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十、頭面偃伏正側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2)

回本書目錄

十、頭面偃伏正側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2)

1. (四)側頭部

(左右凡二十六穴)

1.頷厭:二穴在曲周下,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眥急,耳鳴多嚏,頸項痛。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忌如前法。

白話文:

  1. 頷厭穴:此穴有兩個,位於曲周穴之下,顳顬的上方,是手足少陽經與陽明經的交會穴。主治頭痛眩暈、眼前漆黑一片、偏頭痛,眼睛旁邊竄痛,耳鳴、打噴嚏,頸項疼痛。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七分,留針七個呼吸,可灸三壯。禁止用前面提到的方法治療。

2.懸顱: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中,足少陽脈氣所發。治熱病煩滿汗不出,頭偏痛,引目外眥赤,身熱齒痛,面膚赤痛。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忌如前。

白話文:

  1. 懸顱:此二穴在曲周穴上,面臨顳顬髮際之中,是足少陽膽經氣脈發出的部位。主要治療熱病煩滿汗不出、頭偏痛,並引至眼睛外眥發紅、身熱、牙痛、面部發紅刺痛。針刺入三分深,留三呼後,可灸三壯。穴位禁忌與前面穴位相同。

3.懸釐:二穴在曲周上,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熱病汗不出,頭偏痛,煩心不欲食,目銳眥赤痛。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4.天衝: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治頭痛,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恐。可灸七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3、懸釐穴:這兩個穴位位於曲周穴的上面,在太陽穴和耳垂之間,是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的交會穴位。用以治療熱病不發汗,頭痛偏痛,煩躁心神不安不想吃飯,眼睛銳利、目光流轉不息、疼痛。針刺三分鐘,可以艾灸三壯。

5.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足太陽、少陽之會。治膈胃寒痰,傷酒,風發腦兩角強痛,不能飲食,煩滿嘔吐不止。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 率谷:這兩個穴位在耳朵的上方,進入髮際一寸五分,是足太陽、少陽經的交匯穴。可治療膈胃寒痰、宿醉、頭痛兩側疼痛劇烈、不能飲食、煩躁、嘔吐不止的病症。可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6.曲鬢:二穴在耳上髮際曲陷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治頰頷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灸亦良,可灸七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 曲鬢:這兩個穴道位於耳上髮際彎曲的凹陷處,鼓動腮幫子時會有空洞的聲音,是足太陽經和少陽經交會的地方。用來治療臉頰和下顎腫脹、張嘴困難、牙關緊閉、疼痛劇烈、不能說話等症狀。灸療也很有效,可以灸七壯,針灸深度為三分。

7.角孫:二穴在耳廓中間上,開口有空,手足少陽之會。治目生膚翳,齒齦腫。可灸三壯。明堂別無療病法。

8.竅陰:二穴在枕骨下,搖動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治勞疸發厲,項痛引頭目痛。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7.角孫:這兩個穴位位於耳廓中間上方,開口處有空隙,是手足少陽經脈的交會點。可以治療眼睛生翳和牙齦腫脹。可以用艾灸三次。

8.竅陰:這兩個穴位在枕骨下方,搖動時可以感覺到空隙,是足太陽和少陽經脈的交會點。能夠治療勞累引起的黃疸、發冷以及頸部疼痛牽引到頭痛。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用艾灸七次。

9.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治發寒熱,喉痹,咳逆痰沫,胸中滿不得喘息,耳鳴䐜䐜無所聞,頸項癰腫及癭氣,肩背不舉,悉皆治之。針入五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1. 浮白:此穴有兩個,都在耳後,進入髮際一寸處,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主治發冷發熱,咽喉腫痛,咳嗽逆氣痰沫,胸中滿悶喘不過氣來,耳鳴耳聾什麼都聽不見,頸項生瘡腫大及癭氣,肩膀背部不能抬舉,都可以用這個穴位治療。針刺入五分,可灸七壯。

10.顱息:二穴在耳後間青絡脈,足少陽脈氣所發。治身熱頭重,脅痛不得轉側,風痙耳聾,小兒發癇瘛瘲,嘔吐涎沫,驚恐失精,瞻視不明。不宜針,即可灸七壯。

白話文:

  1. 顱息穴:這個穴位在耳後發際際青脈處,是足少陽經的氣血發源地。功能為治療身體發熱、頭部沉重、肋骨疼痛無法轉動、風痺引起的耳聾、小兒癲癇驚厥抽搐、嘔吐白沫、受驚嚇而精神錯亂、視力模糊。不宜針灸,可灸七壯。

11.瘈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嘔吐,泄痢無時,驚恐眵瞢,目睛不明。可灸三壯,針入一分。

白話文:

  1. 瘈脈:穴道有兩個,別名資脈。位置在耳朵後面,雞足突起的青色脈絡上。刺入出血像豆汁一樣,出血不宜太多。可以治療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嘔吐、泄瀉不止、驚恐眼花、視力不明。可用艾灸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一分。

