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二、醫經錄要 (6)
二、醫經錄要 (6)
1. (十一)《素問·刺志論》篇
此篇以氣血隨谷脈為虛實,叮嚀反復,以免誤針。可見針灸家於虛實寒熱補瀉之道,亟應講求,不得籠統施治。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
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小血多,此謂反也。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
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白話文:
在這段文字中,主要討論的是人體的氣血狀態與疾病之間的關係,強調在針灸治療時,對於虛實、寒熱的辨識和處理必須細緻,不能一概而論。
黃帝詢問:我想了解虛實的關鍵是什麼。岐伯回答:如果氣血旺盛,身體狀況也會好;氣血衰弱,身體自然虛弱,這是正常的現象,若相反就是生病了。吃得多,氣血就足;吃得少,氣血就弱,這也是正常的情況,若相反也是生病的徵兆。脈搏有力,血液充盈;脈搏弱,血液不足,這也是正常情況,若相反就是生病了。
黃帝再問:那何謂反常呢?岐伯解釋:身體氣血衰弱卻發燒,這就是反常。吃得很多,但氣血卻不見增加,這也是反常。沒吃多少,氣血卻過剩,同樣是反常。
脈搏強勁,但血液量少,這也是反常。脈搏弱,但血液量多,這也是反常。氣血旺盛,身體卻寒冷,這可能是因為受寒所致。氣血衰弱,身體卻發熱,這可能是因為受熱所致。吃得很多,氣血卻不見增加,可能因為有失血的問題,或者濕氣過重。吃得不多,氣血卻過剩,可能是因為胃或肺部有問題。脈搏弱,但血液量多,可能是因為喝了熱的飲料。脈搏強,但血液量少,可能是因為有風氣,或者水份攝入不足。
氣血旺盛,就是氣進入身體;氣血衰弱,就是氣從身體散去。氣血旺盛的病人,治療時要用左手開針放氣;氣血衰弱的病人,治療時要用左手關針補氣。
氣血旺盛的人,會感到熱;氣血衰弱的人,會感到冷。治療氣血旺盛的人,要讓氣血散去;治療氣血衰弱的人,要讓氣血進入。
2. (十二)《素問·針解》篇
此篇與《靈樞·小針解》大同小異,後半所釋,非《九針十二原》篇之文。疑另有九針一篇,或在外經,今佚不傳。篇末百二十四字,王冰已稱義理殘缺,莫可尋究,因上古之書,故且載之,以示一字千金之義。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蹺足䯒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帝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人肝目應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毋澤。
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白話文:
黃帝詢問道:我希望聽聽九針的解釋,以及虛實的理論。岐伯回答說:如果治療虛證,我們用針灸使其充實,這是因為針下會感到熱感,表明氣血已經充足。如果治療實證,我們用針灸使其疏泄,這是因為針下會感到寒涼,表明氣血已經被排空。去除瘀滯,就是將病人的惡血排出。若邪氣佔優勢,我們則使針灸處於虛弱狀態,即拔針後不要立即按壓針孔。慢慢進針然後快速拔針可以達到實證的效果。反之,快速進針然後慢慢拔針可以達到虛證的效果。我們所說的實證和虛證,是指體內的寒熱和氣血的多少。
病情若有若無,是因為病況難以捉摸。觀察病情的先後,能瞭解病程的發展。對於虛實的診斷和治療,醫生必須遵循正確的方法。若感覺似懂非懂,那就是方法出了問題。虛實診斷的關鍵,在於九針的使用,因為每種針法都有其特定的適用情況。補和瀉的時機,應該與體內氣血的開合相配合。九針的命名,各自有不同的形狀,這是為了滿足不同的補瀉需求。治療實證,需要等到陰氣旺盛時再拔針。治療虛證,需要等到陽氣旺盛且針下感到熱感時再拔針。
經絡之氣已經到達,需要謹慎保持,不能隨意改變。針灸的深淺,需要根據病情的內外來判斷。不管是近處還是遠處的穴位,其針灸的深淺都應該一樣。如同站在深淵邊緣,需要小心以防跌落。手持針灸時,需要像握住老虎一樣,顯示力量。心神不能分散在其他事物上,需要專注觀察病人的反應,不能左顧右盼。義無邪念,需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必須調整病人的精神狀態,讓其專注於醫生的眼神,這樣可以幫助氣血順利流通。所謂的「三里」穴位,位於膝蓋下方三寸的地方。
所謂的「跗之」穴位,位於膝蓋彎曲時,膝蓋側面的凹陷處。所謂的「巨虛」穴位,位於腳踝上方,抬腳時腳背上的凹陷處。所謂的「下廉」穴位,位於大腿內側,靠近膝蓋的一個凹陷處。黃帝說:我聽聞九針的應用,上應天地四時陰陽,我希望你能夠詳細解釋,以便後人可以長期學習和應用。岐伯回答說: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這些自然界的規律,人體也有相應的部位和功能,因此九針的應用各有其適應症,所以我們稱之為「九針」。
