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秘傳》~ 八、針法秘傳 (2)
八、針法秘傳 (2)
1. (二)禁針穴歌
禁灸穴道要先明,腦戶囟會及神庭,絡卻玉枕角孫穴,顱息承泣隨承靈,神道靈臺膻中忌,水分神闕並會陰,橫骨氣衝手五里,箕門承筋並青靈,更加臂上三陽絡,二十二穴不可針。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同論,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無妊娠。外有云門並鳩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時令悶倒,三里急補命還平。
白話文:
不可針灸的穴位,首先要知道的是:腦戶、囟會、神庭,以及連接玉枕穴的角孫穴,還有顱息、承泣、隨承靈。神道、靈臺、膻中也不可以針灸,水分、神闕、會陰也不可以。橫骨、氣衝、手五里也不可以針灸,還有箕門、承筋、青靈也不可以,此外,臂上的三陽絡也不可以,總共有二十二個穴位不能針灸。
孕婦不能針灸合谷穴,三陰交穴也不可以針灸,這一點要特別注意。石門穴也不可以針灸,否則女性終身都無法懷孕。另外,雲門、鳩尾、缺盆、客主人也不可以深刺,針灸肩井穴太深容易讓人昏厥,針灸三里穴可以補益元氣,讓人恢復健康。
2. (三)禁灸穴歌
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啞門並風府,天柱素髎臨泣上,睛明攢竹迎香數,禾髎顴髎絲竹空,頭維下關與脊中,肩貞心俞白環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榮淵液並鳩尾,腹哀少商魚際同,經渠天府中衝位,陽關陽池地五會,隱白漏谷陰陵泉,條口犢鼻並陰市,伏兔髀關及委中,殷門申脈承扶忌。
白話文:
不能艾灸的穴位共有四十五個,分別是:承光穴、啞門穴、風府穴、天柱穴、素髎穴、臨泣穴、上星穴、睛明穴、攢竹穴、迎香穴、禾髎穴、顴髎穴、絲竹空穴、頭維穴、下關穴、脊中穴、肩貞穴、心俞穴、白環俞穴、天牖穴、人迎穴、乳中穴、周榮穴、淵液穴、鳩尾穴、腹哀穴、少商穴、魚際穴、經渠穴、天府穴、中衝穴、陽關穴、陽池穴、地五會穴、隱白穴、漏谷穴、陰陵泉穴、條口穴、犢鼻穴、陰市穴、伏兔穴、髀關穴、委中穴、殷門穴、申脈穴、承扶穴。
3. (四)古針法歌
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散,掐穴故教深,持針安穴上,令他嗽一聲,隨嗽歸天部。停針再至人,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瀉欲迎經取,吸則內其針,吸時須右轉,依次進天人,轉針仍復吸,依法要停針,出針吹出氣,搖動大其門。
白話文:
先談平針的治療手法,針含在口中溫暖,按揉穴位令氣散佈,掐穴故應刺得深,拿著針安放在穴位上,令他咳嗽一聲,隨著咳嗽而歸於天部。將針暫時停止,再次刺入人體,然後將針提到疼痛的位置上,針退至天地人,補穴一定隨經絡刺入,令他頻頻吹氣,隨著吹氣而向左旋轉,逐漸歸於天地人,等氣停止後,將針停留一段時間,彈撥三次,再熱敷溫暖,將針取出時,患者吸氣,立刻閉上嘴。瀉法須迎經取穴,吸氣則將針刺入,吸氣時須向右旋轉,依次進天人,旋轉針同時仍要吸氣,依法應將針暫時停止,取出針時吹出氣,搖動而使其張大口。
4. (五)古穴法歌、論暈針吸針解救法
汪紹達先生曰:穴法歌傳世已數百年,並未說明何用,但云相應而已。昔嘗舉以問老友濮云依,據轉述其師陸九芝先生云:此針灸家一大秘密也。凡救暈針及拔針不出種種危險,皆於此相應諸穴下針,但從未有註明何穴救暈針,何穴救吸針,致後人無從措手。然果能明於各經脈中之氣機,某經與某經互相貫通,此穴法歌中所云某穴與某穴互相為應者,有如何關係,自不難由此例彼,推類而知也。愚按:吾師石屏先生於救暈針各穴,多至十餘處,皆與此歌所云之各穴相符。
白話文:
汪紹達先生說:針灸穴位歌訣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了,但一直沒有說明它的具體用途,只說是用來相應。以前我曾經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請教我的老朋友濮雲依,他根據其師陸九芝先生的說法告訴我:這是針灸家的一個大祕密。凡是搶救暈針和拔針不出所引起的各種危急情況,都是通過在相應的穴位上針灸來治療的,但從來沒有明確指出哪個穴位是搶救暈針的,哪個穴位是搶救吸針的,以致後人無從下手。然而,如果能明確認識各經脈中的氣機,知道某經某經互相貫通,那麼穴位歌訣中所說的某穴與某穴互相為應的關係,也就很容易由此例彼,推類而知了。我認為:我的老師石屏先生在搶救暈針時使用的各個穴位,多達十幾個,都與此歌所說的各個穴位相符。
蓋吾師之針法,傳於異人聶君,聶君又傳於濟寧州之高僧,除傳授針法外,尚須授以煉氣運氣諸法,故能於極柔之金針,運以剛勁之真氣,由孔穴以入經絡,濟危救急,指揮如意,又不僅在穴道之相應已也。
白話文:
我老師的針灸方法,傳授給異人聶先生,聶先生又傳授給濟寧州的高僧,除了傳授針灸方法之外,還必須傳授運氣煉氣等方法,所以能夠使極其柔軟的金針,運用強勁的真氣,從孔穴進入經絡,拯救危急,指揮如意,又不僅僅是在穴位的相應而已。
