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八、針法秘傳 (1)

回本書目錄

八、針法秘傳 (1)

1. 八、針法秘傳

(針法手法,不傳之秘,盡在此卷,學者其盡心焉)

白話文:

(針灸的手法,那些從不輕易傳授的祕訣,全部都在這卷書中,學習的人應該全心投入研究。)

2. (一)註解標幽賦

此賦自宋元以來,即相傳不廢,針灸法之全體大用,包括無遺。在針灸各歌各賦中,最關重要。各書中亦多載有此賦,但文多不全,且無註解,於讀者甚為不便。茲照古本錄其全文,並加詳註,以供學者之探討。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第一韻專論針刺之當謹慎,不可造次,須辨經絡陰陽、臟腑虛實而行補瀉也。)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第二韻專明十二經脈常行之度,一日一周,自寅手太陰之脈穴出雲門為始,至醜足厥陰之脈穴出期門為終。周而復始,相為循環,與滴漏天度無差,號曰鬥合人統也,)

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

(十二經絡,督任兩經,貫串三百六十餘穴,以同日度,並諸絡十二經、奇經八脈,皇絡、孫絡、橫絡、絲絡,未盡取名。然不過一晝夜脈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血行八百一十丈一周而已矣。)

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背為陽,行於陰俞,腹為陰,行於陽俞,總三百六十餘穴,左右協助,合穴六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三陰從足走至腹,手三陰從胸走至手,《難經》所載明矣。)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順經絡而刺,是謂補。逆經絡而刺,是謂瀉。手法在人,依經用度。)

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

(氣血多少,已注經絡,不必重論。)

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指彈其穴,穴下氣輕滑慢,氣未至也,勿刺。待氣至,方可刺也。穴下氣來沉澀而急,即可刺也。)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者,據虛實而候氣。

(氣至也,可留則留,可速則速,寒則留,熱則速,不可失時,候氣未至,或進或退,或按或提,等引氣至,方可刺也。)

氣之至也,若魚吞鉤餌之浮沉;

(氣至穴下,若魚吞鉤,若蟻奔走,或浮或沉也。)

氣未至也,似閒處幽堂之深邃。

(穴下氣不至,若虛堂無人,刺之無功,不可刺也。)

氣至速而效速,氣至遲而不治。

(氣之至也,刺之即愈。氣未至也,如刺繡工,徒勞人爾。)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可應,眾穴主持。

(古針有九名,毫針按七星,斡運璇璣,最為常用。)

本形金也,有觸邪扶正之道;

(金者,剛健中正之性,可以去邪,扶持正氣也。本形言針之為物。)

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

白話文:

(一)註解標幽賦

這篇賦自宋元以來一直流傳,它完整地涵蓋了針灸法的全部應用。在所有針灸歌賦中,這篇是最重要的。許多書籍都記載了這篇賦,但文本多有殘缺,且缺乏註解,閱讀起來很不方便。因此,我們根據古本記錄全文,並詳細註解,供學者研究。

施治的方法,精妙之處在於針灸。觀察季節的變化和天道的運行,判斷人體的形氣狀況。春夏季節人體瘦弱,針刺要淺;秋冬季節人體肥胖,針刺要深。如果不了解經絡陰陽的規律,就很容易刺到禁忌的部位;如果不了解臟腑虛實的情況,就不知道該從哪條經絡入手。

(第一段主要論述針刺的謹慎,不可輕率,必須辨別經絡陰陽、臟腑虛實,才能進行補瀉。)

從中焦開始,如同水從高處往下流,太陰經為起始,到厥陰經為終點;穴位從雲門穴開始,到期門穴結束。

(第二段闡明十二經脈運行規律,一日一周,從寅時手太陰肺經的雲門穴開始,到丑時足厥陰肝經的期門穴結束。周而復始,循環往復,與天體運行規律一致,稱為“鬥合人統”。)

十二正經,加上別絡,共有三百多個分支;

(十二經絡,加上督脈、任脈,貫穿三百六十多個穴位,與一日的時辰相應,還包括十二經絡的支絡、奇經八脈、皇絡、孫絡、橫絡、絲絡等,名稱未盡完整。但總體來說,一天一夜脈搏跳動一萬三千五百次,血液循環八百一十丈。)

針刺時,根據人體正側仰臥的不同姿勢,氣血運行會有六百多種狀態。

(背部屬陽,經脈循行於陰俞穴;腹部屬陰,經脈循行於陽俞穴,總共有三百六十多個穴位,左右對應,合起來就是六百多種狀態。)

手足三陽經,手部經脈循行至頭部,頭部經脈循行至足部;手足三陰經,足部經脈循行至腹部,腹部經脈循行至手部。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手三陰經從胸走手,這是《難經》中明確記載的。)

要掌握迎隨補瀉的技巧,必須了解經絡的順逆。

(順著經絡方向針刺,稱為補;逆著經絡方向針刺,稱為瀉。針刺手法因人而異,必須根據經絡的規律來操作。)

此外,陰陽、氣血的多少至關重要。厥陰經和太陽經,氣少血多;太陰經和少陰經,氣多血少;氣多血少者,屬少陽經的範疇;氣盛血多者,屬陽明經的範疇。首先要詳細了解氣血多少的適宜情況,然後觀察氣血運行到穴位的狀態。

(氣血多少,已註明在經絡中,不再贅述。)

針刺時,感覺穴位下氣息輕滑緩慢,表示氣血未到,不能針刺;感覺穴位下氣息沉澀緊急,表示氣血已到,可以針刺。

(用手指彈撥穴位,穴位下氣息輕滑緩慢,表示氣血未到,不要針刺。等到氣血到達,才可以針刺。穴位下氣息沉澀緊急,就可以針刺。)

氣血到達穴位後,根據寒熱情況決定針刺時間的長短;氣血未到穴位時,根據虛實情況等待氣血的到來。

(氣血到達穴位後,可以停留就停留,可以快速結束就快速結束,寒症就停留久一些,熱症就快速結束,不可錯失時機。等待氣血未到時,可以進針或退針,或按壓或提起,引導氣血到達穴位,才可以針刺。)

氣血到達穴位時,如同魚兒吞食魚餌一樣,會出現浮沉的現象;

(氣血到達穴位,如同魚吞鉤,如同螞蟻奔跑,或浮或沉。)

氣血未到達穴位時,如同空曠的廳堂一樣深邃。

(穴位下氣血未到,如同空虛的廳堂無人,針刺沒有效果,不能針刺。)

氣血到達穴位迅速,療效也迅速;氣血到達穴位緩慢,則治療無效。

(氣血到達穴位,針刺就能立即見效;氣血未到達穴位,如同刺繡一樣徒勞無功。)

觀察九種針具的使用方法,毫針最為精細,可以配合七星針法,調節全身各個穴位。

(古代有九種針,毫針按照七星的方位佈局,運轉如星宿般,最常用。)

針的本質屬金,具有祛除邪氣,扶持正氣的作用;

(金,具有剛健中正的特性,可以祛除邪氣,扶持正氣。這裡指的是針的材質。)

針的長短屬水,具有疏通凝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