人皮對應天,人肉對應地,人脈對應人,人筋對應時,人聲對應音,人體陰陽合氣對應律,人齒面目對應星,人體呼吸對應風,人體九竅三百六十五絡對應野。因此,第一針用於皮膚,第二針用於肌肉,第三針用於脈絡,第四針用於筋腱,第五針用於骨骼,第六針用於調節陰陽平衡,第七針用於補益精氣,第八針用於驅風,第九針用於通暢九竅,消除三百六十五節氣的病氣。這就是九針各自的作用。人的心意對應八風,人的氣息對應天,人的頭髮、牙齒、耳朵、眼睛和五種聲音對應五音和六律,人的陰陽脈絡和血液對應地,人體肝臟和眼睛對應九。九竅和三百六十五絡,可以通過觀察人的活動來瞭解病情。天象的變化可以預測五行顏色,七星的運行可以預測頭髮的光澤。五音可以分別對應宮、商、角、徵、羽,六律可以判斷餘音的長短。地形的高低和餘音的長短可以用來判斷病情的輕重。九野和節氣的變化可以用來判斷關節的閉塞程度。人體的變化,例如牙齒的健康狀況,可以通過觀察來瞭解病情。血液的多少和關節的寒冷程度也可以通過觀察來瞭解。四季的寒溫燥濕,可以判斷病情的發展趨勢。以上就是九針和自然界規律之間的關係。
3. (十三)《難經》錄要
六十二難曰:藏井滎有五,府獨有六者,何謂也?然:府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所以府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共一氣,謂亦行於諸陽,非謂其氣皆出於三焦也。
六十三難曰:《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諸蚑行喘息,蜎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
《靈·本輸》篇:臟之井皆屬木,腑之井皆屬金。此言臟腑之井皆屬木,越人或另有所本。《難經》有與《內經》互異之處,皆註明於每難之後,以俟考訂。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余皆仿此。
後半言陰陽配合之道,義頗精當。
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大白;腎之原,出於太谿;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齊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靈·本輸》篇:心出於中衝,為井木云云,乃以手厥陰包絡之穴,為心所出入之處。因心為人身之主,精神所舍,其臟堅固,邪弗能客,故邪在心者,皆在包絡。故以大陵為心之原。然《甲乙經》以少衝為心之井云云,是以心經,仍以本經之穴為井滎俞經合,實兩經之所無。此以兌骨為少陰之原,或即甲乙之所本。
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者,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也。
六十八難曰,五臟六腑,皆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內經》補瀉之法,或取本經,或取他經,或先瀉後補,或先補後瀉,或取一經,或取三四經,其法不一。若概以補母瀉子為定法,則未必然也。
七十難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陰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臥針即《靈·官針》篇浮刺之法。攝按散氣,即《素問·離合真邪論》捫而循之等法。此取之以為刺陰、刺陽之道,亦簡當可法。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六十九難以別經為子母,此又以一經子母,義各殊而理極精。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六十九難:虛則補母,實則瀉子。今實則瀉子補母,虛則反補其子,未詳何故。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金匱要略》首篇云上工治未病節,與此正合,而不見於《靈》、《素》兩經。想仲景即引越人所說,而越人又另有所本也。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為十死不治也。
呼吸出納為補瀉之法,即《素問·離合真邪論》所云是也。越人以為補瀉之法,不止於死,故以信左信右之說發揮之。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內經》針法,候其氣之呼吸出入,及針鋒之所向,以為補瀉,是皆以一穴之順逆為迎隨。此則以針本經來處之穴,為迎為瀉,針去處之穴,為隨為補,是以本穴之前後穴為迎隨矣。義相近而法各殊。
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此節內如字皆讀作而字,其義自明。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