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
位置: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旁開1.5寸處穴名介紹
膀胱經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
1.“大杼穴”。“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織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經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雖散熱冷縮為水濕成份較多的涼濕水氣,但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並化為上行的強勁風氣,上行之氣中水濕如同織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穴”。 穴為背中大俞,因在背腧穴之中,它的部位高居於五臟六腑各穴之上,又位在杼骨(脊椎兩側有橫突隆出,形如織梭,古稱“杼骨”。)之端,故名。
2.“背俞”。“背”,穴內氣血來自於背部也。“俞”,輸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背部各個俞穴。理同大杼名解。
3.“本神”。“本”,根本也。“神”,與鬼相對,言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也。本神名意指本穴為頭部氣血的來源根本。大杼穴氣血為濕冷的水氣,運行為向頭部傳輸,而頭部為諸陽之會,熱有餘而寒不足,本穴上行頭部的濕冷水氣能使頭部之熱降溫,維持頭部在正常的溫度範圍,故名“本神穴”。
4.“百旁”。“百”,數量詞,多也。“旁”,側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陽熱之氣不走督脈正中路線,而是走膀胱經的旁側路線上行頭部。理同大杼名解。
5.“百勞”。“百”,數量詞,多也。“勞”,勞動也。百勞名意指大杼穴氣血來自背俞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會”。“骨”,水也。“會”,匯合也。大杼穴為人之骨會者,是因為本穴的氣血物質為人體五臟六腑外輸之氣的冷縮水濕匯合之處,冷縮水濕表現出水的潤下之性,故為“骨會穴”。
解剖位置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最深層為最長肌;有第1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1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1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穴道圖片
針刺方法
橫刺0.5-0.7寸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肺結核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高血脂症(膽固醇過高)
神經系統疾病
癲癇
梅尼爾氏病
頭痛
眼與附器疾病
麥粒腫
耳與乳突疾病
暈眩
呼吸系統疾病
氣喘
肺炎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支氣管炎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
急性咽喉炎
消化系統疾病
慢性肝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坐骨神經痛
膝蓋痛
肩痛(肩關節)
背痛
脖子(頸項)酸痛
腰痛
症狀、徵候與實驗室異常發現疾病
氣喘
暈眩
咳嗽
咽喉痛
肋間神經疼痛
頭痛
全身性水腫
傳統中醫症狀與疾病
癲癇
鼻塞
麥粒腫
肩痛(肩關節)
脖子(頸項)酸痛
腰痛
咽喉痛
肋間神經疼痛
手腳冰冷
發熱(發燒)
肩痛(肩前部)
肩痛(肩後部)
肩痛(肩背交接處)
下背部疼痛
頭脹痛
牙齒痛
夜間遺尿
吞咽障礙
鼻子乾燥
艾灸刮痧
艾條灸10-20分鐘,艾炷灸5-10壯
按摩推拿
用大拇指按揉大杼穴100~200次,每天堅持能夠治療肩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