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十一、肩膊背腧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2)
十一、肩膊背腧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2)
1. (三)背腧部第二行
(左右凡四十四穴)
1.大抒: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陷中。《甲乙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療瘧,頸項強不可俯仰,頭痛,振寒,瘛瘲,氣實脅滿,傷寒汗不出,脊強喉痹,煩滿風勞,勞氣咳嗽,胸中鬱郁,身熱目眩。針入五分,可灸七壯。
2.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治傷寒,頸項強,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風勞,嘔逆上氣,胸背痛,喘氣,臥不安。針入五分,留七呼。今附:若頻刺,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可灸五壯。
3.肺腧: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上氣嘔吐,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背強痛,寒熱,喘滿虛煩,口乾,傳屍,骨蒸勞,肺痿,咳嗽。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出《甲乙》。甄權《針經》云:在第三椎下兩傍,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
治胸中氣滿,背僂如龜,腰強,頭目眩,令人失顏色。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一百壯。
4.厥陰腧:二穴在第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逆氣嘔吐,心痛留結,胸中煩悶。針入三分,可灸七七壯,出《山眺經》。
5.心腧: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心中風,狂走,發癇,語悲泣,心胸悶亂煩滿,汗不出,結積,寒熱,嘔吐,不下食,咳唾血。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不可灸。
6.膈腧: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咳而嘔逆,膈胃寒痰,食飲不下,胸滿,肢腫,兩脅痛,腹脹,胃脘暴痛,熱病汗不出,喉痹,腹中積癖,默默嗜臥,四肢怠情不欲動,身常濕,不能食,食則心痛,周痹身皆痛。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7.肝腧: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咳引兩脅急痛不得息,轉側難,撅脅下與脊相引而反折,目上視,目眩,循眉頭痛,驚狂,鼽衄,起則目䀮䀮,目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少腹痛,唾血短氣。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8.膽腧: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心腹脹滿,嘔則食無所出,口苦舌乾,咽中痛,食不下,目黃,胸脅不能轉側,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9.脾腧: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腹脹引胸背痛,食飲倍多,身漸羸瘦,黃疸善欠,脅下滿,泄利體重,四肢不收,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10.胃腧: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胃中寒,腹脹不嗜食,羸瘦,腸鳴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隨年為壯。
白話文:
(三)背腧部第二行
這一行共有左右共44個穴位。
-
大椎穴 (左右各一穴): 位於項部,第一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開1.5寸的凹陷處。《甲乙經》記載為足太陽經與足少陽經的交會穴。主治瘧疾、頸項僵硬不能俯仰、頭痛、畏寒、瘛瘲(一種抽搐病症)、氣壅脅肋脹滿、傷寒無汗、項強(頸項僵硬)喉嚨腫痛、煩悶、風濕痹痛、勞累引起的咳嗽、胸悶、發熱、頭暈目眩。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七壯。
-
風門穴 (左右各一穴): 又名熱府穴。位於第二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開1.5寸處,為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主治傷寒、頸項僵硬、眼睛昏暗、頻繁打噴嚏、鼻塞流清涕、風濕痹痛、嘔吐、逆氣上衝、胸背疼痛、喘息、臥不安寢。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呼(時間單位)。附註:如果經常針刺此穴,可以泄除陽熱之氣,使背部不易長癰疽(一種皮膚感染),可灸五壯。
-
肺腧穴 (左右各一穴): 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開1.5寸處,是足太陽經氣血的起始點。主治上氣、嘔吐、胸悶、不想吃東西、無汗、腰背疼痛、寒熱交替、喘息、心煩、口乾、傳屍病(一種傳染病)、骨蒸勞熱(一種消耗性疾病)、肺痿(肺部虛弱)、咳嗽。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得氣後應立即瀉針(快速出針),此法出自《甲乙經》。甄權《針經》記載: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兩旁,用搭手的方法,左手取右穴,右手取左穴,穴位就在中指末端。主治胸悶、背部彎曲如龜背、腰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呼,可灸一百壯。
-
厥陰腧穴 (左右各一穴): 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開1.5寸處。主治逆氣嘔吐、心痛、胸悶。針刺深度三分,可灸49壯,此法出自《山眺經》。
-
心腧穴 (左右各一穴): 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開1.5寸處。主治心臟病、狂躁不安、癲癇、哭泣悲傷、心胸鬱悶煩躁、無汗、積聚、寒熱交替、嘔吐、厭食、咳血。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得氣後應立即瀉針,不可灸。
-
膈腧穴 (左右各一穴): 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開1.5寸處。主治咳嗽伴有嘔吐、膈肌及胃部寒痰、飲食不進、胸悶、肢體水腫、兩脅疼痛、腹脹、胃脘部暴痛、熱病無汗、喉嚨腫痛、腹部積聚、默默寡言嗜睡、四肢無力不想動、身體潮濕、不能進食,進食則心痛、周身疼痛。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壯。
-
肝腧穴 (左右各一穴): 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開1.5寸處。主治咳嗽引起兩脅疼痛難以呼吸、翻身困難、肋下與脊柱之間疼痛牽引,眼睛向上看、頭暈目眩、沿著眉毛疼痛、驚恐狂躁、鼻出血、起床時眼睛發黑、眼睛生白翳(白內障)、咳嗽引起胸痛、寒疝(一種腹部疼痛)、少腹疼痛、吐血、呼吸急促。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可灸三壯。
-
膽腧穴 (左右各一穴): 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開1.5寸處。主治心腹脹滿、嘔吐但食物吐不出來、口苦舌乾、咽喉疼痛、飲食不進、黃疸、胸脅疼痛不能翻身、頭痛、畏寒、無汗、腋下腫痛。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
-
脾腧穴 (左右各一穴): 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開1.5寸處。主治腹脹牽引胸背疼痛、飲食過多、身體消瘦、黃疸、容易打嗝、脅肋脹滿、腹瀉、四肢無力、痃癖(一種腫塊疾病)、腹部積聚、腹痛、厭食、瘧疾、寒熱交替。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
-
胃腧穴 (左右各一穴): 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開1.5寸處。主治胃寒、腹脹、厭食、消瘦、腸鳴腹痛、胸脅脹滿、脊柱疼痛、筋攣(肌肉痙攣)。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可灸,灸的壯數根據年齡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