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十、頭面偃伏正側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1)
十、頭面偃伏正側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1)
1. (一)偃伏頭部中行
(凡一十穴)
1.神庭:一穴在鼻直,入髮際五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治癲疾風癇,戴目上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止。岐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即傷。惟宜灸七壯至三七壯止,禁不可針,針即發狂,忌生冷、雞、豬、酒、面、動風物等。
白話文:
1.神庭穴:位於鼻樑正中,髮際往上五分處。督脈、足太陽、足陽明三條經脈在此交會。主治癲癇、風癇、雙眼上視而不識人、頭風目眩、鼻涕清稀不止、眼淚不止、驚悸不得安眠。可用灸法治療,每次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停止。岐伯說:凡是想要治療風症,不要灸得太多,因為風的特性是輕浮的,灸得太多就會傷人。只宜灸七壯至三七壯即可,禁止針刺,針刺即會發狂。忌食生冷、雞肉、豬肉、酒、麵食、動風之物等。
2.上星: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督脈氣所發。治頭風,面虛腫,鼻塞不聞香臭,目眩,痰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遠視。以細三稜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可灸七壯,不宜多灸。若頻灸,即拔氣上,令人目不明,忌如前法。
白話文:
- 上星穴:位於鼻子正上方,進入髮際一寸處的凹陷,是督脈氣的發源地。治療頭風、面部虛腫、鼻塞不通氣、嗅覺異常、頭暈目眩、痰瘧發作時出現寒戰、熱病時汗不出、眼睛疼痛看不清遠處的事物。用細的三棱針刺該穴位,可以宣泄諸陽熱氣,防止熱氣衝擊頭目。可以灸七壯,不宜多灸。如果頻繁灸該穴位,會導致氣血上衝,使人視物不清。禁止使用上述方法。
3.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驚癇,戴目上不識人。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罷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
白話文:
-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一寸凹陷處,可以容納一粒豆子,是督脈氣血發出之處。
- 主治:頭暈目眩、面部腫脹、鼻塞不聞香臭、驚風抽搐、戴目上視人不識。
- 灸法: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次灸時不痛,病去即痛,痛即停止灸療。如果是鼻塞,灸至四天逐漸減退,七天頓愈。
- 針刺法:針刺入二分,留針三呼,得氣即瀉針。頭風、生白屑、多睡等症,針刺效果更佳。
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頭風即永除。若八歲以下,即不得針。蓋緣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忌熱面、豬、魚物等。
白話文:
針灸後,用鹽末和生麻油混合,擦拭發根處,偏頭痛就永遠消失。如果年齡在八歲以下,就不能針灸。這是因為囟門尚未閉合,針灸可能會造成不幸的夭折。忌食熱性食品,包括豬肉、魚等。
4.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脈氣所發。據甄權《針經》云是一寸,今即依《素問》一寸五分為定。療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風癇瘛瘲,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針入一分,可灸三壯,至七七壯即止,忌如前法。
白話文:
- 前頂穴:在前囟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的穴位)後一寸五分的凹陷處,為督脈之氣的發源之地。根據甄權的《針經》記載,該穴位距離一寸,但我們現在依據《黃帝內經》的一寸五分的說法作為定論。此穴位可治療頭風(頭部疼痛)、目眩(頭暈)、面赤腫脹、小兒驚癇、風癇(癲癇)、瘛瘲(抽搐)、無時發作、鼻涕清稀、頭頂腫痛等症狀。針灸前頂穴時,針刺深度為一分,可以灸三壯,灸至七七壯即可停止。禁忌與前述穴位相同。
5.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督脈、足太陽交會於巔上。治小兒脫肛久不瘥,風癇中風,角弓反張,或多哭,言語不擇,發即無時,盛則吐沫,心煩驚悸,健忘痎瘧,耳鳴耳聾,鼻塞不聞香臭。針入二分,得氣即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
唐秦鳴鶴刺微出血,頭痛立愈。凡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緣頭頂皮膚淺薄,灸不宜多。
白話文:
- 百會穴:一個穴位,又名三陽五會。穴位位置在前額正中頂骨的最高處,後髮際正中處直上一寸半。督脈、足太陽經脈在此穴位交會。百會穴主治小兒脫肛時間長了治不好;癲癇症、中風;角弓反張,或哭鬧不止、說話前言不搭後語、發作不定時,病情嚴重時會吐泡沫,心煩驚悸,健忘,瘧疾,耳鳴耳聾,鼻子不通氣不能聞到香味和臭味。針刺穴位深度為二分,針刺後出現針感要立即洩壓。可以艾灸七壯,直到做完七七四十九壯為止。
