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1)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1)
1.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此即十二經井滎俞經合各穴之主治也)
白話文:
這就是在講述十二經脈中,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合穴等各個穴位,分別能夠對應治療的身體病症。
2. (一)手太陰肺經
(左右手及臂凡一十八穴)
1.少商:二穴木也,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太陰之脈所出也,為井。治煩心,善噦,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痎瘧,振寒,腹滿膨膨,唾沫,唇乾,引飲不下,手攣指痛,寒慄鼓頷,喉中鳴。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泄諸藏熱湊。唐刺史成君綽,忽腮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權針之立愈。不宜灸。
2.魚際: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手太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灑淅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支滿,喉中乾燥,寒慄鼓頷,咳引尻痛溺出,嘔血,心痹悲恐。針入二分。留三呼。
3.太淵:二穴土也,在手掌後陷中。手太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胸痹,逆氣,寒厥,善噦,嘔飲水,咳嗽,煩怨,不得臥,肺脹滿膨膨,背內廉痛,目生白翳,眼眥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咽乾,狂言口噼。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4.經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膨,喉痹,掌中熱,咳嗽上氣,數欠,熱病汗不出。暴痹喘逆,心痛,嘔吐。針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即傷人神。
5.列缺:二穴去腕側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頭指末筋骨罅中,手太陰絡別走陽原。療偏風口喎,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瘧,嘔沫,善笑縱唇口,健忘。針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即可,灸七壯,慎酒面生冷物等。
6.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手太陰郄。治熱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壯即汗出。咳逆,臂厥痛,針入三分,灸五壯。
7.尺澤:二穴水也,在肘中約上動脈中。手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風痹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痹,上氣,舌乾,咳嗽,唾濁,四肢暴腫,臂寒,短氣。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8.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治心痛,乾嘔,煩滿。針入三分,可灸五壯。
9.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動脈中,以鼻取之。治逆氣喘不得息,目眩遠視䀮䀮,卒中惡鬼疰,不得安臥。禁不可灸,使人逆氣。今附刺鼻衄血不止,針入四分,留三呼。
白話文:
[(一)手太陰肺經]
(左右手和手臂共十八個穴位)
-
少商穴:在手指大拇指內側末端,距離指甲邊緣約像韭菜葉的寬度。這是手太陰肺經的起始點,能治療心煩、反胃、胸口脹滿、出汗但感覺寒冷、咳嗽、瘧疾、全身發抖、腹部脹滿、口水分泌過多、嘴脣乾燥、吞嚥困難、手指抽痛、寒顫以及下巴顫抖、喉嚨有聲音等症狀。可用三棱針輕微刺出血,以排除體內聚集的熱氣。唐代刺史成君綽,突然腮腺和下巴腫大,喉嚨閉塞,三天無法進食,經過甄權針灸後立即康復。此穴不適合用灸法。
-
魚際穴:在大拇指根部內側的散脈中。這是手太陰肺經的流注處,能治療怕風怕冷、虛熱、舌苔黃、身體發熱、頭痛、咳嗽、不出汗、胸部背痛、呼吸困難、眼睛模糊、心情煩躁、氣短、腹痛、食慾不振、手肘抽搐、胸悶、喉嚨乾燥、寒顫下巴顫抖、咳嗽牽扯臀部疼痛、尿失禁、嘔血、心悸恐懼等症狀。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
-
太淵穴:在手掌後方的凹陷處。這是手太陰肺經的匯聚點,能治療胸痛、呼吸困難、怕冷、反胃、喝水後嘔吐、咳嗽、心煩、失眠、肺部脹滿、背部內側疼痛、眼睛出現白膜、眼睛紅筋、鎖骨下方疼痛、手掌發熱、打哈欠頻繁、喘不過氣、胃酸倒流、心痛、吐血、全身發抖、咽喉乾燥、精神失常等症狀。可以灸三次,針刺深度二分。
