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四、經脈孔穴起止圖說 (2)

回本書目錄

四、經脈孔穴起止圖說 (2)

1. 周身經絡總訣(有小序)

(耳下曲骨為夾車。)咽有小心,脾腎之脈。(小腸脈循咽,心脈之支者挾咽,脾脈挾咽,腎脈至咽。)喉為胃支,腎脈之循。(二脈循喉嚨。)肝循喉後而入咽顙。(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咽顙。咽顙一名頏顙,在上齶後。)脾連舌本而散舌下,腎脈挾乎舌本。胃支下在人迎。

(結喉旁一寸五分動脈。)此為諸陽之會。先須大略而陳。

在身諸脈

原夫腦後為項,膀胱督脈與焦支。兩旁為頸,大小腸支同膽脈。肩髃骨之前廉,大腸出之。肩後之下為膊,膀胱循也。焦膽小腸,交合於肩。(會於大椎者為肩。)腎經督脈,並貫於脊。脊骨兩旁第一行,相去各一寸五分。挾脊肉為膂,膀胱循之而挾脊,脊骨兩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

成片骨為胛,(音夾。)小腸繞而膀支貫。至於肩前陷下,名曰缺盆,焦膽胃腸,併入其中。是以膽脈循胸,三焦布膻。(上焦兩乳中間為膻中。)乳內廉乃胃經直下,腋之中分膽經包絡。(心包絡,亦有直者支者之分,恐辭句繁複,故此處支者僅云包絡。下文正脈,乃用心包二字以別之。

)腋下為包絡之過,心直下而肺橫出。脅裡為膽脈之循,心包出而肝經布。脅骨之下為季脅,須識膽經之過。臍下四寸為中極,當知任脈之起。(任脈起於中極之下。)然而任脈當臍,沖胃挾臍。脾脈入腹,胃支循腹。肝脈上抵乎小腹,膽胃出入於氣街。(臍下毛際兩旁動脈,為氣街,一名氣衝,乃胃經穴。

)膽繞毛際,(曲骨之外為毛際。)肝環陰器。此在身軀之脈,所當臚列而明。

臟腑中諸脈

其在臟腑之脈,太陽與少陰為表裡;(手太陽小腸,少陰心。足太陽膀胱,少陰腎。)少陽與厥陰為表裡;(手少陽三焦,厥陰心包;足少陽膽,厥陰肝。)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手陽明大腸,太陰肺。足陽明胃,太陰脾。)凡此六經、脈皆互絡,手足同然,無須詳贅。(如肺脈絡大腸,大腸脈絡肺之類,十二經皆仿此。

)更有肺之一臟,心直上而腎直入,胃之一腑,肝脈挾而肺小循。(肝脈挾胃,肺脈還循胃口,小腸之脈抵胃。)心有腎支之絡,肝有腎經之貫,肝支又注於心中,肺脈自起於中焦,心下有膈,惟膀胱為無涉,十有一經,皆上下而貫之。(心下膈膜,遮隔濁氣,不使上薰心肺。

惟膀胱之脈,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故不貫膈。)此屬臟腑之間,並須熟諳者。

手經諸脈

論乎肩肘之間,乃號為臑。(音柔。俗名大臂。)臑之內廉有三,肺循前而心循後,包絡恰循乎其間。臑之外廉有三,小循後而大循前,三焦乃循乎其外。臑下為肘,三焦上貫內廉,尺澤包絡入之,(包絡之支者,入肘內陷中尺澤穴。)肺則下於內前,心又下於內後,(肺脈下肘中,心脈下肘內,惟肺脈行前。

白話文:

周身經絡總訣

耳下彎曲的骨頭是夾車穴。咽喉部位小心,那是脾經和腎經的循行路線。(小腸經循行經過咽喉,心經的分支也經過咽喉,脾經也經過咽喉,腎經到達咽喉。)喉嚨是胃經的分支,也是腎經循行的部位。(這兩條經脈都循行於喉嚨。)肝經循行於喉嚨後方,然後進入咽喉與額頭之間。(肝經循行於喉嚨後方,向上進入咽喉與額頭之間。咽喉與額頭之間又稱頏顙,位於上齶之後。)脾經連接著舌根並散佈到舌下,腎經則沿著舌根旁邊走。胃經的分支在下人迎穴。