12.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治頭痛煩心,癲疾,頭面虛腫,齒齲,偏風,口眼喎斜,頸項痛不得回顧,小便赤黃,喉痹頰腫。針入五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1. 完骨:這兩個穴位在耳朵後面,從髮際往裡四分的部位。治療頭痛煩躁、癲癇、頭面部浮腫、蛀牙、中風、嘴巴和眼睛歪斜、脖子疼痛無法回頭看、小便赤黃、喉嚨疼痛、臉頰腫脹。針刺深度五分,可以灸七壯。

13.翳風:二穴,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陽之會。治耳聾,口眼喎斜,失欠脫頷,口噤不開,吃不能言,頰腫,牙車急痛。針入七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1. 翳風穴:兩個穴位,位於耳後凹陷處,按壓此穴位可引起耳中疼痛,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位。可以治療耳聾、口眼歪斜、下巴脫臼、嘴巴緊閉無法張開、口吃無法言語、臉頰腫脹、牙齒疼痛。針灸深度為七分,可灸七壯。

2. (五)正面部中行(凡六穴)

1.素髎:一穴,一名面正。在鼻柱之端,督脈所發,此穴諸方闕治療法。《外臺》云不宜灸。《千金》治鼻塞,瘜肉不消,多涕,生瘡。針入一分。

白話文:

  1. 素髎:一個穴位,又名面正。位於鼻柱端部,督脈從此處開始。這個穴位的諸多療法目前還不完善。《外臺》中提到此穴不宜灸。《千金》中記載此穴可治療鼻塞、瘜肉不消、鼻涕增多、鼻瘡。針灸治療時,針刺深度為一分。

2.水溝:一穴,在鼻柱下,一名人中,督脈、手陽明之會。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喜乍哭,牙關不開,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卒中惡。針入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亦得,然不及針。若灸,可小雀糞大為艾炷目,可穴三壯,至七壯即罷。風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即頓愈。忌如前法。

白話文:

  1. 水溝穴:在鼻柱下,又稱人中穴,是督脈和手陽明經的交會穴。可治療消渴症、飲水無度、水氣遍佈全身腫脹、失笑不止、癲癇症、言語不知尊卑、時而歡喜時而哭泣、牙關緊閉、面部腫脹、嘴脣動,狀如蟲行、卒中惡。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五呼,得氣後立即瀉針。艾灸也有效,但效果不及針刺。若艾灸,可將艾炷做得像小雀糞大小,每次灸三壯,最多灸到七壯即可停止。風水面腫,針刺此穴,水排出盡,即頓時痊癒。禁忌同前法。

3.兌端:一穴在唇上端。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乾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強,齒齦痛。針入二分,可灸三壯,炷如大麥,出《千金》、《外臺》、《甲乙經》。

白話文:

3、兌端:這個穴位位於嘴脣的上端。治療癲癇吐沫,小便黃,舌頭乾澀口渴,鼻出血不止,嘴脣和嘴角麻木僵硬,牙齦疼痛。針刺入二分,可以灸三壯,艾炷像大麥粒大小。出自《千金方》、《外臺祕要》、《甲乙經》。

4.齦交:一穴在唇內齒上齦縫筋中。治面赤,心煩痛,頸項急不得回顧。新附:治小兒面瘡,癬久不除,點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淚眵汁,內眥赤癢痛,生白膚翳,鼻中瘜肉,蝕瘡。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1. 齦交穴:此穴位在嘴脣內側,齒齦縫隙中的筋膜中間。治療面部發紅,心煩疼痛,頸項僵硬,不能回頭觀看。新附:治療小兒面部瘡癤,皮膚癬久治不愈,點烙此穴也很好。鼻塞不通暢,眼睛流淚不止,眼瞼內側發紅、發癢、疼痛,生有白翳,鼻中長息肉,鼻孔內有潰瘍性瘡癤。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灸三壯。

5.承漿:一穴,一名懸漿,在頤前唇下宛宛中,足陽明、任脈之會,療偏風口喎,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灸亦佳,日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灸即血脈通宣,其風應時立愈。其艾炷不用大,一依小竹箸頭作炷。脈粗細狀如細線,艾炷破肉,但令當脈,灸亦能愈疾。凡灸臍下久冷疝瘕,痃癖氣塊,伏梁積氣,宜艾炷大。

白話文:

  1. 承漿穴:一個穴位,又名懸漿,位於下巴前緣脣下凹陷處,足陽明胃經與任脈在此交會。可以治療偏頭痛、口歪眼斜、面部腫脹、口渴、牙齒和牙齦潰爛生瘡。灸承漿穴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每天艾灸 7 次,灸至 77 次即可停止艾灸,血脈即可通暢,風症也應時立癒。艾灸時艾灸炷不需要太大,只要像小竹箸頭那麼大即可。脈搏粗細如細線,艾灸炷破皮,只要正中經脈,艾灸也能治癒疾病。凡是灸臍下久冷疝氣、瘕痃、血塊、伏梁積氣,都應該使用較大的艾灸炷。

