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二、醫經錄要 (6)

回本書目錄

二、醫經錄要 (6)

1. (十一)《素問·刺志論》篇

此篇以氣血隨谷脈為虛實,叮嚀反復,以免誤針。可見針灸家於虛實寒熱補瀉之道,亟應講求,不得籠統施治。

白話文:

這篇文章講的是氣血隨著經絡運行而產生的虛實變化,反覆強調以避免針灸時出錯。可以看出,針灸師對於虛實、寒熱以及補瀉的原則,應該非常重視,不能一概而論地進行治療。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希望聽到關於虛實的主要內容。岐伯回答道:氣實形實,氣虛形虛,這是正常的。相反則為病。穀物充足氣血充盛,穀物不足氣血虛,這是正常的。相反則為病。脈搏實血實,脈搏虛血虛,這是正常的。相反則為病。黃帝說:什麼樣的情況是相反的?岐伯回答道:氣虛身熱,這就是相反的。穀物吃很多但氣少,這就是相反的。穀物不吃但氣多,這就是相反的。

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小血多,此謂反也。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

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白話文:

脈搏強盛但血量少,這是反常的現象。脈搏微弱但血量多,這也是反常的現象。正氣旺盛卻身體寒冷,是得了傷寒。正氣虛弱卻身體發熱,是得了傷暑。吃很多東西但正氣卻很少的,是得了脫血癥,濕邪停留在下半身。吃很少東西但正氣卻很多的,是邪氣在胃和肺的緣故。脈搏微弱但血量卻多的,是飲水過多而引起發熱所致。脈搏強盛但血量卻少的,是脈搏有風氣,水和湯液進不去,就是這種情況。實證,是正氣進來的表現。虛證,是正氣出去的表現。

2. (十二)《素問·針解》篇

此篇與《靈樞·小針解》大同小異,後半所釋,非《九針十二原》篇之文。疑另有九針一篇,或在外經,今佚不傳。篇末百二十四字,王冰已稱義理殘缺,莫可尋究,因上古之書,故且載之,以示一字千金之義。

白話文:

這篇文章與《靈樞·小針解》大同小異,後半部分的解釋不是《九針十二原》篇的文字。懷疑另外有一篇九針,可能在其他經典中,現在已經失傳了。篇末一百二十四個字,王冰已經說過義理殘缺,無法考證,因為是上古的書,所以暫且載錄,以顯示一個字值千金的道理。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聽聽關於九針的解釋,以及虛實之道。岐伯回答道:針刺虛弱部位則使之充實,這是因為針下溫熱,氣實則溫熱。針刺飽滿部位則使其泄除,這是因為針下寒冷,氣虛則寒冷。治療頑固陳舊的疾病則要除去惡血。邪氣盛則使之虛弱,出針後不要按壓。緩慢出針而快速按壓則使之充實。快速出針而緩慢按壓則使之虛弱。所謂實與虛,是指寒熱之氣的多少。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白話文:

如果無病症表現,無法知道病情。觀察過去與現在,可以知道疾病的前後變化。虛證與實證,醫生不要失於診斷方法。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即是離於診斷方法。虛實證的精髓,九針是最好的,因為各有所宜。補瀉的時間,要與氣的開合相符合。九針的每一個針法都不相同,這是因為針法各有其適合的補瀉部位。刺實證,必須等到虛證出現,陰氣旺盛時,才能拔出針。刺虛證,必須等到實證出現,陽氣旺盛,針下熱度減退後才能拔出針。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白話文:

經氣已經到達,要謹慎地守護著它,不要丟失它,不要改變它。深淺在於志向,是知道疾病的內外。近的和遠的一樣,是說深淺的徵候 相同。像臨近深淵那樣,不敢掉下去。手像握著老虎那樣,是希望它強壯有力。精神不為眾物所牽引,靜下心來觀察病人,不左右顧視。道理上沒有邪惡的行為,是希望端正而正直。一定要端正他的精神,是希望注視病人的眼睛,控制他的精神,使氣易於運行。所謂的三里,是指膝蓋以下三寸的地方。