-
經渠穴:在手腕內側一寸五分處,當雙手交叉時,位於大拇指末端筋骨縫隙中。這是手太陰肺經的循行路徑,能治療瘧疾寒熱、胸背拘緊、胸口脹滿、喉嚨堵塞、手掌發熱、咳嗽喘息、高熱不出汗、突然癱瘓、喘息困難、心痛、嘔吐等症狀。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禁灸,灸會傷害人的精神。
-
列缺穴:在手腕上方一寸五分處,當雙手交叉時,位於大拇指末端筋骨縫隙中。這是手太陰肺經的分支,能治療半臉癱瘓、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咳嗽、手掌發熱、嘴巴張不開、寒性瘧疾、口腔泡沫、嘴角歪斜、健忘等症狀。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瀉五次吸氣即可,灸七次,避免喝酒、吃冷食等。
-
孔最穴:在手腕上方七寸處,這是手太陰肺經的間隙,能治療熱病不出汗,此穴可灸三次,汗即刻流出。還能治療咳嗽、手臂麻木疼痛,針刺深度三分,灸五次。
-
尺澤穴:在肘部彎曲處動脈中,這是手太陰肺經的終點,能治療風濕、肘部抽搐、手臂不能抬舉、喉嚨堵塞、喘息困難、舌頭乾燥、咳嗽、口吐粘液、四肢突然腫脹、手臂寒冷、呼吸短促等症狀。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次。
-
俠白穴:在天府穴下方,距離肘部五寸的動脈中,能治療心痛、乾嘔、胸悶等症狀。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次。
-
天府穴:在腋下三寸的動脈中,可用鼻子定位。能治療呼吸困難、眼睛模糊、遠視、突然中邪、睡不安穩等症狀。禁灸,會導致呼吸困難。現在附帶使用於治療鼻血不止,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
3. (二)手陽明大腸經
(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八穴)
1.商陽:二穴金也,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胸中氣滿,喘咳支腫,熱病汗不出,耳鳴且聾,寒熱痎瘧,口乾,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可灸三壯,右取左,左取右,如須食,立已。針入一分,留一呼。
2.二間:二穴水也,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流也,為滎。治喉痹,頷脛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驚,口喎。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3.三間:二穴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之後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注也,為腧。治喉痹,咽中如鞭,齒齲痛,嗜臥,胸滿,腸鳴洞泄,寒瘧,唇焦口乾,氣喘,目眥急痛。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4.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療寒熱瘧,鼻鼽衄,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頭痛,齒齲,喉痹、痿臂,面腫,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今附右婦人妊娠,不可刺之,損胎氣。
5.陽谿:二穴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陷中。手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治狂言喜笑,大見鬼,熱病,煩心,目風赤,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疾,喉痹,耳鳴,齒驚,掣肘,臂不舉,痂疥。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慎如前法。
6.偏歷:二穴,手陽明絡,在腕後三寸,別走太陰。治寒熱,瘧風,汗不出,目視䀮,癲疾,多言,耳鳴,口喎,齒齲,喉痹嗌乾,鼻鼽衄血。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7.溫留:二穴,一名逆注,一名蛇頭,在腕後大士六寸,小士五寸,手陽明郄。治口喎,腸鳴腹痛,傷寒身熱,頭痛,噦逆,肩不得舉,癲疾吐涎,狂言見鬼,喉痹而虛腫。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8.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兌肉其分,外斜。治頭風,臂時痛,溺黃。針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
9.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治腦風頭痛,小便難、黃赤,腸鳴,氣走疰痛。針入五分,可灸五壯。
