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十一、肩膊背腧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3)
十一、肩膊背腧各部各經穴主治病症 (3)
1. (三)背腧部第二行
11.三焦腧: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腸鳴腹脹,水穀不化,腹中痛,欲泄注,目眩頭痛,吐逆,飲食不下,肩背拘急,腰脊強不得俯仰。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12.腎腧: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藏久冷,心腹䐜脹,兩脅滿引少腹急痛,目視䀮䀮,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陰中疼,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足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慄,腰中四肢淫濼,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以年為壯,慎如前法。
13.大腸腧: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腰痛,腸鳴腹脹,繞臍切痛,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脊強不得俯仰。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慎豬、魚、酒、面、生冷物等。
14.小腸腧: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小便赤澀淋瀝,少腹㽲痛,腳腫短氣,不嗜食,大便膿血出,五痔疼痛,婦人帶下。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15.膀胱腧: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風勞,腰脊痛,泄利腹痛,小便赤澀,遺溺,陰生瘡,少氣,足䯒寒拘急,不得屈伸,女子瘕聚,腳膝無力。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16.中膂腧:二穴,一名脊內腧,在第二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俠脊起肉。治腸冷赤白痢,腎虛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脹脅痛。針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17.白環腧: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脊攣急痛,大小便不利。《甲乙經》云:針如腰戶法同,挺腹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針入八分,得氣即先瀉訖,多補之。治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疼,不得安臥,勞損虛風,不宜灸。慎房勞,不得舉重物。
18.上髎: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夾脊陷中,足太陽、少陽絡。治腰膝冷痛,嘔逆鼻衄,寒熱瘧,婦人絕嗣,陰挺出不禁。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19.次髎:二穴在第二空,夾脊陷中。治疝氣下墜,腰脊痛不得轉搖,急引陰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堅脹。可灸七壯,針入三分。
20.中髎:二穴在第三空,夾脊陷中,厥陰、少陽所結。治丈夫五勞七傷六極,腰痛大便難,腹脹下利,小便淋澀,飧泄,婦人絕子帶下,月事不調。針入二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21.下髎:二穴在第四空,夾脊陷中,足太陽、厥陰所結。治腰痛不得轉側,女子下蒼汁不禁,陰中痛,引少腹急疼,大便下血,寒濕內傷。針入二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三)背腧部第二行
-
三焦俞: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開一寸五分。主治腸鳴腹脹、消化不良、腹痛、腹瀉、頭暈頭痛、嘔吐、食慾不振、肩背僵硬、腰脊僵硬不能彎曲。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壯。
-
腎俞: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開一寸五分,與肚臍平齊。主治體虛消瘦、耳聾、腎虛導致膀胱久冷、心腹脹滿、兩側肋部脹滿牽引少腹劇痛、視物模糊、氣短、尿血、尿液混濁帶精液、陰部疼痛、五勞七傷、體虛乏力、腳膝僵硬、足部冰冷、頭重身熱、顫抖、腰部及四肢酸軟無力、腹瀉消化不良、全身浮腫。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可灸,灸的數量以年齡為準,需謹慎操作,如同前述方法。
-
大腸俞: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開一寸五分。主治腰痛、腸鳴腹脹、繞臍劇痛、大小便不通暢、腹瀉消化不良、脊柱僵硬不能彎曲。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可灸三壯。忌食豬肉、魚肉、酒、麵食及生冷食物。
-
小腸俞:位於第十八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開一寸五分。主治尿頻、尿急、尿痛、小腹疼痛、腳腫氣短、食慾不振、大便帶膿血、痔瘡疼痛、婦女白帶異常。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可灸三壯。
-
膀胱俞:位於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開一寸五分,為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出之處。主治風寒咳嗽、腰脊疼痛、腹瀉腹痛、尿頻尿赤、尿失禁、陰部生瘡、氣短、足部冰冷僵硬、不能屈伸、婦女腫塊、腳膝無力。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可灸三壯。
-
中膂俞:又名脊內俞,位於第二十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開一寸五分,位於脊柱旁隆起的肌肉處。主治腸道寒冷導致的赤白痢疾、腎虛導致的消渴症、無汗、腰脊不能彎曲、腹脹肋痛。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呼,可灸三壯。
-
白環俞: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左右各偏開一寸五分,為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出之處。主治腰脊肌肉攣縮疼痛、大小便不通暢。《甲乙經》記載:針刺方法同腰戶穴,挺直腹部,身體端正,兩手重疊支撐額頭,深呼吸使皮膚放鬆,然後取穴。針刺深度八分,得氣後先瀉後補。主治腰髖疼痛、腳膝行動不便、瘧疾、腰脊寒冷疼痛、不能安睡、勞損導致的虛風,不宜灸。忌房事勞累,避免舉重物。
-
上髎:位於第一個空隙的腰椎棘突下方,位於脊柱旁凹陷處,為足太陽、少陽經脈交會之處。主治腰膝寒冷疼痛、嘔吐、鼻出血、寒熱瘧疾、婦女不孕、陰道脫垂。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
-
次髎:位於第二個空隙的腰椎棘突下方,位於脊柱旁凹陷處。主治疝氣下墜、腰脊疼痛不能轉動、劇烈疼痛牽引至生殖器、腰部以下至足部麻木、背部皮膚寒冷、尿頻尿赤、心窩部堅硬脹滿。可灸七壯,針刺深度三分。
-
中髎:位於第三個空隙的腰椎棘突下方,位於脊柱旁凹陷處,為厥陰、少陽經脈交會之處。主治男性五勞七傷、腰痛、大便困難、腹脹腹瀉、尿頻尿痛、消化不良、婦女不孕、白帶異常、月經不調。針刺深度二分,留針十呼,可灸三壯。
-
下髎:位於第四個空隙的腰椎棘突下方,位於脊柱旁凹陷處,為足太陽、厥陰經脈交會之處。主治腰痛不能翻身、婦女陰道分泌物異常、陰部疼痛、疼痛牽引至少腹、大便帶血、寒濕內傷。針刺深度二分,留針十呼,可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