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蹺足䯒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帝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白話文:

跗之者,是將膝蓋舉起,分開容易看到。巨虛者,是蹺起腳,單腳陷入低處。下廉者,是陷在低處。黃帝說:我聽說有九種針法,它們與天地、四季、陰陽相呼應,我很想聽聽這些針灸之法,並讓它可以流傳給後世作為常識。岐伯說:天、地、人、四季、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體的形態也都與它們相呼應,針灸各有所宜,所以稱為九針。人的皮膚與天相應,人的肌肉與地相應,人的脈搏與人相應,人的筋腱與四季相應,人的聲音與音調相應,人的陰陽之氣與六律相應,人的牙齒、面貌與星宿相應,人的呼吸與風相應,人的九竅三百六十五個穴位與九野相應。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毋澤。

白話文:

所以第一針是針對皮膚,第二針是針對肌肉,第三針是針對脈絡,第四針是針對筋腱,第五針是針對骨骼,第六針是調理陰陽,第七針是益氣精,第八針是祛除風邪,第九針是溝通九竅,消除三百六十五個節氣,這就是所謂的各有所主。人心的意念對應八風,人的氣息對應天,人的頭髮、牙齒、耳朵、眼睛、五種聲音對應五音六律,人的陰陽、脈搏、血液、氣息對應地,人的肝臟和眼睛對應九。九竅三百六十五個。人用眼睛觀察動靜,天用二來觀察五種顏色,七星對應它,以觀察是否發光。

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白話文:

五種聲音(宮、商、角、徵、羽)可以用來觀察五臟的氣血盛衰,六律(黃鐘、大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可以用來調節五音的不足或過盛。

人體的兩個部位(上部和下部)可以用來觀察高低和不足或過盛。

九宮八卦可以用來觀察節氣的變化,俞穴可以用來治療節氣的閉塞。

三個人會變老,可以觀察一個人的牙齒,泄瀉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

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3. (十三)《難經》錄要

六十二難曰:藏井滎有五,府獨有六者,何謂也?然:府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所以府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共一氣,謂亦行於諸陽,非謂其氣皆出於三焦也。

白話文:

六十二難說:藏、井、滎、俞、經、合,這五種穴位在手太陰肺經上都有,而在手陽明大腸經上卻有六種穴位,這是為什麼呢?陽明大腸經屬陽,三焦經的循行路線與諸陽經相同,所以手陽明大腸經上也有一個俞穴,名叫“原”。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有六個,也是因為與三焦經共用同一個氣的原因。

六十三難曰:《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諸蚑行喘息,蜎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

白話文:

《十變》中說,五臟六腑的交會,都以井為開始。這是為什麼呢?井,是東方春天的意思,是一切生物開始生長的開始。所有爬行、喘息、飛翔、爬動的動物,在春天都開始生長。所以一年的開始是春天,一天的開始是甲日,因此以井為開始。

《靈·本輸》篇:臟之井皆屬木,腑之井皆屬金。此言臟腑之井皆屬木,越人或另有所本。《難經》有與《內經》互異之處,皆註明於每難之後,以俟考訂。

白話文:

《靈樞·本輸》篇說:臟的井穴都屬於木,腑的井穴都屬於金。這句話說臟腑的井穴都是屬於木的,可能越人另有出處。《難經》有與《內經》不同的內容,都註明於每個難題之後,以待考證。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余皆仿此。

後半言陰陽配合之道,義頗精當。

白話文:

六十四難說:《十變》又說,陰井五行屬木,陽井五行屬金,陰滎五行屬火,陽滎五行屬水;陰俞五行屬土,陽俞五行屬木;陰經五行屬金,陽經五行屬火;陰合五行屬水,陽合五行屬土。陰陽屬性都不同,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剛柔的道理。陰井為乙木,陽井為庚金。陽井庚,庚是乙的剛,陰井乙,乙是庚的柔。乙是木,所以說陰井木;庚是金,所以說陽井金。其他依此類推。