(結喉旁一寸五分處有動脈。)這是諸陽經脈會合的地方。以上先大概敘述一下。

全身各經脈

腦後是項部,膀胱經、督脈和三焦經在此交會。兩側是頸部,大小腸經和膽經的分支在此交會。肩胛骨的前緣,是大腸經起始的地方。肩後下方是上臂後側,膀胱經在此循行。三焦經、膽經和小腸經在肩部交會。(在大椎穴交會的經脈屬於肩部。)腎經和督脈都貫穿脊椎。脊椎兩旁第一行穴位,彼此相距各一寸五分。沿著脊柱旁的肌肉(膂)循行的是膀胱經,脊椎兩旁第二行穴位,彼此相距各三寸。

肩胛骨(音jiā)是小腸經繞行的地方,膀胱經的分支貫穿其中。到達肩前凹陷處,稱為缺盆,三焦經、膽經、胃經、大腸經在此匯合。因此,膽經循行於胸部,三焦經佈於膻中。(上焦兩乳頭之間是膻中穴。)乳房內側是胃經直行下行的路線,腋下中點是膽經和包絡經循行的路線。(心包絡經也有直行和分支,因篇幅關係,此處分支僅稱包絡。下文正經脈,則用「心包」二字區別。)

腋下是包絡經經過的地方,心經直行向下,肺經橫行而出。脅肋部是膽經循行的部位,心包經分支而出,肝經佈於此。脅骨下方是季脅部,必須認識膽經在此經過。臍下四寸是中極穴,這是任脈的起始點。(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下方。)然而任脈經過肚臍,衝脈和胃經則夾著肚臍。脾經進入腹部,胃經的分支循行於腹部。肝經向上到達小腹部,膽經和胃經出入於氣街。(臍下毛髮分界線兩旁的動脈,是氣街,又稱氣衝穴,是胃經的穴位。)膽經繞過毛髮分界線,(曲骨穴外側是毛髮分界線。)肝經環繞著生殖器。以上是關於身體軀幹經脈的詳細說明。

臟腑內經脈

臟腑內的經脈,太陽經與少陰經為表裡;(手太陽小腸經,少陰心經;足太陽膀胱經,少陰腎經。)少陽經與厥陰經為表裡;(手少陽三焦經,厥陰心包經;足少陽膽經,厥陰肝經。)陽明經與太陰經為表裡。(手陽明大腸經,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太陰脾經。)凡此六經脈絡都互相連通,手足經脈皆同,不必詳細贅述。(例如肺經與大腸經相連通,大腸經與肺經相連通,十二經脈都以此類推。)

此外,肺臟、心臟直向上行,腎臟直向下行,胃腑、肝經相夾,肺經則稍微循行。(肝經夾著胃經,肺經則迴圈經過胃口,小腸經到達胃部。)心臟有腎經的分支相連,肝臟有腎經貫穿,肝經的分支又注入心臟,肺經從中焦起始,心臟下方有膈膜,只有膀胱經沒有經過膈膜,十一個經脈都上下貫通。(心臟下方膈膜,阻隔濁氣,避免濁氣上薰心肺。

只有膀胱經,沿著脊椎到達腰部,進入膂部,與腎臟相連屬膀胱經,所以不貫穿膈膜。)這些是關於臟腑之間的經脈,必須熟練掌握。

手經脈絡

論述肩肘之間,稱為臑。(音róu,俗稱大臂。)臑的內側有三個經脈循行,肺經循行於前面,心經循行於後面,包絡經恰好循行於兩者之間。臑的外側也有三個經脈循行,小腸經循行於後面,大腸經循行於前面,三焦經則循行於外側。臑的下方是肘部,三焦經向上貫穿內側,尺澤穴是包絡經進入的地方,(包絡經的分支進入肘部內側凹陷的尺澤穴。)肺經則向下到達內側前方,心經則向下到達內側後方。(肺經下行到肘部中間,心經下行到肘部內側,只有肺經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