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八、針法秘傳 (2)
八、針法秘傳 (2)
1. (一)註解標幽賦
(水有開山穿石之力,以潤下為功。針之短長深淺,如水之用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針刺可曲可直可斜可正,猶木之曲直也。)
口藏比火,進陽補羸。
(口溫針熱,補調榮衛,毋令冷熱相傷,猶火之能炎上也。)
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土可以塞水,針可以塞病源,是以象土也。一針之用,五行俱全。)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然擬於毫髮,同貫多歧。
(恆所用者,毫針也。按黃帝銅人流注之法,肘前膝下一寸六分,止有八分為針柄,是針二寸四分也。按氣血經絡,變化無方,惟針所治。)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臟腑要分表裡虛實寒熱,針法在斯矣。)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太乙移宮之日,八風之邪,主人寒熱頭痛。若能開闢四關,病可除也。四關者,兩手兩足,刺之而已矣,正所謂六十六穴之中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神者脈也,脈息見於穴下,氣至可刺之。脈息不至則不均,不全則不定,穴下氣分,不可刺也,至慎至慎!)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土是根基。
(先佔口鼻,呼吸勻者可刺。水土者,太谿、衝陽也,絕則勿刺焉。)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
(百會在頂,應天,主乎氣;湧泉在足底,應地,主乎精;璇璣在胸,應人,主乎神。得之者生,失之者亡,應乎三才者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上中下三部,謂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井。相依乎手足四肢也,上下左右前後內外交平,而百病可治也。)
陽蹺、陽維並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蹺、陰維、任、衝脈,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疑者,疾也)。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二陵者,陰陵泉、陽陵泉也。二蹺者,陰蹺、陽蹺也。二交者,陰交、陽交也。續,接續也。五大者,五體也。言此六穴,遞相交接於兩手,兩足並頭也。兩間者,二間三間也。兩商者,少商、商陽也。兩井者,天井、肩井也。言六穴相依而分別於手之兩支也。)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字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
(取穴莫熟於分寸,詳字意最緊。手背、足背、脊背陽部分,在兩筋之旁,以指按陷下者是穴。手心、腳底、肚腹陰之分,在筋骨郄膕之間,以指下動脈應之是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使一經而可正。
(取五穴者,謂如陽經用甲丙戊庚壬時,取一時分井榮俞經合,五穴既定,然後取一穴得時刺之,三經者,假令膽經受病,宜取肝經。拘關又取脾經,甲膽與己脾為奇耦,三經只取一經,余同此例。)
白話文:
(一)註解標幽賦
水能穿石,其作用在於滋潤向下。針灸的深淺長短,也如同水的運用一樣。
針刺的方向,可以直可以斜,如同木頭的彎曲與伸直。
針灸時,針體要保持溫熱,以溫補陽氣,使身體強健,避免寒熱交替損傷身體,如同火向上燃燒一樣。
透過觸摸經脈,可以找到病源並加以阻斷,如同土可以阻擋水一樣。一次針灸,便能涵蓋五行之理。
常用的毫針,長度為一寸六分,其中蘊含著精妙的道理。雖然針體細小如毫髮,卻能貫通多條經絡。
可以平復五臟的寒熱,調節六腑的虛實。
針灸可以驅散八種邪氣,治療寒熱、疼痛、痺證等疾病。
針灸時,必須等到經脈的氣血充盈,才能下針;待氣血平復後再施針。如果氣血未充盈就下針,或者氣血已平復卻仍然施針,都是不對的。
確定針刺部位時,要以氣血的運行為依據;決定下針時,要以經脈的走向為準則。
天地人三才,對應湧泉、璇璣、百會穴;
上中下三部,對應大包、天樞、地機穴。
陽蹺脈、陽維脈、督脈,治療肩背腰腿部的表證;陰蹺脈、陰維脈、任脈、衝脈,治療心腹脅肋部的裡證。陰陵泉、陽陵泉、陰交、陽交,這些穴位相互連接,如同五臟;二間、三間、少商、商陽、天井、肩井,這些穴位相互依存,如同手部兩條經脈。
總體來說,取穴必須精準,首先要理解穴位的意義,然後觀察肌肉的走向;有的穴位需要在肢體伸屈時尋找,有的穴位則在肢體平直時取穴。陽經的穴位位於筋骨旁的凹陷處;陰經的穴位位於肌肉之間,並與動脈相應。
取五個穴位,卻只用其中一個穴位下針;取三條經脈,卻只通過一條經脈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