6.後頂:一穴,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治目䀮䀮,頸項惡風寒,目眩,頭偏痛。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 後頂穴:一個穴位,別名交沖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枕骨上,是督脈氣的發源地。主治目結膜炎、頸項畏寒、頭暈、偏頭痛。可以艾灸五壯,針刺深度三分。
7.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治腦旋目暈,頭痛不可忍,煩心,嘔吐涎沫,發即無時,頸項強左右不得回顧。可灸七壯,針入二分。
白話文:
- 強間:一個穴位,也叫「大羽」。位於後頂部後一寸五分,是督脈氣血發出的地方。治療頭痛、眩暈、頭痛劇烈、心煩、嘔吐涎沫,發作起來沒有時間規律,頸項僵硬,左右不能回顧。可以灸七壯,針刺二分。
8.腦戶:一穴,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禁不可針,針之令人啞不能言。治目睛痛不能遠視,面赤目黃頭腫。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令人失喑。
白話文:
- 腦戶穴:一個穴位,又名合顱穴。位於枕骨上,強間穴後一寸五分,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穴位。禁止針灸,針灸會導致失語症。治療眼睛疼痛無法遠視、面紅目黃、頭腫。可以使用艾灸治療,七壯,也不可以胡亂艾灸,會導致失語症。
9.風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治頭痛頸急不得回顧,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視。針入三分。
白話文:
- 風府穴:只有一個穴位,又稱為舌本穴。位於項髮際正中間,距離正中線一寸的位置,取穴時依據大筋的走向,深入動脈搏動的中央。說話時,穴位上肌肉隆起,說話停止時,肌肉則放鬆,是督脈、陽維二脈交會穴。禁止灸此穴,否則容易造成病人嗓啞失聲。此穴可治頭痛、脖子僵硬,不能回頭,頭暈、流鼻血,喉嚨、咽部疼痛,神志瘋狂,眼神亂飄等症狀。針刺深度三分。
10.啞門:一穴,一作「喑」,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項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仰頭取之。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啞。治頸項強,舌緩不能言,諸陽熱氣盛,鼻衄血不止,頭痛,風汗不出,寒熱,風痙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重。針入二分。
白話文:
- 啞門穴:一個穴位,又稱為「喑」,別名舌橫穴、舌厭穴,位於後頸部正中線上,進入髮際五分處,是督脈和陽維脈交匯的穴位,與舌根部相連,仰頭取穴。禁止艾灸,灸之會令人變啞。主治頸項僵硬,舌緩不能言,諸陽熱氣盛,鼻血不止,頭痛,風汗不出,寒熱,風寒痙攣,脊柱強直反折,癇癲疾,頭重等病症。針刺深度二分。
2. (二)偃伏頭部第二行
(左右凡一十四穴)
1.曲差:二穴在神庭傍一寸五分,入髮際,足太陽脈氣所發。治心中煩滿汗不出,頭頂痛,身體煩熱,目視不明。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 曲差穴:這兩個穴位在神庭穴旁 1 寸 5 分的地方,在髮際內,是足太陽經的經絡氣血發出之處。用於治療心中煩躁、鬱悶、不出汗、頭頂疼痛、身體煩熱、眼睛看不清楚。針刺深度為 2 分,可以灸 3 壯。
2.五處: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不明,頭風目眩,瘛瘲,目戴上不識人。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2、五處穴:兩個穴位在上星穴旁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主治視力模糊、頭痛、頭暈、癲狂、眼睛向上看、看不見人。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
3.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鼻塞不聞香臭,口喎,鼻多清涕,風眩頭痛,嘔吐心煩,目生白膜。針入三分,禁不可灸,忌如前法。
白話文:
- 承光穴:這兩個穴位在五處穴位的後方一寸五分,是足太陽經的氣血發源之處。治療鼻塞聞不到香味、口歪、鼻涕多而清稀、風眩頭痛、嘔吐心煩、眼睛生白膜等病症。針刺的深度為三分,禁止艾灸,禁忌如前面各穴。
4.通天:二穴在承光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頸項轉側難,鼻塞悶,偏風口喎,鼻多清涕,衄血頭重。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 通天穴:兩個穴位在承光穴後 1.5 寸,是足太陽經氣的發源地。主治轉動頸項困難、鼻塞不通、半側口角歪斜、流清涕、鼻出血、頭重等症狀。針刺深度 0.3 寸,保留 7 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 3 壯。
5.絡卻:二穴,一名強陽,又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青風內障,目無所見,頭旋耳鳴。可灸三壯。
