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八、針法秘傳 (4)

回本書目錄

八、針法秘傳 (4)

1. (一)註解標幽賦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經云:寧失其穴,勿失其經;寧失其時,勿失其氣。古人云:有八法,彈、拈、循、捫、攝、按、爪、切。用此如神,故下再執呼吸也。)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手足大病,左因右侵凌,右因左攻擊。黃帝云:是動則病,經氣更取,所生者病,血絡更然。故上下前後左右腹背交經平刺也。)

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巨微妙毫針之刺繆,交平而刺巨,隨氣色而針之,故不同也。)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

(此言三部九候,刺虛實寒熱表裡也,而後刺法行焉。)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

(古人云:口溫針暖,毋令針冷。與皮肉相和,故不損折也。)

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手法之原,先要左手,穴在重按有準。右手輕拈至分寸,自不痛也。)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此明用針規矩法式也。)

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伏如橫弩,應若發機。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陽維而下胎衣。

(三陰之交,與三陽別走陰蹺陽維,皆治產難下胎血暈,此之謂也。)

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風科有一,痹言風寒濕冷而為痹也,接續刺包焦諸穴。女人血下有四:崩者急下,漏者點滴下,滲者浸浸而下,帶者隨便溺而下。榮衛氣息安定,方可刺之。)

靜以久留,停針候之。

(用針刺產難崩漏淹涎等病,皆可停針留法,罔不效也。)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

(照海通陰蹺,足少陰經也,可刺喉閉。大鐘走足太陽,可刺失心之病。)

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疼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百病麻癢不仁、清冷者虛也,可補之。疼痛者實也,可瀉之。五門所主不同,並主心下滿悶,滎主氣熱恍惚,俞主體節疼痛,經主寒熱喘嗽,合主氣逆泄利也。)

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補。

(此一節俞穴明注,不必重解。)

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子醜寅三時者,陰中之少陽,不足為用也。午前卯後,乃辰巳之時,陽中之老陽,可治萬病之虛寒。酉戌亥三時,陰中之老陰,不足生髮也。離左酉南,乃未申之時,陽中之少陰,可治萬病之煩躁者。溫其虛寒,則針而補之,灸而呵之。冷其煩燥,則針而瀉之,灸而吹之。以丈夫同室女,婦人比童子治之。)

白話文:

(一)註解標幽賦

針灸的補瀉方法,不在於呼吸的配合,而在於手指的運用;快速有效的針灸,關鍵在於準確地刺激經絡,並了解經絡的本源。

(經書上說:寧可錯過穴位,也不可錯過經絡;寧可錯過時間,也不可錯過氣血的最佳時機。古人云:針灸有八種手法:彈、拈、循、捫、攝、按、爪、切。運用這些手法如同神明一般,所以才不必過於執著於呼吸的配合。)

針灸治療時,如果左側有病,則在右側取穴;如果要瀉去經絡的瘀滯,則可以遠距離針刺,例如頭部有病,可以在腳上針刺。

(手足疾病較大時,左側的病因可能侵犯右側,右側的病因可能攻擊左側。黃帝內經說:疾病的產生是因為經氣的運行失常,所以針灸時要根據病灶所在,選擇相應的經絡取穴。血絡的治療也是如此。所以,針灸時要考慮上下、前後、左右、腹部和背部的經絡,進行平行的針刺。)

巨刺和繆刺各有不同,微針和妙刺則相互貫通。

(巨刺、微刺和毫針的針刺方法,以及繆刺,都是根據經絡的走向以及病人的氣色來決定針刺的深度和角度,所以它們之間有所不同。)

觀察局部病症,就能判斷經絡的虛實;觀察脈象的浮沉,就能辨別臟腑的寒熱。

(這指的是三部九候的診斷方法,通過診斷來判斷病症的虛實寒熱表裡,然後再進行針刺。)