汪先生又云:古法救暈針者,但取奪命穴救之。其穴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從肩至肘正在當中,即是蝦蟆兒上邊也。今各穴相應之法,既經發明,救急之法益廣。愚按:吾師石屏先生於百會、人中、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皆能隨時取以救治暈針之危急。信乎吾師門之所發明者,於古歌若合符節,尤足徵淵源之有自矣。
白話文:
汪先生又說:古代搶救暈針的方法,只採用了奪命穴來救治。這個穴位在手臂上側的筋骨陷中,從肩膀到肘部正好在中間,也就是蝦蟆穴的上方。現在各個穴位的相應方法已經被發現,救急的方法也更加廣泛了。我認為:我的老師石屏先生在百會穴、人中穴、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上,都能夠根據情況來採用以搶救暈針的危急情況。真不愧是我們老師所發現的,與古書上所記載的完全一致,這更能證明淵源的由來。
承漿應風府,風池應合谷,迎香應上星,翳風應合谷,聽會應合谷,啞門應人中,攢竹應大陽,大陰應合谷、睛明,內迎香應合谷,人中應委中,腎腧應委中,髖骨應風市,足三里應膏肓,肩井應足三里,陽陵泉應支溝,崑崙應命門,崑崙應行間,申脈應合谷,太衝應崑崙,髖骨應曲池,肩井應支溝,尺澤應曲池,肩髃應髖骨,間使應百勞,關衝應支溝,中渚應人中,少衝應上星,後谿應百勞,神門應後谿,通里應心腧,百勞應肺腧,膏肓應足三里,風門應列缺,照海應崑崙,鳩尾應神門,中極應白環腧,天樞應脾腧。
白話文:
任脈的承漿穴,與督脈的風府穴相對應;督脈的風池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相對應;督脈的迎香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的上星穴相對應;督脈的翳風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相對應;督脈的聽會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相對應;督脈的啞門穴,與任脈的人中穴相對應;督脈的攢竹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的大陽穴相對應;督脈的大陰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晴明穴相對應;督脈的內迎香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相對應;督脈的人中穴,與足厥陰肝經的委中穴相對應;督脈的腎腧穴,與足厥陰肝經的委中穴相對應;督脈的髖骨穴,與足陽明胃經的風市穴相對應;督脈的足三里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的膏肓穴相對應;督脈的肩井穴,與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相對應;督脈的陽陵泉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支溝穴相對應;督脈的崑崙穴,與督脈的命門穴、行間穴相對應;督脈的申脈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相對應;督脈的太衝穴,與足少陰腎經的崑崙穴相對應;督脈的髖骨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的曲池穴相對應;督脈的肩井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支溝穴相對應;督脈的尺澤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的曲池穴相對應;督脈的肩髃穴,與督脈的髖骨穴相對應;督脈的間使穴,與足陽明胃經的百勞穴相對應;督脈的關衝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支溝穴相對應;督脈的中渚穴,與任脈的人中穴相對應;督脈的少衝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的上星穴相對應;督脈的後谿穴,與足陽明胃經的百勞穴相對應;督脈的神門穴,與手少陰心經的後谿穴相對應;督脈的通裏穴,與手少陰心經的心腧穴相對應;督脈的百勞穴,與手太陰肺經的肺腧穴相對應;督脈的膏肓穴,與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相對應;督脈的風門穴,與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相對應;督脈的照海穴,與足少陰腎經的崑崙穴相對應;督脈的鳩尾穴,與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相對應;督脈的中極穴,與足少陰腎經的白環俞穴相對應;督脈的天樞穴,與足太陰脾經的脾腧穴相對應。
5. (六)今世所傳之針法
《內經》、《難經》所傳之針法,通乎造化之理者也。今世所傳之針法,率多無稽之言,豈可相提並論。然古經文意深奧,必須沉潛玩味,乃能得其精微。今人喜簡厭繁,貪求淺近。其於聖經視同虛文,孰肯留心於此。茲為普及針法計,取今世針法之近理,而為歷代所傳習,施之病人確有實效者,擇要論列,以便入門。所論各法,雖多為他書所同有,然於他書傳訛之處,概行訂正。