白話文:
5.絡卻:兩個穴位,一個名稱是強陽,另一個名稱是腦蓋。位於通天的後方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脈的氣發出所在。治療青風內障,眼睛什麼都看不見,頭暈耳鳴。可以灸三壯。
6.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一寸五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髮際上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痛不能視,腦風疼痛不可忍者。可灸三壯。
白話文:
- 玉枕穴:兩個穴位位於絡卻穴後一寸五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於肉枕骨,沿髮際向上三寸,是足太陽經絡氣血發出的地方。主治眼睛疼痛看不清東西,嚴重的腦風疼痛。可以艾灸三壯。
7.天柱:二穴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足不任身體,肩背痛欲折,目瞑視。今附:治頸項筋急不得回顧,頭旋腦痛。針入五分,得氣即瀉立愈。
白話文:
7、天柱穴:在後頸部,髮際旁邊,大筋外面的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氣血所發出的部位。可治療因足部力量不足而無法支撐身體,肩背疼痛劇烈,使人難以站立,閉上眼睛時,視線模糊的疾病。附帶說明的是,它還能夠治療頸部和肩部肌肉緊張,不能回頭看,頭暈腦痛等疾病。將針刺入五分,針到穴位後放血,立即可見療效。
3. (三)偃伏頭部第三行
(左右凡一十二穴)
1.臨泣:二穴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太陽、少陽之會。治卒中風不識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淚。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忌如前法。
白話文:
1.臨泣穴:兩個穴位在眼睛上方,直入髮際五分深,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治療卒中風不認識人,眼睛發暈、鼻子不通氣,眼睛生有白色翳膜、淚水多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得氣後立即出針,忌用前述針刺方法。
2.目窗:二穴在臨泣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赤痛。忽頭旋,目䀮䀮遠視不明。針入三分,可灸五壯。今附三度刺目大明。
白話文:
二、目窗穴穴:兩穴的位置,位於臨泣穴後一寸五分,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匯點。治療頭面浮腫疼痛,導致眼眶外側發紅疼痛,突然頭暈,眼睛昏花,視力模糊。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另外附錄說明度刺目穴的大效。
3.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牙齒痛,唇吻急強,齒齲痛,頭項偏痛。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4.承靈:二穴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疼,惡風寒,鼽鼻塞,息不利。可灸三壯。
白話文:
- 正營:兩個穴位位於眼眶後一寸,是足少陽、陽維經絡的交匯之處。能夠治療牙齒疼痛,嘴脣緊閉、痙攣,牙齒齲壞疼痛,頭頸部偏頭痛。針刺深度三分,可以灸五壯。
5.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痛不可忍,目瞑心悸,發即為癲風,引目眇,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強不得回顧。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可灸三壯。魏公苦患頭風,發即心悶亂目眩,華佗當針而立愈。忌如前法。
白話文:
5.腦空穴:有兩個穴位,一個叫顳顬穴。在承靈穴後一寸五分,在玉枕骨下陷處,是小腸經與陽維經的交會穴。可以治療頭痛得難以忍受、閉目心悸、發作即為癲癇、導致眼睛斜視、勞累後身體瘦弱、體熱、頸部僵硬不能回頭。針灸深度五分,針感傳導後立刻放血,可以灸三壯。魏公患有嚴重的頭痛,發作時感覺心悶、頭暈眼花,華佗針灸後立刻痊癒。禁忌同前。
6.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灑淅寒熱,溫病汗不出,目眩,苦頭痛,痎瘧,頸項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腰傴僂,引項筋無力不收。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七壯。
白話文:
6.風池穴:左右各一穴,位於太陽穴後方,髮際陷中,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
主治症狀包括:外感風寒、發燒、溫病汗不出、頭暈、頭痛、瘧疾、頸項疼痛不能回頭、流眼淚、打哈欠、經常流鼻血、眼睛內眥紅赤疼痛、氣鬱耳塞、視力不佳、腰痠背痛、頸項筋無力且無法收縮。
針灸治療時,針刺深度七分,留針七個呼吸,可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