針刺之前,要先讓針鋒亮潔,避免針損傷;然後將針頭放在口中溫暖,使針溫和。

(古人說:針灸前要使針頭溫暖,避免針頭冰冷。這樣針和皮膚肌肉接觸時,才能和諧相融,避免針斷折。)

施針時,目光要集中,雙手要穩如握虎,內心要專注,如同接待貴賓一般。左手用力按壓,使氣血散開;右手輕柔地進針,這樣就不會疼痛。

(針灸的手法,首先要使用左手,在穴位上用力按壓,以確定穴位的位置。右手輕輕地拈針,按照一定的深度進針,這樣就不會疼痛。)

空腹或害怕時施針,容易頭暈;背部肌肉緊張或眼睛疲勞時施針,則容易昏厥。

(這說明施針時要遵循一定的規矩和方法。)

根據十天干的變化,來判斷穴位的開合;根據五行和五臟的關係,來觀察時辰的旺衰。施針要迅速準確,如同弓弩發射一般。陰經和陽經的交會點,可以治療產後出血和暈厥;陰蹺脈和陽維脈,可以治療難產和胎盤不下。

(三陰經的交會點,與三陽經的走向以及陰蹺脈、陽維脈的走向,都與治療產後難產、出血和暈厥有關。)

痹症、厥證、半身不遂等病症,需要根據經絡的走向,進行迎隨補瀉,以使經絡恢復通暢;漏下、崩漏、帶下等病症,需要溫補氣血,使氣血恢復正常。

(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症,需要針刺相關穴位以通絡。婦科疾病包括崩漏、帶下等,治療時需要根據病情調節榮衛氣血的平衡。)

針刺後,要靜待片刻,觀察療效。

(針刺治療產後難產、崩漏、流涎等疾病,都可以採用留針法,療效顯著。)

治療喉嚨閉塞,要準確地選擇照海穴;治療心神呆滯,要準確地選擇大鐘穴。

(照海穴通陰蹺脈,屬於足少陰經,可以治療喉嚨閉塞。大鐘穴屬於足太陽經,可以治療心神失常。)

一般來說,疼痛屬於實證,應該瀉;麻癢屬於虛證,應該補。體重節疼痛,應該選擇俞穴;心下痞滿,應該選擇井穴。

(各種疾病的麻木、瘙癢、不仁、清冷等症狀,都屬於虛證,應該補益。疼痛則屬於實證,應該瀉。五輸穴的功能不同,井穴主要治療心下痞滿,滎穴主要治療氣熱恍惚,俞穴主要治療體節疼痛,經穴主要治療寒熱喘嗽,合穴主要治療氣逆泄瀉。)

心脹咽痛,針刺太衝穴就能治愈;脾胃虛寒疼痛,瀉公孫穴就能立即痊癒。胸滿腹痛針刺內關穴,脅肋疼痛針刺飛虎穴。筋攣骨痛補魂門穴,體熱咳嗽瀉魄戶穴。頭痛針刺申脈穴和金門穴;眼睛癢痛,瀉光明穴和地五穴。瀉陰郄穴可以止盜汗,治療小兒骨蒸;針刺偏歷穴可以利小便,治療大人水腫。中風病症針刺環跳穴,虛損病症補天樞穴。

(這一部分是穴位的主治作用,不再贅述。)

午前卯時之後,太陰生氣,疾病容易溫和;傍晚酉時之後,月朔死氣,疾病容易加重。

(子、醜、寅三個時辰,屬於陰中之少陽,治療效果不佳。午前卯時之後,是辰、巳時,屬於陽中之老陽,可以治療各種虛寒性疾病。酉、戌、亥三個時辰,屬於陰中之老陰,治療效果不佳。傍晚酉時之後,是未、申時,屬於陽中之少陰,可以治療各種煩躁性疾病。虛寒性的疾病,需要溫補;煩躁性的疾病,需要清瀉。治療時可以參考男女年齡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