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二、醫經錄要 (17)

回本書目錄

二、醫經錄要 (17)

1. (十三)《難經》錄要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內經》補瀉之法,或取本經,或取他經,或先瀉後補,或先補後瀉,或取一經,或取三四經,其法不一。若概以補母瀉子為定法,則未必然也。

七十難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陰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臥針即《靈·官針》篇浮刺之法。攝按散氣,即《素問·離合真邪論》捫而循之等法。此取之以為刺陰、刺陽之道,亦簡當可法。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六十九難以別經為子母,此又以一經子母,義各殊而理極精。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白話文:

(十三)《難經》錄要

  1. 《難經》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虛證補其母經,實證瀉其子經,應該先補後瀉。至於「不實不虛,以經取之」,是指正經本身生病,而非外邪入侵,應該直接從該經脈治療,所以說「以經取之」。《內經》的補瀉方法,有時取本經,有時取他經;有時先瀉後補,有時先補後瀉;有時只取一經,有時取三四經,方法不一而足。如果一概而論,都以補母瀉子為定法,那就未必正確了。

  2. 為什麼春夏淺刺,秋冬深刺呢?因為春夏陽氣在上,人體之氣也在上,所以應淺刺;秋冬陰氣在下,人體之氣也在下,所以應深刺。為什麼春夏要引氣至陰,秋冬要引氣至陽呢?因為春夏溫暖,初下針時,針尖下沉至腎肝部位,得氣後,將氣引向陰經;秋冬寒冷,初下針時,針尖淺而浮,至心肺部位,得氣後,將氣推向陽經。所以說春夏要引氣至陰,秋冬要引氣至陽。

  3. 《難經》說:「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針刺陽經時,應平臥針刺;針刺陰經時,應先用左手按壓所針的滎、俞穴位,待氣散後再進針。這就是「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的方法。《靈樞·官針》篇的浮刺法,即臥針法;《素問·離合真邪論》中「捫而循之」等方法,即按壓散氣法。這些方法用於陰陽經的針刺,簡潔易行,值得效法。

  4. 《難經》說:「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所謂「迎隨」,是指了解榮衛之氣在經脈中運行往來的規律。順著其逆順而針刺,這就是「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是指了解臟腑的表裡虛實,順著陰陽的規律來調節氣血,這就是「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5. 井穴部位肌肉淺薄,氣血少,難以施針,該如何針刺呢?井穴屬木,滎穴屬火,火為木之子。針刺井穴時,應從滎穴瀉火,以此來調節井穴。所以《難經》說:「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就是這個道理。69難以別經為子母,此處則以一經之內論子母,意義不同,但道理都非常精妙。

  6. 《難經》說:「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春天刺井穴,是因為邪氣在肝;夏天刺滎穴,是因為邪氣在心;季夏刺俞穴,是因為邪氣在脾;秋天刺經穴,是因為邪氣在肺;冬天刺合穴,是因為邪氣在腎。為什麼肝、心、脾、肺、腎與春夏秋冬相關聯呢?因為五臟一病,往往會出現多種症狀。比如肝病,可以表現為面色青綠、體味臊臭、喜愛酸味、喜歡呼喊、喜歡哭泣等等,症狀繁多,無法一一列舉。因此,四時之氣的變化,與五臟的病變有著密切的聯繫。針灸的精妙之處,就在於細微之處。

  7. 《難經》說:「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這是什麼意思呢?金木水火土應互相平衡。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氣過盛,金來制衡;火氣過盛,水來制衡;土氣過盛,木來制衡;金氣過盛,火來制衡;水氣過盛,土來制衡。東方屬肝,則肝氣實;西方屬肺,則肺氣虛。瀉南方之火,補北方之水。南方屬火,火為木之子;北方屬水,水為木之母,水能克火。子能使母實,母能使子虛,所以瀉火補水,目的是使金能平衡木。經書說:「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