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十三、腹部及側脅各經穴主治病症 (4)

回本書目錄

十三、腹部及側脅各經穴主治病症 (4)

1. (五)側脅部

(左右凡一十二穴)

1.章門:二穴,脾之募,一名長平,一名脅髎。在大橫外,直季脅肋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足厥陰、少陽之會。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支滿,喘息,心痛,腰不得轉側,傷飽,身黃羸瘦,賁豚,腹腫,脊強,四肢懈惰,善恐少氣厥逆,肩臂不舉。可灸百壯,針入六分,忌如常法。

2.京門:二穴,腎之募,一名氣腧,一名氣府,在監骨下腰中,季脅本俠脊,治腰痛不得俯仰,寒熱,䐜脹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少腹急腫,腸鳴洞泄,髀樞引痛。可灸三壯,針入三分,留七呼。

3.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治婦人少腹堅痛,月事不調,帶下赤白,裡急,瘛瘲。可灸五壯,針入六分。

4.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傍一寸五分。治男子寒疝,陰卵上入小腹痛。針入一寸,可灸五壯。

5.維道: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治嘔逆不止,三焦不調,水腫,不嗜食。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6.居髎: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陽蹺、足少陽之會。治腰引少腹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不得舉而至肩。灸三壯,針入八分。

白話文:

【五】側脅部

  1. 章門:共兩個穴位,是脾的募穴,也稱爲長平或脅窌。位於大橫穴外側,正對季脅肋骨末端。側臥時,彎曲上面的腿,伸直下面的腿,並舉起手臂可以找到此穴,是足厥陰與少陽經的交匯點。主治腸鳴、食物消化不良、脅痛到無法躺下、煩躁發熱、口乾、食慾不振、胸脅脹滿、呼吸困難、心痛、腰部活動受限、飽食後不適、黃疸消瘦、賁豚症(腹部腫脹)、腹腫、脊柱僵硬、四肢無力、容易恐懼、氣短、肩臂無法抬起。可以灸療一百壯,針刺深度爲六分,避免一般禁忌。

  2. 京門:共兩個穴位,是腎的募穴,又名氣輸或氣府,位於髂骨下方腰部,季脅部位脊椎兩側。主治腰痛到無法前彎或後仰、寒熱交替、腹脹牽連背部、呼吸困難、尿道功能障礙、尿色黃、小腹緊繃腫脹、腸鳴腹瀉、大腿根部疼痛。可以灸療三壯,針刺深度爲三分,需停留至七次呼吸。

  3. 帶脈:共兩個穴位,位於季脅下1.8寸處。主治婦女下腹劇痛、月經不調、帶下異常、裏急後重、抽搐。可以灸療五壯,針刺深度爲六分。

  4. 五樞:共兩個穴位,位於帶脈下三寸,另一說是在水道旁1.5寸。主治男性寒疝、陰囊縮入小腹疼痛。針刺深度爲一寸,可以灸療五壯。

  5. 維道:共兩個穴位,位於章門下5.3寸,是足少陽和帶脈的交匯點。主治持續嘔吐、三焦失調、水腫、食慾不振。針刺深度爲八分,可以灸療三壯。

  6. 居髎:共兩個穴位,位於章門下8.3寸,髂骨上方凹陷中,是陽蹺和足少陽經的交匯點。主治腰部牽連小腹疼痛、肩部牽連胸部和手臂痙攣、手臂無法舉過肩部。可以灸療三壯,針刺深度爲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