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白話文:

六十五難說: 經書上說, 經脈氣血流出的地方叫井, 流入的地方叫合, 是什麼道理? 是這樣的: 所出為井, 井就是指東方的春天, 萬物開始生長, 所以說所出為井, 所入為合, 合是指北方的冬天, 陽氣藏藏起來, 所以說所入為合。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大白;腎之原,出於太谿;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提到:肺的原穴在太淵穴;心的原穴是大陵穴;肝的原穴是太衝穴;脾的原穴是大白穴;腎的原穴是太谿穴;少陰原穴在兌骨穴;膽的原穴是丘墟穴;胃的原穴是衝陽穴;三焦的原穴是陽池穴;膀胱的原穴是京骨穴;大腸的原穴是合谷穴;小腸的原穴是腕骨穴。為什麼十二經絡都以俞穴為原穴呢?因為臟腑的俞穴是三焦所行經絡的止點,是氣血停留的部位。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齊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白話文:

為什麼三焦運行的俞穴稱作「原」呢?因為:「齊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是原氣的別使,負責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是三焦的尊號,所以三焦所到之處都稱為「原」。五臟六腑有病,都要取其「原」來治療。

《靈·本輸》篇:心出於中衝,為井木云云,乃以手厥陰包絡之穴,為心所出入之處。因心為人身之主,精神所舍,其臟堅固,邪弗能客,故邪在心者,皆在包絡。故以大陵為心之原。然《甲乙經》以少衝為心之井云云,是以心經,仍以本經之穴為井滎俞經合,實兩經之所無。此以兌骨為少陰之原,或即甲乙之所本。

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者,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也。

白話文:

《靈樞·本輸》篇中說:心的經脈從中衝穴開始,中衝穴屬木,所以心經又稱「井木」。手厥陰包絡經的穴位是心的出入之所。因為心是人體的主宰,精神的居所,它的臟腑堅固,邪氣不能入侵,所以邪氣在心的人,邪氣都在包絡經上。所以以大陵穴為心的原穴。但是,《甲乙經》中說少衝穴是心的井穴。這是以心經為本經,而少衝穴就作為本經的井滎俞經合穴。事實上,兩經都沒有這種說法。這是以兌骨為少陰的原穴,可能是《甲乙經》的依據。

六十八難曰,五臟六腑,皆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白話文:

「六十八難」中提到,五臟六腑都有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它們各自主治哪些疾病呢?經文所說,「井」是井泉之義,指穴位部位較淺;「滎」是奔流之義,指穴位部位較深;「俞」是輸注之義,指穴位部位與臟腑相通;「經」是道路之義,指穴位部位是經絡的流通通道;「合」是匯聚之義,指穴位部位是經絡的交匯處。「井」穴主治心下滿悶;「滎」穴主治身熱;「俞」穴主治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經」穴主治喘咳、寒熱;「合」穴主治逆氣、泄瀉。這就是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五個穴位所主治的疾病。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白話文:

六十九難說:經書上說,虛證要補,實證要瀉,不虛不實,就要用經絡來治療。這是什麼意思呢?虛證要補其母經,實證要瀉其子經,應先補虛,再瀉實。不虛不實,用經絡來治療,是因為正經自己生病了,沒有受到其他邪氣的侵襲,所以要用經絡來治療,所以說以經取之。

《內經》補瀉之法,或取本經,或取他經,或先瀉後補,或先補後瀉,或取一經,或取三四經,其法不一。若概以補母瀉子為定法,則未必然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提到,補瀉的方法,有時是取用本經,有時是取用其他經絡,有時候是先瀉後補,有時候又是先補後瀉,有時候取用一個經絡,有時候取用三四個經絡,做法並不固定。如果簡單地以「補母瀉子」為原則,那則未必是正確的。

七十難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陰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白話文:

《七十難》中說:春天和夏天針刺要淺,秋天和冬天針刺要深,這是為什麼呢?春天和夏天,陽氣在上,人體的氣血也向上升,所以針刺時應該淺取;秋天和冬天,陰氣在下,人體的氣血也向下沉降,所以針刺時應該深取。春天和夏天各引出一個陰,秋天和冬天各引出一個陽,這是為什麼呢?春天和夏天溫熱,一定會引出一個陰,所以針刺時,先將針刺入,一直緊貼腎、肝部位,找到穴位,緩慢刺入陰氣所在處。秋天和冬天寒冷,一定會引出一個陽,所以針刺時,先緩緩刺入,到淺浮的部位,找到心、肺穴位,緩慢刺入陽氣所在處。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白話文:

臥針就是《靈樞.官針》篇中浮刺的方法。攝按散氣,就是《素問.離合真邪論》中捫診而循診的方法。將這兩種方法取來作為針刺陰、陽的方法,也是簡當合宜、值得效法。

臥針即《靈·官針》篇浮刺之法。攝按散氣,即《素問·離合真邪論》捫而循之等法。此取之以為刺陰、刺陽之道,亦簡當可法。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白話文:

《七十二難》中說:經書上講,若能懂得迎隨之氣,可以調整身體的氣。調整身體的氣的方法,一定在於陰陽。什麼是迎隨之氣呢?就是要知道榮衛之氣的運行,經脈的往來。順著它們的運行規律,順應氣的流向,所以叫做迎隨。調整身體的氣的方法,一定在於陰陽,就是要知道內外、表裏,順應身體的陰陽而調整,所以說調整身體的氣的方法,一定在於陰陽。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六十九難以別經為子母,此又以一經子母,義各殊而理極精。

白話文:

七十三難說:諸井穴位,是氣血不足以使用,所以針刺就沒有效果。然而,諸井穴位屬木,滎穴是火,而火是木的兒子。因此,當刺井穴位時,可以用滎穴位來瀉法治療。所以,經文中說,補法不能用於瀉法,瀉法不能用於補法。這是這個意思。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白話文:

七十四種疑難中說,之前所說的《內經》裏說的春季刺井穴,夏季刺滎穴,仲夏季刺俞穴,秋季刺經穴,冬季刺合穴,這是什麼意思?春天刺井穴,邪氣在肝臟;夏天刺滎穴,邪氣在心臟;仲夏季刺俞穴,邪氣在脾臟;秋季刺經穴,邪氣在肺臟;冬季刺合穴,邪氣在腎臟。而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分別與春季、夏季、仲夏季、秋季、冬季相配,是為什麼呢?因為五臟有疾病時,總是會有五種症狀。假設是肝臟疾病:面色發青是肝臟病,身體有怪味是肝臟病,喜歡吃酸味是肝臟病,喜歡喊叫是肝臟病,喜歡哭泣是肝臟病。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

白話文:

七十五位難者說:經書上說東方應該實,西方應該虛,瀉南方,補北方,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都應該互相平衡。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要實,金就要平衡它;火要實,水就要平衡它;土要實,木就要平衡它;金要實,火就要平衡它;水要實,土就要平衡它。東方屬肝,所以肝要實;西方屬肺,所以肺要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六十九難:虛則補母,實則瀉子。今實則瀉子補母,虛則反補其子,未詳何故。

白話文:

南方屬火,火是木的兒子;北方屬水,水是木的母親,水勝火。兒子能夠讓母親充實,母親能夠讓兒子虛弱,所以瀉火補水,希望讓金能平木。經書上說:不能治療根本病因,何必問及其他的症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白話文:

第七十六難說:什麼是補瀉?在需要補的時候,從哪裡取氣?在需要瀉的時候,將氣放在哪裡?這樣:在需要補的時候,從衛氣取氣;在需要瀉的時候,將氣放在榮氣上。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應該先補陽氣,然後瀉陰氣。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應該先補陰氣,然後瀉陽氣。榮衛運行通暢,這就是關鍵所在。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白話文:

七十七難說:古醫書上說,高明的醫生在疾病發生之前就開始治療,中等的醫生在疾病發生之後才開始治療,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在疾病發生之前就開始治療,就是看到肝出現問題,就知道肝會把病傳給脾,所以先補益脾氣,不讓肝的邪氣傳給脾,所以說這是治未病。中等的醫生,看到肝出現問題,不知道肝會把病傳給脾,只是一心只治肝,所以說這是治已病。

《金匱要略》首篇云上工治未病節,與此正合,而不見於《靈》、《素》兩經。想仲景即引越人所說,而越人又另有所本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的第一篇說「上工治未病」,與此文章的內容很相符,但在《靈樞》和《素問》兩部經書中卻沒有看到。我想仲景可能是引用越人所說的話,而越人又另有出處。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為十死不治也。

白話文:

七十八難說:針灸有補瀉之法,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補瀉之法,並不一定是在針灸時呼氣或吸氣。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左手的作用;不懂針灸的人,相信右手的作用。在針灸的時候,先用左手按壓要針灸的滎俞穴位,然後撥動並用力按壓,用指甲向下壓,氣流到來時,就像動脈搏動的樣子,順著氣流的方向刺針。如果得到氣流,就推入針,這叫做補;如果撥動並伸展針,這叫做瀉。如果沒有得到氣流,就讓男性患者的外側在內,女性患者的內側在外。如果沒有得到氣流,就是十死不治的病症。

呼吸出納為補瀉之法,即《素問·離合真邪論》所云是也。越人以為補瀉之法,不止於死,故以信左信右之說發揮之。

白話文:

呼吸吐納是補瀉的方法,就是《素問·離合真邪論》所說的。越人認為補瀉的方法,不僅限於死人,所以以信左信右的說法來發揮。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白話文:

《難經》七十九的內容說:「經書上說要迎而奪之,這樣能夠避免虛嗎?隨而濟之,這樣能夠避免實嗎?」虛與實,就像得到與失去;實與虛,就像存在與不存在。這是什麼意思呢?迎而奪之,就是瀉子穴;而隨而濟之,就是補母穴。假設有心病,瀉手心主俞穴,這就是迎而奪之;補手心主井穴,這就是隨而濟之。所謂的實與虛,是指堅固和濕潤的含義。氣到部位堅固是得到,而濕潤是失去,所以說就像得到與失去。

《內經》針法,候其氣之呼吸出入,及針鋒之所向,以為補瀉,是皆以一穴之順逆為迎隨。此則以針本經來處之穴,為迎為瀉,針去處之穴,為隨為補,是以本穴之前後穴為迎隨矣。義相近而法各殊。

白話文:

根據《內經》的針灸方法,觀察病人的氣息呼出入的狀態,以及針尖的指向,據此進行補瀉,這都是以一個穴位的順逆來迎合和隨從。而這方法是以針灸本經穴來處的穴位,作為迎或瀉;而以針灸本經穴去處的穴位,作為隨或補;所以以本穴的前後穴為迎隨。義理相近,但方法各異。

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此節內如字皆讀作而字,其義自明。

白話文:

《八十難經》說:《靈樞經》上說「有見如入,有見如出」,這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的「有見如入」,是指左手看見氣來,就扎針進去,針扎進去後看見氣沒有了,就抽出針來。這就是所謂的「有見如入,有見如出」。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白話文:

《八十一難》說:經書上說沒有實際虛虛實實,減少不足的而增加有餘的。這就是在寸口脈象嗎?將要生病自然有虛有實嗎?那麼減少和增加又是怎麼樣的呢?然而:這是一種疾病,並不指寸口脈象。而是說疾病本身就有虛實。假設肝臟實而肺臟虛,肝屬於木,肺屬於金,金木應該互相平衡,應該知道金能夠平衡木。假設肺臟實而肝臟虛弱少氣,用針灸不補益肝臟,反而加重實證其肺,所以說實實虛虛,減少不足的而增加有餘的。這是中醫醫生容易犯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