故《小品》諸方云:腹背宜灸五百壯,四肢則但去風邪,不宜多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年數。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之穴,灸不過七七壯,艾炷不須大,以竹箸頭作炷,正當脈上灸之。若灸胸腹,艾炷大灸多,令人永無心力;如頭頂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穴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瘦無力。既復失精神,又加於細瘦,即脫人真氣。

針入三分,得氣即瀉。忌如前法。

白話文:

所以《小品方》上諸多方劑說:四肢只是為了去除風寒,不宜多灸,灸至七壯至七七壯為止,不能超過歲數。像巨闕穴和鳩尾穴,雖然是胸腹部的穴位,但灸至七七壯即可,艾柱不必太大,以竹筷頭大小為度,放在穴位上灸。如果灸胸腹,艾柱大而施灸時間長,會使人永遠沒有精神;頭頂的穴位如果灸得太多,會令人失去精神;臂腳的穴位如果灸得太多,會使人的血脈枯竭,四肢細瘦無力。既而失去精神,再加上四肢細瘦,就會脫離人的正氣。

6.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陰維、任脈之會。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咳嗽,上氣喘息,嘔沫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可灸三壯,針入三分,得氣即瀉。

以上六穴,忌並如前法。

白話文:

  1. 廉泉穴:又稱舌本穴,位於下巴下方,喉結上方,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匯處。主治:舌頭下面腫脹、言語困難、舌頭伸出、咳嗽、氣喘、嘔吐泡沫、口不能張開、舌根痙攣、吞嚥困難。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得氣後立刻出針。

3. (六)正面部第二行

(左右凡一十穴)

1.攢作: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員柱。在兩眉頭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䀮䀮視物不明,眼中赤痛及臉瞤動。針入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而出針。不宜灸,宜以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三度針,目大明。忌如前法。

白話文:

  1. 攢竹穴:有二穴,一個叫始光穴,一個叫光明穴,還有一個叫圓柱穴。位於兩眉中間的凹陷處,是足太陽經氣發出的地方。治療眼睛疼痛,視力模糊,眼睛紅腫疼痛以及臉部抽搐。針刺深度一寸,留針三呼,退針三吸,慢慢出針。不宜灸,宜用細三稜針刺入,宣泄熱氣,三度針灸,視力大明。忌如前法。

2.睛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眥,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治攀睛翳膜覆瞳子,惡風淚出,目內眥癢痛,小兒雀目疳眼,大人氣眼冷淚,䐴目視物不明,大眥胬肉侵睛。針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雀目者,宜可久留針,然後速出針。忌如前法。

白話文:

2、睛明穴:二穴,又名淚孔。位於眼睛內眼角,手足太陽經、少陽經、足陽明經五條經脈交會的地方。治療攀睛、翳膜覆蓋瞳孔、怕風流淚、眼內角癢痛、小兒雀眼、疳眼,成人氣滯眼冷流淚、淚眼視物不明,大眼角肉贅侵犯眼睛。針刺深度一寸五分,留針三呼吸的時間,禁止灸法治療。雀眼患者,宜久留針,然後迅速出針。忌用如前述方法。

3.巨髎:二穴俠鼻孔傍(一作旁)八分,直目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治青盲目無所見,遠視䀮䀮,白翳覆瞳子面,風寒鼻塞,䪼上腫壅痛。瘛瘲口喎。針入三分,得氣而瀉。灸亦良可,灸七壯。

白話文:

  1. 巨髎穴:兩個穴位都在鼻孔旁邊八分處,垂直向上直視瞳孔,是蹺脈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主治青光眼導致視力模糊,視力模糊,瞳孔被白膜覆蓋,風寒引起的鼻塞,鼻子上腫脹疼痛,嘴歪斜。針刺深度為三分,得氣後瀉。灸也可以,灸七壯。

4.迎香:二穴在禾髎上一寸,鼻孔傍五分,手足陽明之會。治鼻有瘜肉,不聞香臭,衄血,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葉,葉狀如蟲行,或癢腫痛。針入三分,留三呼,不宜灸。忌如常法。

白話文:

  1. 迎香穴:兩個穴位在禾髎穴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是手足陽明經的交匯處。主治鼻子有息肉,聞不到香味和臭味,流鼻血,偏邪風邪引起的口歪,面部瘙癢腫脹,風動葉,葉狀如蟲行,或伴有瘙癢、腫脹、疼痛。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息,不宜灸。禁忌與其他穴位相同。

5.禾髎:二穴,在鼻孔下,俠水溝傍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治鼻衄血不止,鼻清涕,生瘡,口噤不開。針入二分。

白話文:

5、禾髎穴,共有兩穴,位於鼻孔下,沿着鼻脣溝外側五分處,是手陽明脈氣的起始之處。治療鼻血不止,鼻涕清稀,鼻腔生瘡,嘴巴緊閉張不開。針刺深度為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