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二、醫經錄要 (9)
二、醫經錄要 (9)
1. (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此篇為《內經》言針法之祖。雖所用之針,古今沿革不同,而所云針法之精微奧妙,萬世不能出其範圍。針灸家不讀此篇,是數典而忘其祖,不知其如何措手矣。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裡,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
願聞其情。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請言其道。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今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
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偶,以發痼疾。鈹針者,末知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
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挺,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白話文:
這篇是《內經》中關於針法的鼻祖級著作。雖然古今使用的針具有所不同,但文中闡述的針法精妙之處,後世都無法超越。學習針灸的人如果不研讀此篇,就等於忘本,不知如何下手施針。
黃帝問岐伯:我治理百姓,收取賦稅,但仍有很多百姓因病痛而貧困。我不願他們使用毒藥或砭石,想用細小的針灸疏通經脈,調和氣血,調理經脈氣血的運行,並將此法傳於後世,使其綿延不絕,方便易學,並能長期運用。希望您能詳細解釋針法的原理,並將其分門別類,詳細說明其始末,明確各種針的形狀,並建立針灸的理論體系。
岐伯回答:我將按順序一一闡述,從一種針講到九種針。小針的要領,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施針時,粗略掌握針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掌握神意,神意到位,就像客人站在門口,還沒見到病人,就能知道病根在哪裡。針刺的精妙之處在於速度的快慢,粗略掌握穴位,更重要的是掌握機理,機理的運作,離不開虛靈的狀態,虛靈中的機理,清靜而微妙,其來無蹤,其去無影。
懂得機理的人,不需要強行針刺,不懂機理的人,針刺也無效。要懂得氣血的運行規律,與之配合,粗略的方法是暗藏玄機的,精妙的技藝只有高手才能做到。氣血運行,向內為逆,向外為順,清楚了解氣血的逆順,就能正確施針。迎著氣血的方向刺入,必然會導致氣血虛弱;順著氣血的方向刺入,必然會使氣血充盈。迎合氣血,隨其運行,以意念調節氣血,這就是針法的全部奧秘。
凡是使用針灸,虛者要補之,實者要瀉之,滯塞的要疏通,邪氣盛的要使其虛弱。總之:緩而後急則補,急而後緩則瀉。所謂虛實,像有像無,觀察先後順序,像存在又像不存在,這樣才能判斷虛實,像得到又像失去。
九針中的虛實運用最為精妙,補瀉的時機,都依靠針法來實現。瀉法:必須將針尖向內,然後再慢慢退出,疏通陽氣,使邪氣得以排出。按壓並慢慢拔出針,叫做內溫法,這樣可以防止血液散失,氣血外泄。補法:則要順應氣血的運行,好像漫不經心,又好像有條不紊,像蚊蟲停落,像停留又像迴旋,像弓弦斷裂,現在左邊連到右邊,氣血因此而停止,外門已經關閉,內氣得以充實,一定不會出血,迅速取效。
持針的方法,穩固才是最重要的,針要正直刺入,不要左右搖晃,神意要細微入微,專注於病症,仔細觀察血脈,這樣刺針就不會有危險。刺針時,必須在懸陽穴以及兩側的衛經上進行,神意不可離開,判斷病情是否好轉。血脈在經絡穴位上橫向運行,觀察時顯得格外清晰,觸摸時格外堅實。
九針的形狀各不相同:一、鑱針,長一寸六分;二、員針,長一寸六分;三、鍉針,長三寸半;四、鋒針,長一寸六分;五、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六、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毫針,長三寸六分;八、長針,長七寸;九、大針,長四寸。鑱針,針頭大,針尾尖,用來瀉去陽氣。
員針,針體呈卵形,用來摩擦穴位之間,不能傷到肌肉,用來瀉分氣。鍉針,針尖像黍米一樣銳利,主要用於按壓脈絡,不要深入,以疏通氣血。鋒針,針身有三棱,用來治療頑固性疾病。鈹針,針尖像劍鋒,用來治療膿腫。員利針,粗細像氂牛的毛髮,又圓又尖,針身略粗,用來治療暴發的疾病。毫針,針尖像蚊蟲的嘴巴,用靜緩的方法刺入,慢慢停留以達到養生的效果,用來治療疼痛和痺證。
長針,針身鋒利而薄,可以用來治療遠處的痺證。大針,針尖像錐子,針鋒略圓,用來瀉去關節積液。九針的介紹就到此結束。
氣在經脈中運行,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因此,針刺到脈絡上,邪氣就會排出;針刺到脈絡中間,濁氣就會排出;針刺太深,邪氣反而會下沉,病情會加重。所以說:皮肉筋脈各有其位置,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針的形狀也各有不同,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針具。既不虛也不實,損傷不足而增加有餘,這就是病情加重的原因。針刺五條經脈會死,針刺三條經脈會昏迷;損傷陰氣會死,損傷陽氣會發狂,這就是針灸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