10.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治手臂不仁,肘攣不伸,齒痛,頰頷腫,瘰癧。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11.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肘中痛,偏風,手身不遂,刺風,癮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臂肘細而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針入七分,得氣先瀉後補之,灸亦大良,可灸三壯。
12.肘髎: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治肘節風痹,臂痛不可舉,屈伸攣急。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13.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治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搖,寒熱,瘰癧,咳嗽,目視䀮䀮,痎瘧,心下脹滿。可灸十壯,禁不可針。
14.臂臑:二穴在肘上七寸䐃肉端,手陽明絡。治寒熱,頸項拘急,瘰癧,肩背痛不得舉。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二)手陽明大腸經]
(左右手和手臂共有二十八個穴位)
1.商陽:位於手的食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如韭菜葉寬的地方。主治胸中氣滿、喘咳支腫、熱病汗不出、耳鳴且聾、寒熱瘧疾、口乾、頜部腫脹、牙齒疼痛、惡寒、肩背緊張、缺盆痛、目青盲等症狀。可進行艾灸三次,右邊的穴位治療左邊的問題,左邊的穴位治療右邊的問題,如果需要進食,症狀立即緩解。針刺深度爲一分,停留一個呼吸的時間。
2.二間:位於手的食指根部前內側的凹陷處。主治喉痹、頷脛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驚、口歪等症狀。針刺深度爲三分,可進行艾灸三次。
3.三間:位於手的食指根部後的內側凹陷處。主治喉痹、咽喉不適、牙齒疼痛、嗜睡、胸滿、腸鳴洞泄、寒瘧、脣焦口乾、氣喘、眼眶緊痛等症狀。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三個呼吸的時間,可進行艾灸三次。
4.合谷:位於手的食指和拇指之間的凹陷處,又名虎口。主治寒熱瘧、鼻鼽衄、熱病汗不出、視力模糊、頭痛、牙齒疼痛、喉痹、臂無力、面部腫脹、脣吻不收、啞不能言、口緊不開等症狀。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六個呼吸的時間,可進行艾灸三次。附註:孕婦不可針刺此穴,以免損傷胎氣。
5.陽溪:位於手腕中部的側邊,兩根筋之間的凹陷處。主治狂言喜笑、熱病、煩心、目風紅、厥逆頭痛、胸滿呼吸困難、寒熱、瘧疾、喉痹、耳鳴、牙齒疼痛、肘部抽搐、手臂無法舉起、皮膚病等症狀。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七個呼吸的時間,可進行艾灸三次,須謹慎操作。
6.偏歷:位於手腕後方三寸的位置,是手陽明絡,別走太陰。主治寒熱、瘧疾、風、汗不出、視力模糊、癲疾、多言、耳鳴、口歪、牙齒疼痛、喉痹、咽喉乾燥、鼻鼽衄血等症狀。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七個呼吸的時間,可進行艾灸三次。
7.溫留:位於手腕後方的大士六寸,小士五寸,又名逆注、蛇頭。主治口歪、腸鳴腹痛、傷寒發熱、頭痛、噯逆、肩部無法舉起、癲疾吐涎、狂言見鬼、喉痹虛腫等症狀。針刺深度爲三分,可進行艾灸三次。
8.下廉:位於輔骨下方,距上廉一寸,位於肌肉的分界處,向外斜行。主治頭風、手臂時痛、尿黃等症狀。針刺深度爲五分,停留五個呼吸的時間,可進行艾灸三次。
9.上廉:位於三里穴下方一寸,位於肌肉的分界處,向外斜行。主治腦風頭痛、小便困難或黃赤、腸鳴、氣走疰痛等症狀。針刺深度爲五分,可進行艾灸五次。
10.三里:位於曲池穴下方二寸,按壓時肌肉會隆起,位於肌肉的末端。主治手臂麻木、肘部痙攣不伸、牙齒疼痛、頰頜腫脹、瘰癧等症狀。可進行艾灸三次,針刺深度爲二分。
11.曲池:位於肘外輔骨處,屈肘時位於彎曲骨頭的中心,將手拱向胸部可以找到。主治肘部疼痛、偏風、手部運動障礙、刺風、癮疹、喉痹不能言語、胸中煩悶、肌肉鬆弛、抓握無力、拉弓不開、屈伸困難、風臂肘細弱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等症狀。針刺深度爲七分,先瀉後補,艾灸效果也很好,可進行艾灸三次。
12.肘髎:位於肘部大骨外側的凹陷處。主治肘關節風溼痹痛、臂痛無法舉起、屈伸痙攣緊急等症狀。可進行艾灸三次,針刺深度爲三分。
13.五里:位於肘部上方三寸,沿向內大脈的中央。主治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疼痛、嗜睡、四肢無法動彈、寒熱、瘰癧、咳嗽、視力模糊、瘧疾、心下脹滿等症狀。可進行艾灸十次,禁止針刺。
14.臂臑:位於肘部上方七寸肌肉的末端,是手陽明絡。主治寒熱、頸項拘急、瘰癧、肩背疼痛無法舉起等症狀。可進行艾灸三次,針刺深度爲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