筋之間,循經向上連繫於心臟,包絡心系。此穴實證表現為心痛;虛證則為頭痛,取穴於兩筋之間。手太陽經的別絡,名為支正穴,位於腕關節上5寸,內側與手少陰經相通;其別絡向上走向肘部,絡於肩髃穴。此穴實證表現為關節鬆弛、肘部無力;虛證則生瘡,小的像指間的疥瘡,取穴於其別絡處。手陽明經的別絡,名為偏歷穴,位於腕關節上3寸,別絡進入手太陰經;其別絡向上循行於臂部,經過肩髃穴,上行至面頰,到達偏側牙齒,其別絡又進入耳部,與宗脈相合。此穴實證表現為齲齒、耳聾;虛證則為牙齒冰冷、痹痛,取穴於其別絡處。
手少陽經的別絡,名為外關穴,位於腕關節上2寸,在外側環繞手臂,注於胸中,與心主相合。此穴實證表現為肘部攣縮;虛證則為肘部不能屈曲,取穴於其別絡處。足太陽經的別絡,名為飛陽穴,位於踝關節上7寸,別絡與足少陰經相通。此穴實證表現為鼻塞、頭背疼痛;虛證則為鼻衄,取穴於其別絡處。足少陽經的別絡,名為光明穴,位於踝關節上5寸,別絡與足厥陰經相通,向下絡於足跗部。此穴實證表現為厥逆;虛證則為痿痹,坐起困難,取穴於其別絡處。
足陽明經的別絡,名為豐隆穴,位於踝關節上8寸,別絡與足太陰經相通;其別絡循脛骨外側向上絡於頭項,匯合諸經之氣,向下絡於喉嚨。此穴氣逆則喉嚨阻塞、聲音嘶啞;實證表現為狂躁、頭暈;虛證則為足部不能屈曲、脛骨枯瘦,取穴於其別絡處。足太陰經的別絡,名為公孫穴,位於內踝尖後下方一寸,別絡與足陽明經相通;其別絡進入腸胃。厥氣上逆則為霍亂;實證表現為腸絞痛;虛證則為腹脹,取穴於其別絡處。
足少陰經的別絡,名為大鐘穴,位於內踝後方繞過跟骨,別絡與足太陽經相通;其別絡與足少陰經一起向上走向心包,向下外貫穿腰脊。此穴氣逆則煩悶;實證表現為尿閉;虛證則為腰痛,取穴於其別絡處。足厥陰經的別絡,名為蠡溝穴,位於內踝上5寸,別絡與足少陽經相通;其別絡沿脛骨向上至睪丸,連結於陰莖。此穴氣逆則睪丸腫脹、疝氣;實證表現為陰莖勃起;虛證則為陰囊奇癢,取穴於其別絡處。
任脈的別絡,名為尾閭穴,位於鳩尾穴下方,散佈於腹部。此穴實證表現為腹部皮膚疼痛;虛證則為皮膚瘙癢,取穴於其別絡處。督脈的別絡,名為長強穴,沿著脊柱向上到達項部,散佈於頭部,向下到達肩胛骨左右,別絡與足太陽經相通,貫穿脊柱。此穴實證表現為脊柱強直;虛證則為頭部沉重,頭部搖晃,脊柱兩側有過多邪氣者,取穴於其別絡處。脾經的大絡,名為大包穴,位於腋下三寸,佈於胸脅部。此穴實證表現為全身疼痛;虛證則為全身關節鬆弛,凡是經絡血液瘀滯者,都應取脾經的大絡穴。
以上十五個別絡穴,實證必有明顯的症狀,虛證則症狀較為隱蔽,如果觀察不到,則應上下尋找,不同的經絡,別絡的部位和作用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