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九 (28)
卷九 (28)
1. 醫案(楊氏)
』今承相顧,知公善針,疾愈有期矣。余針巨髎、合谷等穴,更灸三里,徐徐調之而愈。時工匠刊書,多辱蟹米之助。
甲戌歲,觀政田春野公乃翁,患脾胃之疾,養病天壇,至敝宅數裡,春野公每請必親至,竭力盡孝。余感其誠,不憚其遠,出朝必趨視。告曰:『脾胃乃一身之根蒂,五行之成基,萬物之父母,安可不由其至健至順哉?苟不至健至順,則沉疴之咎必致矣。然公之疾,非一朝所致,但脾喜甘燥,而惡苦濕,藥熱則消於肌肉,藥寒則減於飲食,醫治久不獲當,莫若早灸中脘、食倉穴。』忻然從之,每穴各灸九壯,更針行九陽之數,瘡發漸愈。
春野公今任兵科給事中,乃翁乃弟俱登科而盛壯。
庚辰歲,道經揚州,御史桑南皋公夫人,七旬餘,發熱、頭眩、目澀、手攣、食少,公子迎余。診得人迎浮而關帶弦,見症雖多,今宜清熱為先,以天麻、僵蠶為君,升麻、知母為臣,蔓荊、甘草等為使佐,服至三帖,熱退身涼,飲食漸進,餘症亦減,次日復診,六脈平勻。
昆玉喜曰:『發熱數月,醫不見效,昨方制服一帖,熱退食進,何耶?』余曰:『醫者意也,得其意,斯握醫之要樞矣。昔司馬嘗稱扁鵲隨俗為變,及述其論齊桓侯疾,語多近道,皆以其意通之耳。昨脈浮弦,疑是過用養血補脾之劑,閉塞火邪,久則流溢於太陽膀胱經,起至陰,終睛明,故目澀頭眩;支走三焦經,故手攣也。
少南、少玄公與縝庵公姻聯之好,余辱故人之托,精思脈理,意究病源,故制立前方,用以引經之劑,其熱速退,熱退,脾陰漸長,而榮血自生,餘症亦因之除矣。』二公曰:『然。』
白話文:
醫案(楊氏)
承蒙這位楊先生的信任,他知道我善於針灸,相信病情很快就能痊癒。我為他施針於巨髎、合谷等穴位,並灸三里穴,慢慢調理,他的病就痊癒了。當時有很多工匠刻書,多虧他們的幫助。
甲戌年,我為觀政田春野先生的父親治病。田公的父親患有脾胃疾病,在北京天壇養病,田公的住所離我住處只有幾里路,每次請我診治都親自前來,盡心盡孝。我深受感動,不嫌路遠,每次從朝中回來必定前去探望。我告訴他說:「脾胃是人體的根本,是五行的基礎,是萬物的根本,怎能不使它強健順暢呢?如果脾胃不強健順暢,那麼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然而,您的疾病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脾臟喜歡甘甜乾燥的食物,而厭惡苦寒潮濕之物。用溫熱的藥物會損耗肌肉,用寒涼的藥物會影響食慾。您久治不愈,主要原因是治療方法不對。不如用艾灸的方法灸中脘、食倉穴。」田公欣然同意,每個穴位各灸九壯,並針灸九陽穴位的數量,瘡瘍逐漸痊癒。
如今田春野先生擔任兵科給事中,他的父親和弟弟也都高中科舉,十分顯赫。
庚辰年,我在揚州,為御史桑南皋先生的夫人治病。桑夫人七十多歲,患有發熱、頭暈、眼睛澀痛、手麻、食慾不振等症狀,她的兒子請我診治。我診斷出她的寸口脈浮而關脈弦,雖然症狀很多,但應當先清熱。我用天麻、僵蠶為主藥,升麻、知母為輔藥,蔓荊子、甘草等為佐藥,服藥三劑後,發熱退去,身體涼快,食慾增加,其他症狀也減輕。第二天複診,脈象平穩。
桑公的兒子高興地說:「母親發熱好幾個月了,醫生都治不好,您昨天只用了一劑藥,熱就退了,還能吃東西,這是怎麼回事呢?」我說:「治病關鍵在於醫生的判斷,只要判斷準確,就掌握了治病的關鍵。古人司馬談曾稱讚扁鵲善於隨機應變,他講述扁鵲治療齊桓侯的病例,很多論述都切合實際,都是因為他對病情判斷準確。昨天我診脈發現脈象浮弦,懷疑是過度服用滋補脾胃的藥物,導致火邪閉塞,長期以往就會蔓延到太陽膀胱經,從至陰穴上行到睛明穴,所以眼睛澀痛、頭暈;火邪又侵犯三焦經,所以手麻。
少南、少玄二位先生與縝庵先生有姻親關係,承蒙各位故人的託付,我仔細分析脈象,深入探究病因,所以制定了之前的處方,用以引導藥力,所以熱很快退去。熱退後,脾陰漸長,氣血自然生成,其他症狀也隨之消除。」少南、少玄二位先生都表示贊同。