故針法之名稱雖同,而所述之方法多異,學者幸勿以其近而忽之。
白話文:
《內經》、《難經》傳授的針刺方法,貫通了造化的道理。當今流行的針刺方法,大多沒有道理,怎麼能相提並論呢?然而古代經典的文字和意思很深奧,必須沉靜下來反覆玩味,才能領會其中的精髓。而當今的人喜歡簡單討厭複雜,追求淺顯的東西。對於聖賢的經典,視同空洞的文字,有誰肯在這上面花心思呢?為了普及針刺方法,我從當今的針刺方法中選取那些合乎道理,且歷代相傳,用於病人確有實效的方法,擇要列出,以便入門學習。所討論的各種方法,雖然大多在其他書籍中也有,但凡是其他書籍中傳抄錯誤的地方,我都一律更正。
6. 宏綱陳氏補瀉針法
取穴既正,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針穴上,令嗽一聲,隨嗽內針,至分寸候,針數穴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拈,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卻用瀉法。令病人呼氣一口,隨呼轉針,如針左邊,以右手持針,大指推前,食指向後,輕提針頭左轉,如針數處,具依此法。轉畢,仍用右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
白話文:
取穴正確後,用左手大拇指掐住穴位,右手將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聲將針刺入,達到一定的深度後,停止針刺。稍停片刻,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輕輕晃動,進退搓揉,好像手在顫抖一樣,這叫做「催氣」。大約這樣做五六次,感覺針扎得更深了,就改用瀉法。讓病人呼出一口氣,隨著呼氣聲轉動針,如果針在左側,就用右手持針,大拇指向前推,食指向後拉,輕輕地提起針頭向左轉,如果針在其他位置,就按照這個方法操作。轉動完畢,仍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再用食指連續搓動三次,這叫做「飛」。
卻輕提住針頭左轉,略退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依此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提住針頭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依前法輕提針頭右轉,是針右邊瀉法。欲出針時,令咳一聲,隨咳出針,此謂之瀉。
白話文:
我輕輕地提起針頭,向左轉動,稍微後退半分,這個步驟叫做「三飛一退」。依照這個方法重複五到六次,感覺針下沉得緊緊的,這是氣到達極點了。再輕輕地提起住針頭,向左轉動一兩次,如果往針的右邊,就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大拇指朝前,食指向後,按照前面的方法輕輕提起針頭,向右轉動,這個是針的右邊瀉法。想要出針的時候,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把針拔出來,這個叫做瀉。
補法則依前法催氣畢,覺針下氣至,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後,食指向前,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針右邊,捻針頭轉向左邊,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若針數穴,俱依此法。
白話文:
針灸補補法和上述方法相同,當感覺到針灸下氣已到達,就讓病人吸一口氣,隨著吸氣旋轉針具。如果針在左側,就把針頭轉向右側,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具,大拇指朝後,食指朝前,繼續旋轉針具,深入一到兩分,讓真氣深入肌肉的分層。如果針在右側,就把針頭轉向左側,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針具,食指朝前,大拇指朝後,繼續旋轉針具,深入一到兩分。如果用針刺幾個穴位,都依照這個步驟操作。
行畢,停少時,卻用手指於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入一二分,輕提針頭,轉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依此法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其穴,此謂之補。
白話文:
行針完畢後,稍微停一下,用手指輕輕彈擊針頭三次,如此重複三次。仍舊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持住針,用大拇指連續搓動三次,稱為「飛」。將針深入一、兩分,輕輕提起針頭,轉向左側,稱為「一進三飛」。依據這樣的做法進行五六次,感覺到針下沉緊,或針下有熱氣,這是氣已到達足夠的程度。讓病人吸一口氣,隨著吸氣把針拔出來,立刻用手按住穴位,這稱為「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